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60亿美元!Facebook收购WhatsApp,50人团队
这是Facebook迄今向移动下的最大赌注有人评价:2014年互联网的关键词就是“肾上腺素”。
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三天两头爆出挥重金入股投资拉二线公司站队的消息。美国公司也不差。上个月谷歌以32亿美元现金拿下智能家居公司Nest,现在,Facebook刚刚宣布,与移动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达成了16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收购协议。
就像之前对Instagram的收购一样,WhatsApp在被购后依然保持运作的独立性,特别是有别于Facebook Messenger。Facebook称,该收购将加速Facebook连结世界与信息的能力。而WhatsApp联合创始人兼CEO杨·库姆表示,“WhatsApp拥有极高的用户粘性和增长速度,这来自于我们说提供简单高效的即时通讯能力。我们很激动与荣幸可以与扎克伯格和Facebook合作,推动我们的产品继续增长面向全球更多用户”。
根据Facebook发布的信息,160亿美元收购额里,包括40亿美元现金与价值大概120亿美元的Facebook股票。此外,协议还额外给WhatsApp创始人及团队提供大概30亿美元的四年行权的限制股,如果要把这一点加上,整个交易规模将达190亿美元。而WhastsApp的CEO 杨·库姆也将加入Facebook董事会。
据称,WhatsApp现在的月活用户达到4.5亿,其中70%的用户每天登录,现在每天还新增100万用户,每天WhatsApp上发送的消息规模达到全球电信的短信数量,每天有10亿张照片、2亿条音频消息、1亿条视频消息通过该软件传输。据说,2013年12月31日,WhatsApp用户当天在上面发送180亿条消息,收到360亿条消息,三倍于上一年的水平。这对致力于连结互联网人与信息的Facebook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威胁。
去年11月份时,WhatsApp仅有50名员工。
跨平台通讯应用WhatApp创办于2009年。WhatsApp应用非常简单。朴素简洁的界面,没有任何花哨的功能,核心功能就是帮助用户收发消息。
相比于亚洲聊天应用微信、Line、KakaoTalk里的卡通聊天表情、游戏、社交圈分享等功能,WhatsApp一概没有。联合创始人兼CEO杨·库姆(Jan Koum)此前在雅虎工作过10年,他表示,深切地知道广告会如何破坏公司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他痛恨为了广告商去破坏用户体验,所以WhatsApp的收入一直是靠向用户收费,即用户下载WhatsApp需要每年交0.99美元。在去年7月,WhatsApp从一款一次性收费0.99美元的产品转变成每年收费0.99美元的产品,而且首次下载后可免费使用一年。这意味着对于想尝试使用WhatsApp的用户,这个产品可以免费使用了。这对吸引用户体验产品有很重要的鼓励作用。降低用户使用的门槛,可以看成是WhatsApp在应对越来越多聊天产品竞争的改变。
过去,盛传有巨头有意收购WhatsApp时,库姆在Twitter上写下了Kanye West的这句歌词:“宝贝,你以为你自由了,但你只不过是金钱的奴隶。”现在看起来,只要价格足够有吸引力,歌词的寓意也是可以通融的。
去年春天,硅谷流传过谷歌欲以10亿美元收购WhatsApp的说法。与现在这个价格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Facebook的160亿美元收购,对于特立独行的库姆团队(才50人!)是一个普大喜奔的结局,两年前业界就传过Facebook有心收购WhatsApp,但后者一直表态不卖,直到这次Facebook开出一个无法拒绝的价格。
从Facebook 2012年斥资10亿美元收购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到今天160亿美元量级的收购,可以看到,这两年下来,移动对互联网巨头来说已变成必须拿身家性命来赌的方向。 羡慕中包含了几分嫉妒 Whatsapp终于被收购了,不知道接下来的赢利模式会不会变化?
我可是买了5年服务的。
回复 #3 HOPE 的帖子
是不是期待51nb哪天有报价160亿刀收购啊 别拿WhatsApp来“影射”微信抽水 2014-02-20 10:36 2条评论分享
标签:微信 Whatsapp
当年Facebook以1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Instagram的时候,很多行业人士为之而震惊。现在收购价值高达190亿美金的WhatsApp,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再次亢奋起来。从整个移动互联网的资本趋势来看,用户基数大的应用的收购价格在不断飙升,不知道Facebook这场交易会给中国的“微信们”带来多大的影响?
先大概说一下这场交易条款:Facebook将以1.839亿股自家股票(价值120亿美元)和40亿元美金现金全权收购WhatsApp。除此之外,Facebook还会向WhatsApp创始人和员工提供额外的30亿美金限制性股票。
比起WhatsApp、Line等移动社交通讯应用,他们的Messenger在10多亿用户的平台下有点像“扶不起的阿斗”。Facebook在前几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去年11月重新发布的Messenger的使用量增加了70%,通过它传输的信息也随之增加,但是更多的是针对美国和加拿大用户而言的。这也就是说,Facebook未能像腾讯那样顺利地把PC端的QQ用户转移到移动平台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家的应用茁壮成长。说到这里,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主要原因想必大家也清楚:消灭威胁,整合用户,为全球战略再攒一个口碑。
对于这场收购,一些朋友的评论也相当精彩,大概意思是当年Facebook为了消灭来自于Instagram的威胁,花了10亿美金。他们却漏了WhatsApp,逼得自己再花16倍的价格弥补两年左右的时间。
http://leiphone.qiniudn.com/uploads/02-3/-1/02-35-12-79.jpg
看到这场收购后,很多人也开始把WhatsApp和微信比较起来,讨论后者的估值。一些媒体引出的数据是里昂证券根据腾讯2013年Q3的财报给出的175亿美元估值,单从用户数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跟现在的WhatsApp差不多。但是笔者认为其实这种比较没有多大意义。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WhatsApp的盈利模式跟微信是截然不同的。不管是微信还是WhatsApp,他们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借助社交关系,以一个更低的成本取代了手机短信业务,其用户粘度能够保证消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甚至强迫性。但是在商业模式上,微信采用的是免费模式,而WhatsApp更偏向于收费(非中国区):以iOS版本为例,去年7月之前是一次性收费0.99美元,后来变为每年收费0.99美元,现在是首年免费,未来每年收0.99美元。
微信的免费模式需要其他业务来买单,保证自己的营收,所以它只会越来越笨重:聊天表情、朋友圈分享、游戏发行、O2O服务等等。这种现象并不是微信独有,像Line、KakaoTalk以及国内的一些移动社交应用也会照着这样的模式走下去。
WhatsApp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在社交应用里面,不见得免费方式就一定会换得最高的估值,更重要的是用户到底认同怎样的体验。从WhatsApp的界面上看,他的用户显然选择了简洁,而且愿意为这份“清净”而买单。相比之下,国内用户多数还是习惯于免费模式,虽说有部分人愿意为这份“清爽”而买单,但是这些国产社交应用也不会花过多的精力在这部分人的身上。
最后想说的是,因为商业模式、设计理念、用户群体的不同,以WhatsApp的收购价格来审视微信,其实真的没有多大的意义,还不如从他们的业务数据来盘算一把。
(若无特别注明,雷锋网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Facebook 为什么要花 190 亿美元买一个即时通讯应用?由 Sanji Feng 于 1 hour 之前发表
文章分类: 产业新闻, 软件应用
http://o.aolcdn.com/hss/storage/adam/a632eb03635be43b8698c1d208326b37/whatsapp-logo%20copy.jpg
WhatsApp 是一款横跨多个智能手机平台的即时通讯应用,它的商业模式是首年服务免费,之后每年年费 1 美元(虽然多余但还是介绍一下...)。那在已经有了 Facebook Messenger 的前提下,Facebook 为什么要花 190 亿美元买这么个东西呢?是想要免费的宣传?还是为了和 Google 别苗头?
归根结底,为的还是 WhatsApp 的 4.5 亿用户(其中日活跃用户数 3.15 亿人)。实际上,WhatsApp 的使用者可谓十分「多产」,在这个平台上每天产生的讯息量差不多等同于全世界每天产生的短信量。而且在美国以外的许多地方,WhatsApp 的影响力都非常之大。根据移动市场研究公司 Jana 的报告,这款软件在印度、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南非等地区都是最热门的通讯应用。而 The Information 更是进一步指出,Facebook Messenger 在同样地区的使用率远远落后于 WhatsApp。
不过这样的巨大国际用户群是否值 190 亿美元呢?至少我们是不太理解 Facebook 为什么要这么做。WhatsApp 的创始人已经承诺未来应用依然会远离广告和噱头,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不会有相应的收入。但不管怎么说,Facebook 还是买了,而且他们决定在 WhatsApp 身上采用和 Instagram 类似的发展策略,即在利用自身「专长、资源和规模」影响力帮助 WhatsApp 扩张的同时,放手让 WhatsApp 团队继续独立运营。至于这样能否换来成功,只有等时间来告诉我们啦。
Facebook收购WhatsApp将如何影响移动社交格局?腾讯科技[微博]王鑫2014年02月20日15:12分享
[导读]助力WhatsApp加入通讯应用市场抢夺,这是Facebook首先要完成的事情。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172/119/1525/99193642.jpg
腾讯科技 王鑫 2月20日报道
一场价值190亿美元的巨额收购将为全球移动社交市场带来什么?
亚洲市场近两年兴起的一批移动通讯应用,包括微信、Line和KakaoTalk常被解读为将取代Facebook。这批应用正大举进攻国际市场,包括美国。这是否意味着Facebook要将WhatsApp培育成它的“护城河”?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在收购会议上表示,WhatsApp是他们看到的唯一比Facebook活跃度更高的应用。这证明了通讯应用作为用户必需品在移动端的价值。
虽然Facebook并不急于在WhatsApp上试验类似微信和Line的平台化商业扩张模式——而是保持其长期以来坚持的模式,即年收费0.99美元,并重点关注用户规模的扩大——但扎克伯格也表示,当用户规模增长到足够大,会引入更多创收模式。WhatsApp 创始人库姆也补充,在接下来的一年内,会推出新功能。
Facebook助力WhatsApp加入通讯应用市场抢夺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媒体在报道此次收购事件时,常会加上这样一句:WhatsApp并不是一个在美国市场家喻户晓的产品。
数据分析机构Onavo在去年六月提供的数据表显示,WhatsApp在美国iPhone用户中的覆盖率仅有9%,而其在拉美部分国家的覆盖率却可以达到95%以上。北美和欧洲部分国家的低覆盖率将会成为WhatsApp新生长空间。而这些市场同样会成为微信和Line等亚洲移动应用跑步进入的区域。
微信海外版Wechat今年1月在美国市场推广时,曾使用包括引入谷歌(微博)账号登陆和餐馆优惠券推广等形式吸引用户。而Line也在美国建立营销团队,通过添加美国流行的卡通角色表情来发挥产品特色。
纵观目前的移动通讯应用市场的主要产品,WhatsApp以4.5亿月活跃用户高居榜首,中国微信截止到去年9月的月活跃用户为2.7亿,日本Line的注册用户为3.5亿,韩国KakaoTalk注册用户为1.3亿。
从市场占有率看,亚洲通讯应用在维持自身在本国市场的绝对优势外,也都在纷纷扩张国际市场份额。Line目前有86%的用户来自海外,但也绝大部分集中在泰国、印尼、台湾、印度等亚洲地区。微信的国际路线也多集中在亚洲。
此前有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亚洲市场的高度竞争,长期低调的WhatsApp已经在逐渐丢失份额。接受Facebook收购后,WhatsApp想要扩大用户规模至扎克伯格所期待的10亿,再度回归这些市场或不可避免。
而在这个市场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产品即曾拒绝Facebook提出30亿美元收购的Snapchat。主打“阅后即焚”的Snapchat以私密社交分享为特色捕获了年轻人的心。Business Insider提供的数据称,美国用户每天发送至网上的图片中,有46%发进了Snapchat,还有46%给了Facebook,而Instagram仅占7%。
作为移动端的新沟通交流工具,Snapchat被认为代表了社交网络的新交流方式。但随着Facebook收购WhatsApp,它的下一步也引起了大家猜测:谁会收购Snapchat?此前已有消息传,Snapchat拒绝过谷歌提出的40亿美元收购,而它的投资人行列中也可能包括腾讯。
WhatsApp联合创始人艾克顿曾公开表示过Snapchat产品模式的不理解,并认为人们依旧需要能永久记录他们交流历史的产品。如今,WhatsApp另一位创始人库姆已经加入了Facebook董事会,类Snapchat产品的市场机会他们是否还会继续关注同样留有悬念。
WhatsApp的升值空间
美国某基金创始人埃里克·杰克森(Eric Jackson)在Twitter上称,Line未来上市的估值有传言称是300亿美元,以此为对比,Facebook购买WhatsApp的价钱其实并不贵。
但杰克森显然忽略了Line目前的年收入是3.38亿美元,而WhatsApp的年收入可能只有5000万美元。
WhatsApp能为Facebook带来多大的收入增长空间,这个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一些质疑观点就指出,Facebook收购WhatsApp后,是否真的能和后者有效整合值得怀疑。科技媒体GigaOm举例称,AOL曾经以4亿美元收购快速成长的即时通讯应用ICQ,但AOL在和原有的即时通讯产品整合上,却并没有发挥出ICQ的价值。而曾经买下了Skype的eBay同样也已整合失败告终。
如果Facebook对WhatsApp的升值作用未能发挥,而仅仅是收编了一个极具威胁的竞争对手,那么移动通讯应用市场的格局或许并不会发生大变化。
《华尔街日报》也发表观点称,收购WhatsApp给Facebook带来的一项新挑战就是,如何运营一项并非以广告为基础的业务。
Facebook已有的收入结构中,广告收入占比近90%,尤其是近年来移动广告收入占比迅速增加,已经占到总营收的53%。
而WhatsApp显然不是一个适合以广告来获取收入的产品。如果日后要基于该产品做增值功能,这是否是Facebook所擅长的领域?
[责任编辑:loiswang]
八张图告诉你FB收购WhatsApp规模有多大
45腾讯科技 2014-02-20 11:30:11
摘要:Facebook花了190亿美元收购了即时通信应用WhatsApp。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笔很大的买卖。当然,我们在现实生活无法量化这笔钱到底有多少。但凡事有参照物,就可以给出一个相对直观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科技圈内的收购案给大家展示一下Facebook才是真土豪。
2012年,Facebook收购图片社交网络Instagram,斥资10亿美元,因此WhatsApp值19个Instagram。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nqWFQw.png_w600.png
2013年,雅虎收购轻博客Tumblr,花费11亿美元,因此WhatsApp值17.3个Tumblr。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nqXSOL.png_w600.png
2014年,谷歌斥资32亿美元收购了智能家电制造商Nest,因此WhatsApp值5.9个Nest。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nqX9s4.png_w600.png
2005年,新闻集团出资5.8亿美元收购了社交网站MySpace,因此WhatsApp值32.8个MySpace。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nqZhrD.png_w600.png
2006年,谷歌收购视频网站YouTube花了16.5亿美元,因此WhatsApp值11.5个YouTube。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nq_Mry.png_w600.png
2011年,微软出资85亿美元收购了网络通话工具Skype,因此WhatsApp值2.24个Skype。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nq$Me9.png
2012年,微软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企业社会化网络服务Yammer,因此WhatsApp值15.83个Yammer。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nr1qDM.png_w600.png
2013年,微软收购诺基亚,花费72亿美元,因此WhatsApp值2.64个诺基亚。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nr3HXL.png
2005年,雅虎出资3500万美元,收购了图片分享网站Flickr,因此WhatsApp值542.9个Flickr。这个就不用图展示了,实在画不过来。
Facebook收购WhatsApp 黑莓BBM呢?
4网易科技 2014-02-20 13:06:41
摘要:Facebook今天宣布斥资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令人想起另一个移动即时通讯应用:黑莓的BBM,而后者仍处于前途未卜状态。多年来,BBM是多个国家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家,BBM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即时通讯应用,甚至有一些流行歌星专门为其创作了歌曲。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5_1j1oRumPe.jpg但 后来其它即时通讯应用的发展速度超过了BBM。例如,WhatsApp目前拥有4.5亿月活跃用户,而且每天新增100万用户。BBM大约拥有8000万 月活跃用户,其中约半数不是在黑莓智能手机上使用该应用(2012年,BBM在黑莓设备上拥有5500万月活跃用户)。
不过,即使黑莓核心的智能手机业务已摇摇欲坠,BBM仍被认为是该公司的一个亮点。去年夏天,黑莓高管考虑将BBM部门剥离,成为一家独立公司。在公司内部,高管称BBM部门为BBM公司。在有关黑莓将被收购的消息中,总是会提到BBM的发展前景。
现在,WhatsApp将获得Facebook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支持,BBM未来还有机会吗?
目前还不清楚黑莓计划让BBM如何追赶WhatsApp等其它即时通讯应用,或者该公司是否打算让BBM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去年秋天,经过多年的内部讨论,以及其设备销售疲软变得越来越明显,黑莓决定向苹果iPhone和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开放BBM服务。起初,这一举措导致BBM下载量激增,但后来逐渐减少。再加上黑莓负责BBM业务的高管安德鲁·博金(Andrew Bocking)已于本月离职,BBM未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目前黑莓负责BBM业务的高管是约翰·西姆斯(John Sims),他还负责运行公司的企业业务。这为BBM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黑莓首席执行官程守宗(JohnChen)曾表示,他打算让BBM成为一个更加面向企业的即时通讯工具,但他没有提供这方面的任何细节。
无论BBM未来怎样,投资者认为这仍是黑莓一项宝贵资产。在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交易宣布之后,黑莓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大涨8%。
WhatsApp创始人:从领救济到身价68亿
49网易科技 2014-02-20 14:40:23
摘要:2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今日宣布将以1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WhatsApp。《福布斯》杂志网站刊发文章,详述了这家移动IM应用公司的成长经历,以及其创始人的身世。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qdkM8h.jpg
布莱恩·阿克顿与简·库姆(右)
以下为《福布斯》杂志网站“Facebook新宠WhatsApp的成长经历”一文节选:
今天早些时候,简·库姆(Jan Koum)挑选了一个颇有意义的地点,来签署他同Facebook价值高达190亿美元的交易。库姆、联合创始人布莱恩·阿克顿(Brian Acton)与红杉资本的吉姆·格茨(Jim Goetz)从WhatsApp位于山景市的总部出发,开过几个街区,来到了铁路边一处废弃的白房子中。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qdkJFp.jpg
库姆在签署Facebook收购文件
这幢建筑就是以前的“北郡社会服务办公室”。如今已是37岁的库姆就曾在这里排队领取食物救济券。还是在同一个地方,三人签署了协议,将他们的移动IM应用作品卖给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而他们的产品在去年的营收就达到了2000万美元。
按照《福布斯》的计算,库姆拥有WhatsApp公司45%的股权,这样他的身价就在一夜之间猛增到了68亿美元。库姆出生在乌克兰基辅外的一个小村子里,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的母亲是家庭主妇,父亲是施工经理,负责负责建造医院和学校。他儿童时的家里没有电也没有热水。为了防范国家的窃听,他的父母极少使用电话。这听起来很糟,但库姆如今还是很喜欢过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也是他为什么对广告强烈反感的一个主要理由:对他来说,广告热闹的过了头。
鉴于老家复杂的政治事件与反犹环境,库姆在16岁的时候和母亲移民到了美国山景市,通过ZF援助获得了一间配有两个卧室的小房子,而他的父亲则一直未移民。为了免去美国的文具费用,库姆的母亲在手提箱里装满了钢笔和20本苏联配给的笔记本。为了填饱肚子,她找了一份保姆工作,而库姆则为一家杂货店擦地板。在母亲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之后,全家就靠着她的残障津贴过活。库姆的英语说得很好,但是他讨厌美国高中那种随性、轻浮的朋友圈;在乌克兰,孩子们在长达10年的校园生活中,面对的都是同样一群人。“在俄罗斯,你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库姆在学校是个捣蛋鬼,但到18岁的时候,他已经靠着二手书店出售的说明书,学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他在学成之后,又把这些说明书卖了回去。在名为“Efnet”的互联网中继聊天网络上(IRC),他加入了一个叫做“w00w00”的黑客组织,钻进了硅谷图形公司(Silicon Graphics)的服务器,并与Napster的联合创始人肖恩·范宁(Sean Fanning)谈天说地。
后来,他进入了圣何塞州立大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做兼职安全测试员。1997年的时候,他与雅虎第44号员工阿克顿会面,检查这家公司的广告系统。阿克顿回忆说,“你能发现他有点与众不同。他非常严肃,会问‘你们的政策是什么?你在这里做什么?’一类的问题。”安永的其他员工一般会使用送瓶酒这样的“迂回”策略,而库姆总是“开门见山”。
事实证明,库姆也喜欢阿克顿的严肃作风,“我们俩都不会忽悠”。六个月后,库姆前往雅虎面试,获得了一个架构工程师的职位。在成功入职雅虎两周后,公司的一个服务器出了故障,而当时他还呆在圣何塞州立大学里。雅虎创始人大卫·费罗(David Filo)向他打电话求助。“我在上课,”库姆小心翼翼地说。“还上毛的课,赶紧滚到办公室来,”费罗叫到。费罗只有一小队服务器工程师,需要所有人来帮忙。“不管怎么说,我讨厌学校,”库姆称,于是他便退学了。
库姆的母亲2000年死于癌症,他的父亲于1997年去世,双亲过世让库姆成了孤家寡人。他很感激阿克顿给予的支持。“他会邀请我到他家去。”两人会一块滑雪、踢足球或是玩极限飞盘。
在接下来的九年里,两人目睹了雅虎的数次起伏。阿克顿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进行了投资,结果到2000年泡沫破灭的时候亏掉了数百万美元。虽然阿克顿现在不喜欢广告,但在当时却对此非常上心,他在2006年帮助雅虎推出了拖延多时的广告平台“巴拿马计划”。“和广告打交道很没意思,”他说。“广告做得好,不等于你可以让人过得更好。”他的激情耗尽了。“我能从他身上看出这一点,”库姆说。库姆也不喜欢广告。在他的LinkedIn页面上,库姆毫无激情地描述了他在雅虎的最后三年,写道,“干了点事情。”
2997年9月,库姆与阿克顿终于离开了雅虎。他们花了一年时间减压,在南美旅行,玩极限飞盘。两个人都向Facebook发过求职申请,但都失败了。“我们就是Facebook被拒俱乐部的成员,”阿克顿说。库姆就靠着他在雅虎攒下来的40万美元生活。2009年1月,他买了一部iPhone手机,意识到当时仅成立7个月的苹果应用网店将捧红一个全新的产业。他拜访了一位名叫阿里克谢·菲什曼(Alex Fishman)的俄罗斯朋友,后者经常在周末邀请当地的俄罗斯裔居民到自己家来吃批萨看电影。这种聚会有时最多会有40人参加,他们两人就在菲什曼的厨房里站上好几个小时,讨论库姆关于一款应用的想法。
菲什曼回忆到,“简给我看他的通讯录,他想在每个人名旁边都加上标注,这是件很酷的事情。”这些标注可以显示出你是否在通话、电池电量是否过低,或者用户正在健身。库姆可以完成后端的工作,但他需要一名iPhone开发者协助。于是,菲什曼就把库姆介绍给了伊格尔·索罗门涅科夫(Igor Solomennikov),一个他在RentACoder.com网上上找到的俄罗斯程序员。
库姆马上就选定了WhatsApp这个名字,因为它念起来就像“有事么?”(what's up)一样。一周后,在他生日的时候,也就是2009年2月24日,他在加州注册了WhatsApp公司。“他做事滴水不漏,”菲什曼说——当时这款应用甚至还没有开始开发。库姆花了数天时间撰写后端代码,保证他的应用可以在全球所有的电话号码上使用。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仔细阅读了维基百科上一篇列有全球固定区号的文章。由于存在数百个地区差别,库姆不得不花费数月时间进行升级程序,这让他非常恼火。
早期的WhatsApp应用经常崩溃,当菲什曼在手机上安装这款应用的时候,在他数百人的通讯录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安装了这款应用——大多还都是本地的俄罗斯朋友。就在圣何塞的一家肋排馆里,菲什曼仔细检查了应用的故障,而库姆则在笔记本上做详细记录。他用的笔记本还是多年前从苏联带过来的。他特地把它们留下来记录重要的项目。
项目开展了一个月,在和阿克顿玩了一次飞盘之后,库姆不情愿地表示,自己大概需要停手找份工作。阿克顿说道,“现在退出你就是个大傻瓜,再坚持几个月。”
2009年6月,苹果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时这家公司推出了消息推送功能。通过这项功能,即便用户没有打开应用,开发者也可以向他们发送信息。库姆升级了WhatsApp,这样用户在更改状态时都会向朋友圈中的其他人发送通知。菲什曼的俄罗斯朋友开始用这种状态信息互相联系,内容就是“我起晚了”或者“我在路上”这些滑稽的消息。
“在某一刻,它有点变成了即时通信,”菲什曼说。“我们开始用这款应用互相问候,人们也会进行回复。”库姆在圣克拉拉家里的Mac Mini电脑上观察这这些不断变化的用户状态,意识到他创建了一种消息服务。“哪怕是距离半个地球,人们也能即时联系,而且进行联系的设备是随身携带的,这非常强大,”库姆说。
当时唯一的免费短信服务是黑莓的BBM,但这种服务只有黑莓手机能用。市面上也有谷歌的G-Talk和Skype,但WhatsApp的独到之处在于用户可以拿手机号码登录。库姆在WhatsApp 2.0版中加入了一个短信息组件,活动用户数猛增到了25万。他去找阿克顿,那时后者还未找到工作,仍在考虑另一个没有头绪的创业思路。
两人坐在阿克顿家里的饭桌边,开始在WhatsApp上面互相发送消息。当看到熟悉的双选确定标记提示收到信息时,阿克顿意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是有望深化短信体验的服务——而且比所谓的彩信更加有效。“和你并肩作战的,是完全开放的互联网,”他说。
他与库姆开始在“红石咖啡馆”工作,这里专为创业者服务;整个第二层到现在还挤满拿着笔记本的人,伏在桌边默默地编程。这两人经常光顾这里,阿克顿在纸上写写画画,库姆在计算机上敲敲打打。10月份的时候,阿克顿从以前的雅虎朋友那里拿到了25万美元种子投资,这保证了他的创始人身份与股份。他在11月1日正式加入了公司。(这两名创始人目前还联合持有公司60%以上的股权。对科技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说,这是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外界普遍认为库姆拥有较多的股份,因为在阿克顿加入前9个月,库姆就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据称早期雇员的持股比例接近1%。库姆未就此置评。)
iPhone用户发来的邮件就如同潮水一般。两人对互联网免费短信这种前景十分激动,又迫切想挖到诺基亚和黑莓那里的朋友。在安卓还未成势的时候,库姆招聘了老朋友克里斯·培福(Chris Peiffer)来打造黑莓版的WhatsApp。“我不太看好,”培福称。“人们不是已经有了短信么?”库姆解释道,人们只能在国家的范围里发短信。“短信太糟了,就像70年代就开始被抛弃的传真机一样,运营商居然还以此大挣特挣。”当培福看到惊人的用户增长时,他也加入了。
通过在雅虎的关系网,他们在伊夫林大街上找到了一家转租小房间的库房。这栋建筑的另一半都被Evernote公司占据——Evernote后来把WhatsApp踢出了这间库房。他们当时就披着毯子,在廉价的宜家桌子上办公。即便在那时,办公室还没有WhatsApp的标识。WhatsApp的首个黑莓工程师回忆初次面试的场景时说,“他们就告诉你,找到Evernote的大楼。绕到后门,有一扇没标记的门,敲就是了。”
在开始几年里,库姆和阿克顿都没有任何报酬。他们最大的成本就是向用户发送验证短信。库姆和阿克顿一直依靠Click-A-Tell这样不讲情面的短信经纪商。这些公司在美国发送短信只要2美分,但是发到中东就要65美分。今天,WhatsApp的短信验证费用一个月大概是50万美元。在当时这项成本还没有这么高,但也足够耗干库姆的银行账户。幸运的是,公司逐渐有了收入,2010年初每月能有5000美元进账,足够支付当时的成本。两名创始人偶尔会把应用从“免费”切换到“收费”状态,从而避免过快的增长。2009年12月,他们升级了iPhone版的WhatsApp,加入了发送图片功能。到了这时,即时贴上下载收费1美元的价签,用户还是不断增长。“你看,我们可以一直收费了,”阿克顿对库姆说。
到2011年初,WhatsApp在苹果应用网店美国区挤进了下载量前20的排名。在一次员工午餐会上,有人问库姆为什么不让媒体进行报道。“营销和媒体只会弄得尘土飞扬,”库姆说。“喜欢上了这些东西,你就不会专注于产品了。”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0/29_1j1qdmSfI.png
阿克顿、库姆与红杉资本的吉姆·格茨在签约后拍照留念
没有媒体,风投也能知道WhatsApp的疯狂传播。库姆和阿克顿回绝了所有谈判请求,阿克顿只是将风投视作是一种保险。但红杉的合伙人吉姆·格茨苦苦坚持了8个月,试图和其中一位创始人交流。格茨见过了Pinger、Tango和Baluga等移动IM领域的其他公司,不过很明显WhatsApp才是领先者。而且让格茨吃惊的是,这家公司已经开始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了。“在我的风投生涯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事情。”他最终与库姆、阿克顿在“红石咖啡馆”碰面,回答了“一箩筐”的问题,承诺不会把广告模式强加给他们,而是作为战略顾问的角色出现。两人最终接受了来自红杉的800万美元投资。
两年后,也就是2013年2月,WhatsApp的活跃用户数已经扩展到2亿左右,而员工也增加到了50人。阿克顿与库姆同意再筹一些钱。“为了保险起见,”阿克顿说。他想起了他的母亲曾自己开着货车送货,因为开不出工资睡不着觉。“你永远不想走到开不出工资那一步。”他们决定秘密进行第二轮融资。红杉又投了5000万美元,将WhatsApp的估值推到15亿美元。阿克顿给WhatsApp的户头拍了张照片,把照片发给了格茨。那时公司自己的户头上有825.7万美元,比前几年收到的投资还多。
户头里的钱多了,阿克顿去找了当地的一位地产商,想要在街角回租一幢三层楼高的房子。地产商不知道WhatsApp是什么来头,但钱是实实在在的。这幢新楼目前正在建设中,WhatsApp会在今年夏天搬到那里,公司的员工数会翻番,增加到100人。
2014年2月,库姆驾着保时捷飞驰过这幢新楼,去参加他的拳击课程。原来他总是缺课,现在则是经常迟到。“WhatsApp”的标识会被挂出来么?“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做一个标识,它只会让人膨胀。我们都知道自己在哪工作,”他说到。他把车停在圣何塞一幢不起眼的建筑前,拿起运动包,走进一间灯光昏暗的健身房。一位矮个教练就站在音箱旁,嘴里嚼着口香糖,笑眯眯地说,“他喜欢卡内(美国说唱歌手)”。教练举起拳靶,库姆挥拳击打。他动作缓慢,但力道很足。每练几分钟库姆就会歇一下,脱下拳套检查一下阿克顿发来的关于WhatsApp服务器的信息。
教练说,库姆打拳非常专注。他不想像其他人那样练自由搏击,而是只想打拳。人们会说,这就像那个尽可能直来直去的移动IM应用一样。
的确如此,在穿上袜子和鞋的时候,库姆已经打得满脸通红。他说,“我只想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好。”
注:除交易支付的160亿美元现金与股票外,在收购总额中,《福布斯》等媒体还将WhatsApp雇员未来四年可以获得的30亿美元受限制股票单位计算了进去。
从WhatsApp 190亿美元被购,再看科技之朝生暮死一个尾注是,阿里正在与Line谈合作。这是真的吗?
A-A+
阑夕 2014-02-21 07:20 11 趋势谷歌FacebookWhatsApp投稿头条
稍后阅读
http://u.img.huxiu.com/portal/201402/21/0719212y0kfzv0f0mw0f96.jpg10亿美元拿下Instagram,你当时认为Facbeook疯了。
30亿美元求买Snapchat,你又觉得Facebook是在烧钱。
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你终于吐槽说Facebook是在为“钱多得没地方花”寻求解决方案。
吴军在《浪潮之巅》里如此总结科技行业的发展规律:
“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当浪潮交替期,便会涌现新的窗口机遇,能否看清并赶上下一波浪潮,是决定大公司未来成败的关键要素。”
这是一个关乎时间尺度的动态命题。
“基业”的概念都在被颠覆,谈何”长青”?
在二十世纪,被商业管理奉为圭臬的《基业长青》在全球范围内筛选被其认为符合“基业长青”原则的公司时,使用了以下六大标准:
1、处于所在行业中第一流的水准;
2、广受企业人士崇敬;
3、对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4、已经历很多代的CEO;
5、已经历很多次产品生命周期;
6、在1950年前创立;
最后,《基业长青》的这份列表只剩下了十八家公司,其中就包括摩托罗拉,《基业长青》的作者认为摩托罗拉拥有“不断的自我创新”、“不断改进公司的一切作为:创意、品质与顾客满意度”等优质基因,必然能够永续经营。
然而,2011年,摩托罗拉作价125亿美元卖给了Google,在度过了难以止亏的三年之后,Google又以不到收购价的1/4(仅仅29亿美元),将摩托罗拉卖给了中国的科技公司联想。
就像考古学家很难理解“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原因,《基业长青》对于工业革命的频率预估,仍然远低于后者的裂变速度。莱特兄弟1903年才发明第一家飞机,不到60年之后,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块脚印;市值一度超过2500亿美元的北电网络在十年时间内就遭破产清算,新的巨头苹果公司仅用25亿美元就收购了它的大部分专利;当腾讯在市值上跻身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Google和亚马逊)后,马化腾公开“危言耸听”,称自己很害怕,“巨人倒下时,身上还是暖的”,而素来以“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著称的腾讯,也开始频频收购,承认自己纵使家大业大。也走不了世界上所有的路。
尽管《基业长青》已经洞察了“边破边立”的商业进化论,但是“基业”本身概念的颠覆,则使哈佛商学院们迫于变化压力而亟待更新教材了——Flappy Bird就是一个例子,没有公司,没有股东,没有财报,只是一个越南极客开发的手机程序,就在短短数月的时间席卷全球,用产品创造了全新的“基业”,更酷的是,人家压根就不追求“基业长青”,一旦觉得困扰多于快乐,就主动为Flappy Bird的生命周期画上了句点。
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西海岸开创了新的基业共识,用《西游·降魔篇》的经典台词来说,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都是以分秒为单位来应对环境变迁,与百年老店有关的理想,反而迂腐——iPhone出来之前,任谁都不会否认黑莓将成为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谁都理解骆驼能被羽毛压倒,但是无人能够想像得到,那堆羽毛不是一根一根慢慢飘落上去的,而是转瞬之间就成吨的倾倒到了看似壮硕的骆驼身上。
借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的窗口期,硅谷再次涌动起了恍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创业热情,来自华尔街的扶持更使这一批电脑天才摆脱了车库的简陋环境,他们一如既往的爆发创意并通过编写代码将之实现,但是他们同时开始懂得资本财务、商业模式和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在与VC会面时也懂得换掉拖鞋。更重要的是,与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那一代不同,他们没有过于浓厚的企业家情结,只要价码合适,他们并不反对将事业并入互联网巨头的矩阵里,与其说是享乐主义,不如说是性情使然——毕竟,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太多种,将人生独占性地捆绑在事业上被认为是可悲的。WhatsApp的创始人Jan Koum四年前从雅虎离职时求职Facebook被拒,还曾排队领过食物救济券,当他创建WhatsApp并收到Facebook的求购邀约,按照苦大仇深的小说剧情,此时他定然应该轻蔑拒绝然后放出“滚回去等着爷过几年来收购你丫吧”之类的豪言吧,但是Jan Koum偏偏还就接受了,他还曾拒绝苹果和Google的会议邀请,却在2013年跑去诺基亚的世界大会,仅仅是因为对诺基亚的铃声有感情,硅谷更多的创业者们,大抵都是如此。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浪潮带来了醉生梦死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带来了朝不保夕的企业经营观,危机意识压在组织的最顶端,一边向下分解形成张力,一边驱动跑马圈的运动永不停歇。无论是CEO还是股东,都意识并相信时间的不可挽回性,他们就像在情歌里唱诵“有些事情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的男主角,人到中年蓦然回首,发现只有东莞能够提供暗恋学妹的体验,于是甩出大把钞票,企图拾回埋首书本时错过的情窦初开。皮条客们喜不自禁的迎接着一轮又一轮的土豪,并且尽心尽力的提供着“硅式服务”——“八号来自帕洛阿尔托,是您错过的移动照片应用程序,已经被用户点过八千万个赞,只要二十亿美元,不喜欢?没关系,请看下面的九号,清音、柔体、易推倒的她来自圣何塞,是您错过的……”
在整个2013年,科技公司在美的IPO数量创下自2000年以来的新高,达到45家。而根据《福布斯》的统计数据,在105家市值高于50亿美元的科技股中,有70家跑赢了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尽管“并购取代了创新”的评价不绝于耳,但是仍有来自银行的大量投资者将科技股当作避风港,将曾经不屑一顾的TechCrunch拉入新闻订阅列表,对那群“疯狂的黑客”保持关注。
中美两国巨头投资收购的同与异
当Facebook巨资收购WhatsApp的消息传到中国,在时间上和大众点评宣布接受腾讯参股的发布会相隔不到十二小时,两起事件虽然各自独立,却颇为巧合的具备些许共同因素。
Facebook和腾讯一样,都是PC网络社交领域的绝对霸主,而且基本都已在用户规模上触到天花板(或称之为“增长可预期”),在将PC资源向移动端进行移植时豁然发现效率太低,而且由于家大业大,整体转型速度远比不上早就在巨头盲区中耕耘生长多年的产品或服务,自己做太慢,又无稳操胜券的把握,只好砸下重金购买被自己荒废掉的时间成本。
但是Facebook和腾讯——或者说中国与美国——在近年以来的并购案例上有着较大的趋势差异:中国的BAT皆是成立并领先十年以上的巨头,固然没能罩住整个互联网,但是相对结构稳定,线上的产值几乎已被瓜分完毕,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则成为了新的增长机会,加上中国行政力量的神出鬼没和不容忽视,纯粹互联网的雷区太多,最终还是要向传统行业示好,用资本整合的力量来改造传统社会形态。而在美国,除了Google之外,很难再有一家巨头能够与BAT一样涉足之广,而硅谷存在的愿景,至始至终就是为了颠覆传统社会形态,像Hulu这样被传统行业杂交出来的怪胎,只会在饱受鄙夷之后沦落到无人愿意接盘的地步,所以哪怕是像Airbnb、Uber这类与实业经济关联紧密的产品,也极力维持轻巧的本质,不愿过多的去与传统行业融合。
所以Facebook收购WhatsApp,看中的就是WhatsApp的创新模式以及优质团队,是精英与精英之间的惺惺相惜,而腾讯投资大众点评,醉翁之意却在后者积累下来的商户资源,与大众点评是否是大众点评,其实毫无关系。
早在2012年年末的时候,Zuckerberg就与Jan Koum有过接触,时值Facebook股价一泻千里,美国科技媒体猜测Zuckerberg可能对WhatsApp有兴趣,但是最终两人只是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在最近一次财报的电话会议上,Zuckerberg还在对股东承诺Facebook正设法改善Messenger在社交通讯领域的扩张,直到今年2月9日,Zuckerberg以“让我们一起连接世界”为开场白向Jan Koum伸出了橄榄枝,经过几天的考虑,就在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当天,Jan Koum跑到Zuckerberg的家里,打断了Zuckerberg与妻子Priscilla Chan的晚餐,说“我想好了,我愿意”。(这段故事来自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Insider,我知道看起来的确有点儿怪,但我绝对没有杜撰任何内容……)
产品易朽,通讯永生
通讯是社交网络行为模式中的终点应用,尤其对于公共社区而言,无论沟通得如何热烈,最终都需要用户相互交换通讯地址来实现社交关系最为根本的联系纽带。
当邮箱承载着通讯工具的使命时,微软拿出4亿美元收购了Hotmail(与之同时,中国早期的ISP多以邮箱服务起家);
当在留下即时通讯的帐号成为流行,AOL斥资2.87亿美元收购了ICQ(与之同时,中国的腾讯QQ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
当Facebook和Twitter的主页地址被印入名片,资本市场先后以高估值拥抱了它们(与之同时,新浪微博在中国网络社交市场呈现出寡头格局);
当得到WhatsApp之后,Facebook直接抬升了Kakao Talk、Line以及微信的身价,基于通讯录(熟人关系)的移动通讯工具,不仅是手机短信的掘墓人,也是搅动成熟社交市场的鲶鱼品种。
就在2013年,Facebook的移动广告收入超过了PC广告,移动用户的高黏性打消了受限于移动终端屏幕而无法放置更多广告展示位的忧虑,尽管承诺会让WhatsApp独立发展,但是WhatsApp拒绝商业化的历史仍有可能就此终结,因为除开WhatsApp之外,所有崇尚简洁的移动通讯工具——比如Kik、TalkBox等——都在市场上败给了有着资本后盾和商业运营的竞争对手。让我想想,自从Instagram加入Facebook之后,坚持了约有一年半的时间,在2013年10月,Instagram正式宣布添加广告系统,在一份数据中显示,Instagram的广告表现在信息流中能够达到超过5%的点赞率,被Facebook认为会增加其业务规模。
由于收购WhatsApp几乎用掉了Facebook接近1/3的现金,所以至少在继续积累几个季度盈利成果之前,Facebook都很难再出度阔绰出手。值得关注的是Google,自从Android发展顺利之后,Google就不再热衷于布局社交市场,它曾试探性的想要收购Snapchat和Path,却遭遇以热贴冷的滑铁卢,连雅虎在收购Tumblr之后,都在去年10月的全美流量排行榜上击败Google重夺第一的名次,坐拥近500亿美元现金储备的Google应当出来活动活动了。
最后,据说阿里巴巴正在接触Line,从商务到资本层面的可能性都不排除,这是真的吗?
* 一张图告诉你,移动互联网里的“一年”时间,价值几何:
http://img.huxiu.com/portal/201402/21/070613os0jyd7sjzqjzdg7.png
作者 阑夕 的微信公众帐号:techread
WhatsApp之后,还有哪些通讯应用等待被收购?腾讯科技[微博]王鑫2014年02月20日18:45分享
[导读]互联网巨头在移动端的竞争中,手里拥有一个移动通讯应用似乎成为了必备筹码。
腾讯科技 王鑫 2月20日报道
Facebook的190亿美元大手笔终于让大家领会到了移动通讯应用的价值。
其实就在WhatsApp被收购的5天前,日本电商巨头才刚刚宣布,以9亿美元收购另一个类Skype的移动通讯应用Viber。
互联网巨头在移动端的竞争中,手里拥有一个移动通讯应用似乎成为了必备筹码。
那么在这个市场上,到底还有哪些移动通讯应用具有被收购的潜质?腾讯科技盘点如下: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44/157/1525/99203204.jpg
1.Snapchat
上线时间:2011年9月
用户数:未知
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是近年来移动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新星。这是一个有勇气拒绝Facebook提出的30亿美元、Google提出的40亿美元收购的公司。
Business Insider此前提供的数据称,美国用户每天发送至网上的图片中,有46%发进了Snapchat,还有46%给了Facebook,而Instagram仅占7%。
谁能收购它,谁手中或将掌握另一个年轻用户的活跃地。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67/157/1525/99203227.jpg
2.KakaoTalk
上线时间:2010年3月
用户数:1.3亿(截止到2014年1月)
KakaoTalk在韩国的移动应用市场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其从聊天应用转型成为移动社交平台为众多移动社交应用树立了典范。尤其是Kakao游戏平台已经成为韩国移动游戏市场的主导力量。
今年2月份有消息称,越南最大电信运营商Viettel拟以50亿美元的价钱收购KakaoTalk,不过该交易未获得双方回应。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78/157/1525/99203238.jpg
3.Kik
上线时间:2010年
用户数:1亿
总部位于加拿大的移动聊天应用Kik同样是该领域极为低调的产品。但它却启发了包括微信在内的移动应用的诞生。
目前Kik的主攻方向在于建立基于HTML5的网页应用。包括Zynga都在该应用中发布了一款单词竞猜类网页游戏“1 word”。
去年底,Kik的网页应用平台已有27款应用,这类轻量级的网页应用往往以用户聊天对话场景为基础,提供一些趣味性的功能。
WhatsApp被收购后,Kik创始人对媒体表示,现在拥有一个流行的聊天应用已经成为大公司在移动端竞争的必备筹码。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156/157/1525/99203316.jpg
4.陌陌
上线时间:2011年8月
用户数:1亿,活跃用户4000万
陌生人交友应用陌陌已经在移动社交领域逐渐稳固了自己地位。从去年开始试水商业化,借助付费表情、会员、游戏和少量商业广告,去年11月,陌陌首次实现月度盈利。
陌陌是否会成为中国巨头的收购对象,这个也是市场的看点。此前有消息称,陌陌的B轮融资方中有阿里。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234/157/1525/99203394.jpg
5.MessageMe
上线时间:2013年
用户数:未知
一个美国土生土长的移动通讯应用,上线时间虽晚但不影响它在业内的知名度。已经获得134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非常知名的Google Ventures、Andreessen Horowitz等。
MessageMe可以为iOS和Android用户提供富媒体的信息分享,比如好友之间可以分享YouTube视频、iTunes歌曲、语音、地理位置、涂鸦等各种媒体形式的信息。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240/157/1525/99203400.png
6.Path
上线时间:2010年
用户数:超过2000万
严格意义上,Path是一款私密社交分享应用。但是在2013年3月初,Path新版也开始添加聊天功能,并推出了配套的付费聊天表情。此举促使Path的日活跃用户已经增长了15%。创始人莫林认为,“人们使用这个东西的首要原因是什么?是打电话、发短信,是通讯。信息是移动社交网络的基础。”
在前两年,该应用在中国产品界曾掀起一股模仿热潮,但目前业内已经很少听到来自Path的声音,不知道谁会将它收到碗里去。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249/157/1525/99203409.png
7.Cubie
上线时间:2012年
用户数:超过900万
Cubie是台湾创业者推出的一款萌系列聊天应用。推出之际,媒体评价称,该应用集成了WhatsApp、TalkBox、LINE、Draw Something的精华。
在亚洲高竞争的市场,Cubie还是以其特色吸引了一批用户。该应用在去年10月还发布了针对PC端的网页应用。
Facebook为何肯天价收购WhatsApp?
Facebook以160亿美元天价收购WhatsApp,让许多人惊呼看不懂——怎么要花这么多钱?其实,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WhatsApp的独特魅力究竟何在。
http://cyd.blog.techweb.com.cn/files/2014/02/001xusemgy6gjd6fl8t33690.jpg
一、阔绰:收购价格令众人咋舌
这世界从不缺乏奇迹,尤其是互联网世界!
北京时间2月20日上午消息,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宣布,已同意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斥资160亿美元收购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其中包括40亿美元现金以及价值120亿美元的Facebook股票。此外,Facebook还将为WhatsApp的创始人及员工提供约价值30亿美元的限制股股票,分四年发放。
有的人说,160亿美元高得太离谱了。我再有钱,也不会去花这么多钱买这么个公司。然而,这就是差距!如果我们有这种想法时,不妨想想据传是马化腾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年轻人现在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我越来越看不懂了,这是我最大的担忧。包括现在美国一个非常火的发送照片的平台,但是我用起来觉得很没意思,我本来就干这行,但是我都觉得没意思,但是12到18岁的女孩子非常喜欢玩,特别火爆。”
我第一时间看到收购消息时,也感觉160亿美元的收购价的确高了。要知道,Facebook收购Instagram时花了10亿美元已经让众人惊呼。另外,据传Facebook想30亿美元收购Snapchat,后者还不肯呢,不过那毕竟是几十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WhapsApp的价值翻得太快了。十个多月前,曾经有传闻称谷歌想花10亿美元收购WhatsApp。然而,现在是160亿美元,还不算“Facebook还将为WhatsApp的创始人及员工提供约价值30亿美元的限制股股票”。
二、剖析:试着看懂收购的理由
天价收购,自有理由。虽然我们一般人未必完全看得懂Facebook天价收购Whatsapp的意图,但仍然可以从基本的分析得出结论——都是因为WhatsApp太厉害了,移动互联网潜力太大了。
说起WhatsApp,那才是真正有范儿,真正的我行我素,真正的特立独行——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缺乏的、众人会说但却经常忽视的东西——特色!
首先,WhatsApp营销理念——让产品自己说话。一句话,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产品开发,不忽悠,不讲离谱而又神奇的故事,甚至几乎不做宣传。公司联合创始人Koum表示,WhatsApp就是公司创始人的最好名片。
其次,WhatsApp商业模式——让收费顺理成章。别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都在大讲免费模式,他们却始终坚持收费——第一年免费用,第二年起每年交0.99美元。朋友都在用,你就不会不用,年费说实在不贵。这样,WhatsApp就在一片免费声中顺理成章地收费。
第三,WhatsApp产品理念——让简洁一以贯之。别的应用经常换花样,而WhatsApp却一向坚持简洁的样式。虽然有人说,WhatsApp的简洁或让用户厌倦,但是简洁不正是我们经常希望的吗?更何况,其信心也许来自所谓的“刚性需求”——即时通信服务。
最后,WhatsApp熊掌思维——让广告统统见鬼。WhatsApp坚持不搞广告,不仅是因为网民总是对广告反感,而且因为其有收费保障,不在乎广告带来的收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其实很讨好广大用户。让别人却赚广告的钱吧,咱们有比广告更好赚的钱。
就上面这四条,你想想看,WhatsApp能不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吗?能不成为香饽饽吗?这样看起来,Facebook花160亿美元买它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启发:啥是真正互联网思维?
说到Facebook花了那么钱收购WhatsApp,说到WhatsApp的独特魅力,也许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最近特别热门的一个词——互联网思维。
说到互联网思维,总有各种各样的思维被众人总结。其实,互联网思维并非几句话讲得清楚,要总结也会有一大堆,但是需要认真想想的是,其最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产品独特,商业模式独特。
前几天,参加一个朋友公司的新产品发布会,场面很是宏大,人头攒动,产品也被说得头头是道,虽然也有些亮点,但是总感觉缺那么一点——自己最独特的东西。
每个企业家只要自己问自己即可:你的产品独特吗?你的商业模式独特吗?
这里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不要把任何东西当成教条。例如,谁说一定要免费而不能收费?谁说产品一定要天天变幻新功能?谁说互联网应用的用户很容易流失?
你看WhatsApp,它收的钱你愿意交吗?想想免费用一年后,每年就交不到1美元,它比你放弃它进而放弃与原来上面的朋友的联系,哪个损失更大?人们是有许许多多的需求,但哪些是必不可少的需求?
有了独特的产品与独特商业模式,你的生存基础就是:必不可少的需求,理所当然的付费,不忍放弃的圈子。WhatsApp正因为有了这些,就有了价值,而且也许160亿只是目前的价值,将来还会攀升。
最后,问下微信——师傅这么厉害,你和马化腾都知道吗?同时,问下所有互联网创业公司,咱们在大谈“互联网思维”时,能不能真正想些与众不同的产品及不会不的商业模式?记住,别被任何东西给框住你的思维!(作者:陈永东,中国十大IT博主,电子邮件:cyd888@sina.com)
浏览数:303 次 归类于: 未分类 — 陈永东 @ 10:27 WhatsApp:一家非典型硅谷初创企业的发迹史腾讯科技[微博]汤姆2014年02月20日21:56分享
[导读]简化产品、突出核心功能,不追求盲目创新使WhatsApp获得了今天的成就。
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69/167/1525/99205779.jpeg
腾讯科技 汤姆 2月20日编译
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日前正式宣布,公司已同意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斥资190亿美元收购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其中,这190亿中包括了40亿美元现金以及价值120亿美元的Facebook股票。此外,Facebook还将为WhatsApp创始人和员工提供另外30亿美元的限制性股票,并将在交易完成四年后执行。而且,即使交易最终未能成功通过的话,Facebook也将向WhatsApp支付20亿美元分手费,其中包括10亿美元现金以及价值10亿美元的Facebook股票。
然而,早在今年12月,国外知名《连线》杂志编辑大卫-罗万(David Rowan)就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同Whatsapp创始人们待在了一起。在这三天时间里,罗万深入了解了联合创始人简-库姆(Jan Koum)的个人经历以及Whatsapp的日常运作情况。
以下便是英国版《连线》即将刊登《WhatsApp内幕》(WhatsApp: The inside story)评论文章的部分内容节选:
现年37岁的库姆出生于乌克兰,当时电话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件非常奢侈的设备。在他16岁的时候,库姆随父母一同来到美国,但是当时他们一家的生活依旧非常窘迫,常常需要靠ZF发放的食品券过活。
在完成学业后,库姆一直在雅虎工作到了31岁的。在他离开雅虎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资金去开展自己的业务,而他创业的领域也毫无疑问的放在了通讯领域。在创业之初,库姆就为自己约法三章:第一,自己推出的服务不带广告;第二,为了保障用户隐私,自己的这一服务不会存储消息;第三,自己推出这一服务的宗旨将是持续提高用户体验。
在这一服务推出五年后,WhatsApp已经成为了全球最流行的,也是最具盈利潜力手机应用之一。目前,WhatsApp用户每天在WhatsApp上面发送180亿条消息,而全球每天的短消息发送数量也仅为195亿条;WhatsApp的月度活跃用户量已经达到4.5亿,相比去年12月的4亿再次迎来了大幅增长。需要指出的是,WhatsApp不仅拥有着极大比例的活跃用户,且这些用户的粘性极高,因此WhatsApp在行业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这一点,库姆曾这样形容道:“把总注册用户与活跃用户进行对比,就好比用法拉利250 GTO同滑板进行对比一样(不靠谱)。”
但需要指出的是,WhatsApp属于付费即时通讯类应用,因此该应用的每一个用户都需要支付每年1美元的年费才能正常使用。
那么,这样一间仅仅拥有50人团队的企业究竟是凭借什么把旗下产品打造的如此优秀,甚至超越了苹果的iMessage、Line和Snapchat这些服务呢?
在库姆的开放式办公室中,我发现他的书桌上贴着由WhatsApp联合创始人兼早期投资者布莱恩-阿克顿(Brian Acton)留下的手写便签:“没有广告!没有游戏!没有噱头!”(No ads! No games! No gimmicks!)。除了便签之外,库姆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一部对讲机,据悉这让库姆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简化语音通讯服务。
非典型硅谷公司
“我们是最最非典型的硅谷公司。因为WhatsApp是由我们这帮三十多岁人创办的,我们更专注于业务的可持续性和收入,而不是它能够发展得多大、多快。在大多数时间内,我们都隐姓埋名、默默发展,但我们始终以移动端和全球化作为自己的首要战略重心。我和库姆就像是‘阴’和‘阳’的关系,我是一名天生的乐观主义者,而库姆则更加多疑一些。因此他专注于产品研发,而我则主要负责管理账单和税款,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是CEO,而我则主要负责保证事情不会出错的主要原因。”现年42岁、剃着平头、来自密歇根的阿克顿说道,他的外形与身高188厘米的库姆形成了鲜明对比。
阿克顿出生于佛罗里达州郊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他的养父曾是一个职业高尔夫选手,母亲则主要经营航空货运业务。在工作后,阿克顿曾是第44号雅虎员工,主要负责公司的显示广告、购物和旅游以及关键词广告业务,并曾在1997年就一个系统安全师的岗位参与了针对库姆的面试。
2007年10月31日,阿克顿与库姆同一天离开了雅虎。之后,他们依旧保持着联系,并经常一起玩极限飞盘。在2009年2月24日,也就是库姆的生日的那一天,库姆兴高采烈的地跑到飞盘场告诉阿克顿,他刚注册了一家“手机状态应用”公司WhatsApp。
2009年5月,WhatsApp发布了自己的首个正式版本。但苹果也很快在一个月后发布的iOS 3.0系统中加入了推送通知功能,这就不得不让库姆重新思考WhatsApp的定位问题。之后,他决定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基于用户手机内置通讯录信息的全面、跨平台移动通讯应用。由于此前库姆曾由于忘记用户名和密码而不得不接连注册了三个Skype账户,因此他决定用最简单的注册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即手机号码+验证码进行登陆。
2009年9月份,阿克顿决定加入库姆,并展开了公司的第一轮融资。与此同时,他们也刻意试验性的采用了这种可以在系统终端负荷承受能力之内的可控发展模式。
“在WhatsApp免费的时候,我们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每天的下载量达到了1万次。但在我们采用了付费模式后,应用的下载量迎来了下降,大概降到了每天1000次左右。”阿克顿回忆道。
但当WhatsApp在年底增加了图片信息功能后,他们便放弃了一次性收费模式,而是采用了年费订阅模式。
独特理念
事实上,自打WhatApp创办之日起,库姆和阿克顿就一直十分抗拒在WhatsApp中插入广告。
库姆表示:“没有什么比同家人、朋友展开沟通更为私密的情形了,而在此其中插入广告并不是正确的解决方式。我们不需要了解自己的用户,而那些目标广告公司却需要知道用户的当前位置、同伴和喜好等,但这就需要这些公司首先收集到数量惊人的数据。而且,我自己就是在一个从小没有广告的地方长大的。”
在库姆小时候的时候,他很少见到自己负责运作ZF建筑公司的父亲,他总是不惜任何代价做完当天所有的事情,因此经常工作到10点以后才回家。1992年,库姆和自己的母亲、祖母一同搬到了加州生活,但他的父亲却依旧留在了乌克兰的家中。当时库姆一家的生活非常艰苦,并居住在ZF补贴的住房中,而且同父亲的联络也十分困难。
在来到美国后,库姆自己的童年生活也并不安逸,他是当时班级中唯一家里没有汽车的孩子,所以他必须每天早晨6点起床去赶公交。他的英语不好,因此尽管身高达到188厘米,他还是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
“在乌克兰的生活虽然并不容易,但却同时锻炼了我的身心。”库姆回忆道。
大学期间,库姆就读的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专业,但是他觉得这个专业非常无聊,因此在随后辍学。之后,库姆曾任职于多个公司,其中包括家电连锁店Fry's Electronic、ISP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Young)。随后,库姆在Apache安全大会中见到了雅虎联合创始人大卫-费罗(David Filo),并受邀参加了雅虎的面试 。
目前, WhatsApp已经登陆了包括Android、iPhone、黑莓、诺基亚S40、塞班和Windows Phone在内的六大移动平台。对此,红杉资本及其创始合伙人吉姆-吉茨(Jim Goetz)认为:“即时通讯应用领域是一个‘赢家全收’市场,因为这类应用拥有着强大的社交网络效应(即用户会邀请朋友、家人共同使用某一应用)。”
吉茨还表示,当库姆和阿克顿让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自己感觉“十分震惊”。
“我们更喜欢干实事,而不是不停的吹嘘,且在我接受采访的那天我还生病了。”吉茨解释道。
与众不同
然而,对于WhatsApp的成功,库姆似乎有着自己不同的解读。他认为:“几乎所有的软件都可以接收和发送信息、电子邮件,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不使产品变得更复杂的前提下实现更多功能。部分用户曾要求我们推出桌面版本以及用户名登录系统,但我们的关注重心还是应用的实用性、易用性以及服务质量。而且所有WhatsApp推出的新功能都一定会在内部经过激烈的讨论,并且得到最大程度的简化。”
平心而论,在即时通讯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中,采用保守发展策略的公司一般都会非常冒险,而WhatsApp也多次被人们指责其缺乏创新、不关注当前世界流行趋势。需要指出的是,Snapchat就是凭借着自己“阅后即焚”的创意而吸引了谷歌(微博)4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对此,阿克顿解释道:“我并不十分确定Snapchat的真正价值所在。是的,青少年可以整天都在使用Snapchat,但我根本不在乎。我已经42岁,我不会通过这些服务寻找激情,而是会在即时消息里给妻子发上一句‘我爱你’,而她则会给我发看我们孩子的照片,因为这些都是回忆。我不清楚在Snapchat上的这些行为能否为用户带来亲密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Snapchat联合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的的确确抓住了这一流行趋势。然而,我们也拥有着诸如人们经历了异地恋的考验而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的浪漫故事,而且整个故事的过程都被记录了下来,这一点是在Snapchat上所无法做到的。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喜欢回味聊天记录,因为这是双方关系的永久见证。”
不过,美国情报机构似乎对这些聊天记录非常感兴趣,而这也恰恰是美国ZF要求WhatsApp提供服务器访问权限的最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samxiao]
微信与WhatsApp,不一样的No.12014-2-20 23:24:04 出处:ifanr(胡月) 人气:7676次 评论(16)
IT之家(www.ithome.com):微信与WhatsApp,不一样的No.1
2012年第一季度,腾讯宣布投资了Kakao Talk,以4.03亿元人民币投资Kakao,并获得13.84%的股权。以此计算,当时这笔投资给到的Kakao的估值大约为30亿人民币,约等于5亿美金。而当时,Kakao的月活跃用户大约为2500万到3000万不到的水平,总用户为5000万。以此,算出单个活跃用户的价值差不多在18元美金左右。
Whatsapp,按照190亿美金来计算,4.5亿月活跃用户,差不多一个用户的价值为40多美金。
如果单纯看两笔交易,同样的一个领域,用户的单位估值过了两年从18美元升值到了40美元,涨幅达到了120%。
那么这增长的120%,主要体现在了哪里?
http://img.ithome.com/newsuploadfiles/2014/2/20140220_225121_729.jpg
一方面是由于Whatsapp在欧洲和拉美地区的No.1位置以及亚洲市场(除东亚市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源于Facebook在面临移动端发展的时候自身的危机意识。
而另外一点,很重要的则是在Whatsapp圈到的用户基础上进行的商业化的潜力进行的一次变现。
在Message App领域,基本上是两种收费模式,一种是向用户直接收费,这方面集大成者就是Whatsapp,另一种就是用户免费,衍生服务收费,这方面包括如Kakao Talk、Line这样的。
延续着商业化方面来讨论,Whatsapp是通过直接收费的方式来进行,每年的收费为0.99美元。
而Line在构建的另外一种商业模式取得的效果如何呢?
根据Line官方公布的消息,在2013年其差不多取得了518亿日元的收入,也就是约等于5亿美金的水平。而在用户数方面,2013年1月的用户数突破1亿,11月用户数突破3亿。从收入和用户数两方面进行测算,可以得到单个用户贡献的收入达到了2.5美金。
0.99美元VS 2.5美元,这就是两种商业模式所产生的效果。前者更直接,但是瓶颈也摆在那里。后者更幸苦要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想象力更大。
对于Facebook这样一个体量的公司而言,显然要比50人的Whatsapp有更大的能力和野心,去在这一款如此优秀的产品上面去进行商业化。(当然,前提是不要像老大哥Yahoo那样,买一家死一家。)
而在这方面微信显然有着更大的野心。除了国际化以外,从目前微信的商业化来看,至少其在o2o、互联网金融领域所表现的渴望度,是远远超过Line、Kakao、Whatsapp、Kik、BBM的。
在成功成为中国市场的No 1之后,微信显然在理论上有着更大的话语权去参与到中国经济各个领域的重大机会进行着“野蛮生长”,这对于这些身处于美国、日本、韩国等成熟市场的竞争对手而言,可能徒留下羡慕嫉妒恨的份,却无力参与其中。从这一点来说,微信是幸运的。
全球IM版图:WhatsApp领先 微信稳步上升
[导读]在被调查的五个国家内,44%的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用一次WhatsApp。http://img1.gtimg.com/tech/pics/hv1/70/32/1470/95594980.jpg
腾讯科技 晨曦 11月27日编译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聊天工具已经抢走了传统社交网络的风头。最近,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对全球五个人口大国进行调查,得出了全球各地区移动聊天工具的“势力榜”。
移动市场研究公司On-Device进行了这项调查,其调查了美国、巴西、南非、印尼和中国的3759名安卓和iOS用户。
调查发现,在全球范围内,WhatsApp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移动聊天工具,其在南非、巴西和印尼排名第一,在美国仅次于Facebook-Messenger名列第二,从全球用户覆盖面上,WhatsApp已经超过了Facebook-Messenger。
在该公司调查的五个国家内,44%的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用一次WhatsApp,Facebook-Messenger这一比例为35%,中国的微信排名第三,28%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用一次。
在中国市场,微信遥居第一名,用户覆盖率达到了93%,Skype仅排名第三。
报告指出,在移动聊天版图中,来自黑莓的BBM正在扮演冲击市场的角色,几个星期之前,BBM推出了安卓和iOS的客户端,而在上述五国中,BBM已经成为排名第五的移动聊天工具。
目前,BBM在南非排名第三,在印尼排名第二。据称,这两个国家都是黑莓手机传统上份额较大的地区。
调查显示,中国的微信影响力正在攀升,正在走向中国以外地区,其中20%的印尼用户和18%的南非用户,表示每周至少用一次微信。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移动聊天工具上,东亚成为全球公认的发展最快的地区,除了中国的微信外,韩国的KakaoTalk、日本的Line,都拥有庞大用户量,并开始向本国以外地区扩张。
不过,上述这家市场研究公司,不知何故,并未对日本、韩国两大移动聊天市场进行调查。另外,其研究口径将Twitter这样的微博服务商,也列入移动聊天,有别于行业更通行的界定。
[责任编辑:samxiao]
做过IM的国内创业者看Whatsapp190亿被收购——价钱没有虚高时间 2014-02-20 18:00:16
36氪相似文章 (1)
原文http://www.36kr.com/p/209820.html
http://img0.tuicool.com/z22iEf.png
今天Whatsapp被190亿收购的消息让全世界沸腾,但或许也让曾经做过IM梦的同行们不由感叹。针对这个事件,在IM、社交领域沉浸过的创业者是怎么看的?请看下面的采访整理:
个推CEO方毅(当年曾做过个信):
第一个想法是我总是干的这么伟大的事情(但成的不是我,笑),第一个项目是类似91的,卖了19亿美金;现在是Whatsapp,160亿美金。
当年我第一次知道Whatsapp是我和王志东在讲遨游遨信和我们做的个信的时候,那时候知道Whatsapp大概是09年开始起步的吧。Whatsapp 其实在西方国家中,是启动了短信这个市场。08年之前美国这些地方texting短信是用得很少的,到07-08年之后短信才迅速发展。感觉texting短信使用量总体来讲比中国要落后个5年左右的时间,之前他们用MSN等方式比较多一点。而当时在美国短信是非常昂贵的,而且到达率各种都是有问题的。Whatsapp把texting的体验做得非常兼容和免费,这个就跟中国的状态非常不一样。
Whatsapp出来之后很快出来Kik,也非常火爆。但Whatsapp是非常稳健地向上走,而且不是免费的,是一个软件一美元,这方面我是对西方市场的包容性非常敬畏的。蛮有意思的是,Kik在国内的模仿者和追随者巨多,所以有外国朋友来的时候我们给他们讲Kik的时候,发现Kik在美国和加拿大完全完全没有在中国这么火,大部分人还是在用Whatsapp。
到了中国我们自己去理解的时候,我当时做个信,判断认为创业公司去做一个IM体系,有自己ID的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做的是个信,短信火个信就会火。那时有个假设就是商务的沟通可能还是由短信来进行,因为十年的培养短信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但具体的事实是,09年我们做的时候,短信的信噪比是4:1(四条是真正的短信,一条是垃圾短信)。到了11年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今天再回头看,短信信噪比已经倒过来了,1:4;倒过来了。很多商务人士大部分都已经使用微信,从本质上来讲短信是整个被干掉了。
在我看来,Facebook Messenger也不算失败,感觉Facebook今天是在做重大的防御,这里可以类比的是新浪微博多次推出过聊天类的软件。人们对一家公司的产品总有一个预设的定位(特别是在西方,难以接受大杂烩),Facebook强调的更多是社交平台的概念,而Whatsapp对人们来说一上来就是聊天的工具。国内也是这样,你想百度做搜索,腾讯很难通过搜搜去突破,做电商也很难完成对阿里的袭击,现在微信这一波能不能成为电商入口,我打一个问号。
对于这件事情给我创业的另一个启发是,创业者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判断市场容量、体量到底有多大,但同时也要评估自己的能力。其中 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融资和资本储备的能力能否跟市场相配 ,如果不配的话就尽早撤出,如果相配的话就勇敢地All in,只有这样才能胜者的决心。
http://img1.tuicool.com/MVZNBr.jpg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业者:
1、为什么是190亿,你觉得有虚高吗?
不认为虚高。
1)从用户价值上来说,whatsapp拥有大量的主流英文国家的4.5亿粘性用户,远超于市场上其他的移动IM,即使大部分用户以短信的习惯和频次在使用,单一用户价值也是巨大的,并不止于几十美金。
2)从变现潜力上来说,日本的line和中国的微信在盈利模式上已经基本上验证了移动IM的巨大变现潜力,整个市场对于此类应用的变现能力呈乐观相信状态。
3)从战略意义上来说,面对移动时代来自于Google,美国创业公司如Snapchat等和国际巨头腾讯微信产品的挑战,Facebook需要补充阵营力量,或者说至少打击对手的阵营力量。
4)从时间点上来说,2014应该是移动社交通讯战役最重要的转折点,whatsapp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了不错的位置,尽管产品社交性娱乐性上尚待提高,但是此时Facebook高价下杀手乃明智之举。
2、Whatsapp有什么吸引Facebook的地方?Facebook messenger败了吗?
Whatsapp是一个纯粹基于手机设计的移动互联网IM,而Facebook Messenger更象是一个基于Facebook设计的移动IM。最初解决的问题就是不同的,whatsapp为解决两个现实认识的人通过移动沟通的问题,受到的限制是人与人真实社交关系的拓展限制。而Facebook Messenger更多是为了解决Facebook好友之间的及时沟通问题,本质上受到了Facebook好友拓展的限制。
这样的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两个产品在主流英文用户中的定位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曲线。个人认为不能说Facebook Messenger败了,而是有Whatsapp作为补充,Facebook在全球移动通讯市场上更难被如Line,微信,Snapchat以及其他的纯粹的移动IM颠覆掉。
3、怎么看移动IM的未来?发展?
1)全球市场上2014年将会竞争更加火热,美国和亚洲几大阵营都会更加发力在英文市场,其他语种市场也会有一些显著的竞争对手出现。
2)产品形态上来说,不但有whatsapp等保守适应性产品,还有微信,line,snapchat等新形态产品参与到竞争中来,产品将会不断向社交和娱乐方向演化,商业模式也会随之拓展。
3)有了亚洲移动通讯市场和盈利模式的超前作为参考,各国运营商,知名美国移动互联网巨头如Google,Amazon等也会更广泛的在全球市场中寻找一些有潜力的创业型公司作为并购对象,这种巨额并购应该会在未来两年还有几起,中国巨头腾讯,日本的line也会更加激进地寻求合作和兼并。
http://img2.tuicool.com/Jf2uQj.png
附:
红杉资本合伙人计越:
因为红杉是Whatsapp唯一的投资方,计越表示不愿在这个事件上多谈。在他看来,messaging肯定是移动上最基础的应用,它的价值从微信上也能看得到,应该是移动上最基本、粘性最高、频率最高的平台。因为移动本身出现就是以沟通为基础的,本质到现在并没有发生变化——从电话开始,第一天最基本的就是用来沟通,这一块没有什么变化。长期来看,沟通形式还是移动互联网最基础的需求。拿长期价值来看,感觉收购价没有偏高。
易凯资本CEO王冉:
王冉在微博发表了关于Whatsapp收购价是否偏高的看法:有人问Facebook花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是否太贵了。给大家提供一个角度:如果今天1400亿美元市值的腾讯忽然失去了微信,市值会掉多少?再反过来想想,就有答案了。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raina梦雨]
收购前最后一轮融资15亿美元,红杉获50倍回报 资讯正文
[图]Google宣布4月关闭Bufferbox服务 提升购物快车网购体验
4cnBeta.COM 2014-02-22 11:54:51
摘要:Google一直致力于提升网购平台的建设。在2012年收购加拿大启动公司Bufferbox之后今天Google宣布将会在今年4月份之前关闭这项类 似于亚马逊Locker的服务。Bufferbox能够直接让用户将网购的产品投递到一个公共的储物柜中,通过相关的安全手段来为那些不方便在家签收包裹 用户提供方便可靠的服务。最初收购该公司的时候Google表示将会保持现有业务正常运转不断,并保留在滑铁卢的所有员工。但是现在看来Google试图 将Bufferbox整合到自己的销售团队中来,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网购销售部署。
http://static.cnbetacdn.com/newsimg/2014/0222/30_1j21_84tj.jpg_w600.jpg
在博文中Bufferbox表示称:“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独立的Bufferbox服务搁置,然后将我们所学的知识,技术和各种团队专业技能融入到Google购物体验中,比如Google购物快车。”目前Google购物快车是搜索巨头推出的当地达服务,目前仅限于旧金山,通过融合Bufferbox的团队技术之后将会变得更加优秀。根据Bufferbox官方提示,公司将于3月31日停止服务,所有存储在柜子中的东西都必须在4月21日之前清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