luckspirit 发表于 2013-9-3 10:00

TIMELINE:超薄手机背后的故事

  薄,在生活中出镜的频次相当之高,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被理解为极致追求的一种体现,手机行业同样对“薄”的概念和实质情有独钟。<p style="TEXT-INDENT: 2em">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手机的厚度的记录一次次被刷新,从最早的20mm乃至30mm一直到今天的5mm,可能没有一家厂商和一个用户会预料到今天的手机硬件
工业设计会发展到如此之高的水平,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在“薄”之前外加一个限定词,组成一个新的厚度形容词“超薄”,用来形容市面上的这些外观五花八门且极
为纤薄的通讯终端。</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span class="a-tips-Article-QQ">摩托罗拉</span>V3 13.9毫米</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br><a href="http://www.ibmnb.com/batch.download.php?aid=54549"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ibmnb.com/attachments/2013/09/1280348_201309030958221OyIn.jpg" border="0"></a></p><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4年9月份,摩托罗拉在打破传统翻盖手机的工业设计陈规,推出一款键盘下部突出,内置手机天线且能够和屏幕相互契合的非对称机身设计的终端产品,摩托罗拉V3,而令人<span class="a-tips-Article-QQ">不可思议</span>的是,这款手机的最大厚度只有13.9毫米,也就是底部天线区域的厚度。</p><p style="TEXT-INDENT: 2em">V3的纤薄可以说是硬件集成、外观打磨以及设计理念的综合产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外形和设计理念上,摩托罗拉的想法是打造一款引领时尚潮流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不少用户反馈V3手机功能性体验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对于主打时尚定
位的产品来说,并不起主导作用,因为V3的就是为了外观而生,所以才会有后来这种屏幕和键盘贴合,机身底部内置天线凸起的造型。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家
厂商把手机做成这样。</p><p style="TEXT-INDENT: 2em">硬件集成方面,摩托罗拉给V3配备了一块大体为正方形并且预留缺口的4层PCB主板,缺口则是为了和扬声器、麦克风进行贴合,所有的芯片都集中在两三英寸的电路板上,这种高度利用内部空间的结构设计直接决定了手机的厚度。</p><p style="TEXT-INDENT: 2em">对于V3,时任摩托罗拉CBO(首席品牌官)的乔夫瑞•弗洛斯特介绍,“薄是摩托罗拉V3鲜明的主旨,并且最开始团队设定的目标厚度为12毫米,不过考虑到
面板冲程和承压能力,最终手机的厚度被确定为13.9毫米,虽然相差近两毫米,但这依然是一个理想的结果,理想的让摩托罗拉V3登顶手机行业“华山之
巅”。</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2004年9月上市,一直到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摩托罗拉V3都是业内外谈论的
焦点,与此同时,这款手机也先后在各种活动上赢得众多美誉,其中包括:“Fashion Phone”2004年编辑选择奖、“Wireless
Communications”CES 2005最佳创新奖、“GSM Association”2005年最受关注奖、2005
IDEA奖、“IPO”2006年最佳发明创造奖,而这些美誉又反过来引领了一个新的趋势:超薄,逐渐成为手机工业设计的新航向。</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span class="a-tips-Article-QQ">苹果</span><span class="a-tips-Article-QQ">iPhone</span> 4 9.3mm</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br><a href="http://www.ibmnb.com/batch.download.php?aid=54550"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ibmnb.com/attachments/2013/09/1280348_201309030958361c6iz.jpg" border="0"></a></p><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机,时至今日很多人回想起来,都会对<span class="a-tips-Article-QQ">Apple</span> Store和AT&amp;T商店外由消费者排起的长龙记忆犹新。诚然,手机行业中不乏让用户趋之若鹜的热门终端产品,比如前面提到的摩托罗拉V3,然而不同的是,iPhone被认为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尤其是高调的将用户带入全触控和移动互联网时代。</p><p style="TEXT-INDENT: 2em">3
年之后,苹果在一片拥簇声中,推出了另一款颇具变革性的触控终端,iPhone
4手机,这款手机直接颠覆了消费者心中“圆润”的苹果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棱角分明的外观设计,苹果在发布会上,用“最薄的智能手机”形容这款厚度只有
9.3毫米的新品,而在iPhone 5的发布会上,苹果仍然用“世界上最薄的智能手机”自诩,那么全新的iPhone,究竟薄在哪里?</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今天看来,iPhone 4早已经失去了“最薄智能手机”的桂冠,但依旧牢牢的站在超薄手机的行列,并且这种超薄的实现方式,仍然成为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p><p style="TEXT-INDENT: 2em">很多人用“三明治”形容iPhone 4的造型,这是一句极为形象的比喻,这款手机确实是由两块玻璃前后包夹机身边框,不过“三明治”机身的背后却也给苹果的工业设计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p><p style="TEXT-INDENT: 2em">举个例子,iPhone
4在上一代产品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对900MHz频段的支持,这需要增加RF模块进行支持,进而减少天线的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iPhone
4的电池容量也进行了提升,进一步压缩了天线的面积。也就是说,这在很多设计师的眼里,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苹果依旧把
iPhone 4的厚度从前序产品的12.3毫米,压缩到9.3毫米,而这群天才工程师的解决方案则是通过注塑工艺实现的所谓“外围天线”。</p><p style="TEXT-INDENT: 2em">“外围天线”对苹果来说一举多得,即解决了天线频段的问题,也有效降低了厚度,让iPhone
4的一体化机身设计风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然而任何新的解决方案的问世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新产品上市之后关于“外围天线”所致的信号门相继而来,甚至一
度被人们称之为“死亡之握”,不过好在后续的产品对天线的位置进行了修正,问题被巧妙的解决,并且逐渐被用户淡忘,但这依然给后续厂商提出了一个命题,追
求超薄并不是坏事情,但对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有足够的预判,并且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及时作出应对,否则就可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摩托罗拉 <span class="a-tips-Article-QQ">XT910</span> 7.1毫米</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br><a href="http://www.ibmnb.com/batch.download.php?aid=54551"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ibmnb.com/attachments/2013/09/1280348_201309030958531uPEE.jpg" border="0"></a></p><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功能机时代,摩托罗拉V3一度摘得超薄手机的桂冠,而在智能手机时代,这家“百年老店”依旧对昔日引领的轻薄潮流念念不忘,并且在新的产品当中,复原超薄雄风,7.1毫米的XT910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p><p style="TEXT-INDENT: 2em">XT910
的7.1毫米厚度是有争议的,而这种争议恰恰和当年的V3相反。当时,V3的厚度计算标准是最厚的地方,而官方标称XT910的7.1毫米厚度则是这款手
机最薄处的厚度,如果以最厚的部分作为标准,显然XT910上部厚,下部薄的造型不可能达到7.1毫米这个级别,但即便如此,XT910在超薄机身方面的
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依旧值得回味。</p><p style="TEXT-INDENT: 2em">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摩托罗拉会对机身某个部分特别厚,其它地方却极为纤薄的工业设计情有独钟,尤其是从V3到ME811再到XT910,这种风格都被一如既往的延续下来。</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整个手机行业硬件产品的轻薄路线来看,摩托罗拉的这种风格和主流趋势相比显得颇为不伦不类,但正因为如此,又反映出了其独一无二的特性。拆开整机之后,人们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不伦不类的设计实际上反映出了这家“百年老店”的智慧和底蕴。</p><p style="TEXT-INDENT: 2em">以XT910为例,机身最厚的顶部,集成麦克风、摄像头等硬件,这些硬件相比其它部分空间占比明显高出很多,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让某一个部分突出,不然让整体突出,进而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风格和路线也未必不是一个差异化方向。</p><p style="TEXT-INDENT: 2em">主板的印刷和设计上,摩托罗拉则是采取了高度的集成设计,所有的芯片都被集成至和机身比例相差无几的电路板上,各部分均通过触点连接,而未采用明显的排线,
这是机身下半部分厚度保持一致的原因所在,也是其他厂商在工艺方面很难与摩托罗拉相提并论的地方,即便苹果也难以在这方面占优。另外,整张主板大致为目前
的超薄手机主板的一倍,在这种情况下,XT910还能够将厚度控制在7.1毫米,难能可贵。</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外,XT910的超薄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由于机身采用了AMOLED显示屏,触控屏和显示屏集成在一起,整个屏幕的厚度相应有所下降,为整机厚度的
缩减提供空间。在这方面,越来越多的厂商都拿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苹果提出的就是广为人知的“in-cell”技术。</p><p style="TEXT-INDENT: 2em">总的来说,摩托罗拉XT910并不是一款严格意义上的“超薄”智能手机,拖后腿的地方无外乎凸起的顶部,但如果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考虑,摩托罗拉的超薄理念依旧值得肯定。</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span class="a-tips-Article-QQ">OPPO</span> <span class="a-tips-Article-QQ">Finder</span> 6.65毫米</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br><a href="http://www.ibmnb.com/batch.download.php?aid=54552"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ibmnb.com/attachments/2013/09/1280348_201309030959061dto3.jpg" border="0"></a></p><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追求极致超薄从来都不是一线国际品牌的独门绝技,大批国产厂商先后加入到“纤薄”的队伍当中。原来被当做差异化的元素,在众多厂商一拥而上之后,逐渐被大众
电子消费者所接受,进而成为主流。另一方面,追求轻薄,对于软件和服务生态“略微失衡”的国产厂商来说,硬件和工业设计方面的突破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营销热
点。</p><p style="TEXT-INDENT: 2em">2012年6月12日,OPPO推出标榜“世界最薄智能手机”的Finder,官方公布的数据为6.65mm。在当时,如果不考虑测量的标准,这毫无疑问是一款在厚度方面技压群雄的硬件终端,足以让OPPO在一线大厂面前挺直腰板。</p><p style="TEXT-INDENT: 2em">对于6.65毫米的厚度,OPPO的自信心可谓爆棚,配合营销的广告中先后将9.3毫米的iPhone 4、8.45毫米的<span class="a-tips-Article-QQ">三星</span>i9100
和7.1毫米的摩托罗拉X910等产品拉出来进行一一比对,但值得商榷的地方和前面的XT910一样,OPPO
Finder的厚度测算一样选择了最薄处的厚度,也尽管整机绝大部分的厚度都保持一致,然而摄像头的凸起却是一个暂时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而这也可以看做
是国产厂商在工业设计方面的难题。</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摄像头未得到解决之外,为了配合超薄路
线,OPPO在硬件设计上拿出了众多可以作为后续厂商“教案”的解决方案,比如音腔结构采用一体化BOX设计(扬声器、音腔和天线三合一的设计),这些都
为厚度的削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换句话说,变相的对内部硬件构造进行整合设计即能够预留降低厚度的空间,也是工业设计水平提升的表现,当年苹果在
iPhone 4的设计上不也是采用这种解决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外,OPPO
Finder的超薄化设计过程中,还有一个令用户记忆犹新的地方,3.5毫米音频接口的缺失,对此,外接将其解读为“对厚度的让步”。缺失了3.5毫米音
频接口的OPPO
Finder,采用了一种当年在“山寨机”上常见的音频输出解决方案,通过Mirro-USB数据接口转换音频输出。虽然这种变相实现的同一种功能的思
路,在智能手机市场或多或少有些不伦不类,然而这却正好是值得国产厂商学习和解决的创新理念。智能手机该怎么做,根本就没有标准,谁做的好,谁就有可能成
为标准,放弃3.5毫米音频接口,为超薄机身设计让路,没见得有多不好。</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VIVO <span class="a-tips-Article-QQ">X3</span> 5.75毫米</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br><a href="http://www.ibmnb.com/batch.download.php?aid=54553"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ibmnb.com/attachments/2013/09/1280348_201309030959171u77e.jpg" border="0"></a></p><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和OPPO一样,VIVO也是国产厂商当中追求极致纤薄的拥护者,其最新的超薄智能手机VIVO X3,一举将手机的厚度从6毫米压缩到了5毫米,而这在VIVO自己的眼中,堪称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p><p style="TEXT-INDENT: 2em">两家厂商之间的关系一衣带水,做出来的产品也有相类似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摄像头的凸起,整机厚度控制保持的机器均匀。厚度计算标准方面,VIVO一样回避了摄像头的凸起,选择机身最薄处作为测量标准。不过这也反映出一个行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摄像头的空间占比。</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这方面,<span class="a-tips-Article-QQ">索尼</span>和<span class="a-tips-Article-QQ">诺基亚</span>两
家国际大厂走了截然不同的路线,索尼这家日系厂商,趋向于采用相类似的外观设计,主打品牌辨识度,即便是在镜头模组升级的情况下,不惜对机身进行加厚。诺
基亚一样主打摄像头性能,但是为了保证拍摄性能方面的差异化,最后选择了破坏机身外观设计的一致性,采用凸起的镜头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产厂商的绝大
部分超薄产品未能解决摄像头的凸起问题,情有可原。</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忽略了上述问题之后,可能有人疑惑,VIVO这家并没有多少历史底蕴的国产厂商,究竟是如何将手机的厚度从6毫米压缩到5毫米?</p><p style="TEXT-INDENT: 2em">对此,VIVO毫不隐晦,并且大方的向外界透露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和一般厂商不同,绝大部分产品都通过内部构造的优化和替代解决方案,实现超薄设
计,VIVO则是选择了定制化路线,这种定制甚至渗透到了每一个芯片。举个例子,X3的显示模组和主板厚度分别为1.21毫米和2.25毫米,而前序产品
X1S的厚度为1.43毫米和3.60毫米,说到这里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会明白,VIVO
X3能够将厚度推进至6毫米以内,硬件的单独定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硬件单独定制
外,内部主板的印刷设计一样也是这款手机控制厚度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前,摩托XT910选择了一整块大小契合机身的主板,iPhone
4则配备的是类似长方形的主板,VIVO X3选用的则是所谓的
“超窄L型单面布板”方案,主板上的缺口,全部用来与电池进行契合。这方面,VIVO和其它厂商的理念基本一致,有别之处不过是最终实现的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结语</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工业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手机的厚度在不断的被压缩,这个过程中超薄的概念逐渐被用户接受并熟知,然而每一次进
步对于行业来说,都是一次突破,而这种突破的速度也正在放缓,或者说正在一步步的逼近极限。从最开始的1毫米、2毫米的梯度递减,到现在的0.1毫米甚至
是0.01毫米的压缩,每向前一步都极其困难,也都会是一次巨变。</p>  然而,谁也不知道,手机在超薄的路上,到底能走多远。

HOPE 发表于 2013-9-3 10:08

一个小时充一次电,再薄有什么用啊?

camio 发表于 2013-9-3 10:13

没有研究下什么样的厚度是最合适的吗?
一味求薄是发疯

我的IBM 发表于 2013-9-3 11:18

Posted by HOPE on 2013-9-3 10:08 http://www.ibmn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一个小时充一次电,再薄有什么用啊?
支持老大观点。

Anson.4 发表于 2013-9-4 16:54

厚度在10mm以内俺都可以接受
但是屏幕(三围)能不能小点啊,满大街都是巨大的身材。

kingkonglue 发表于 2013-9-4 17:12

楼上说的对,10MM以内绝对够用了,想当年诺基亚的机皇N95,应该差不多20MM吧,一样好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TIMELINE:超薄手机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