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感光元件与画质扑朔迷离的关系
一、背照式CMOS传感器更适合DC相机对于便携DC来说,功能和画质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功能上,近年推出的智能场景模式,扫描全景,微缩景观,艺术滤镜,高清视频等等都极具实用性;而在提高画质方面,则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决方案有三家,富士的Super CCD EXR,佳能的HS System,索尼的Exmor R+bionz处理器。这里以索尼背照式CMOS为例,新型的背照式CMOS带给数码相机的不仅仅是一个元件的变化,核心技术对于性能提升帮助相当大,它打破了传统影像传感器“画幅”决定由于是“画质”的尴尬局面,让消费级DC或手机也能拥有高画质和高性能。鲜活的例子,如集4100万像素大尺寸传感器、F2.4卡尔蔡司认证镜头、低至26/28毫米的超广角等强大硬件于一身的机器诺基亚808纯景就采用背照式CMOS。
背照式CMOS传感器比传统CMOS传感器在灵敏度会上有质的飞跃,结果就是在低光照度下的对焦能力和画质有极大的提升(噪点少了,细节层次多了)。画质上,低ISO两者相差不大,高ISO上背照式CMOS的确有一定的提升。另外值得提及的一点就是,装备了背照式CMOS传感器的相机在低光环境的对焦能力大大加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背照式CMOS传感器把获取更干净的画质放在了首位,解决了普通用户夜景拍摄的难题。
比如新机型和老一代的表面照射式CMOS相比,在手持夜景模式和扫描全景模式等特色功能上,更具有极佳的实用性。比如运用手持夜景模式,相机可以在较高的快门速度下连续拍摄6张曝光不足的照片,将它们进行叠加,并计算出每张的抖动模糊差异,从而得到一张曝光正常的低噪点夜景照片,可减少约50%的噪点。扫描全景模式,则是会进行高速连续拍摄,实现水平224度或垂直154度的扫描,然后接合所拍图片构成单幅全景图像,这种独到的拍摄方式可以获得不同于广角镜头的震撼表现力,尤其吸引眼球。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除了索尼单反采用这种技术外,佳能、尼康单反目前依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表面照射型CMOS传感器。原由如下:如果采用背照式的技术,单反CMOS的良品率必然大大下降;CMOS的成本比CCD、背照式CMOS要低;背照式CMOS更多的优势仅体现在小尺寸感光元件DC上,单反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几乎所有厂家的数码单反都换用CMOS感光元件的原因,因为像素密度增大后,感光元件会大量发热,发热是噪点形成的一大原因,而CMOS比CCD有更低的发热量。现在很多厂商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通过相机内部软件降低噪点的形成,同时以此来忽悠消费者,而实际上消除噪点的代价就是减少了画面的暗部细节,降低了画面质量。
对于家用,卡片机虽说从画质上看比不过单反相机,但是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小巧轻便的优势,在相机的可玩性以及内置功能的丰富度上超越单反相机。比如Lomo滤镜效果、微缩景观效果、单色调效果、水彩画效果,当然宾得入门单反也类似内置功能。除此之外卡片式DC出众的便携性也是很大的一个亮点,相信谁也不愿意带着一台沉重单反相机去爬山吧。良好的便携性使得我们可以随时将相机带在身上,以免错过那些精彩的瞬间,真正做到对生活的一种记录。
你可以只钟情于数码单反相机,对大尺寸的CMOS、CCD顶礼膜拜;而她醉心于卡片机,就图时尚,画质其次。总之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纯粹的说谁好谁不好,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即使拿着最大画幅的相机但是天天呆在家里也出不了什么有意思的好片,好的取景才是王道。
结论:背照式CMOS高感优势体现在小底尺寸感光元件的相机中,由于单反感光元件尺寸本身比较大,目前不需要背照式CMOS这点优势。
感光元件种类 二、大块头有大智慧—对“大底感光元件”一见钟情
CCD/CMOS是数码相机用来感光成像的部件,相当于光学传统相机中的胶卷。
作为数码相机最核心的部件,感光元件无疑肩负着相机最重要的使命。与传统相机相比,传统相机使用“胶卷”作为其记录信息的载体,而数码相机的“胶卷”则是其感光元件,感光元件的工艺好坏、使用材质会对照片成像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据专家介绍,只有综合考察感光元件(CCD/CMOS)、镜头以及图像处理技术(影像处理器),才能比较客观地判断一台数码相机的好坏。在数码成像的工作流程中,镜头和感光元件的工作都是基础性的,影像处理器的工作则是决定性的。数码相机最终能拍摄出什么样的图片,图片色彩的丰富性和饱和度、图片的整体层次感、图片效果的细腻程度、细节部分的表现力等,都要经过影像处理器的处理之后,才能展现出来。影像处理器技术经过长期发展,相对已经比较成熟,各大相机厂商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特色影像处理器作为一个卖点,并且为之单独命名。因此,撇开影像处理器、镜头这两技术,只谈感光元件尺寸对成像画质影响(画质就是画面质量,包括锐度、解析度、对比度、宽容度、细节表现、噪点控制、色域范围、色彩纯度、色彩饱和度、色彩平衡等等的综合体现)。当然,判断一款相机优劣的标准远不止提到的这几条,还包括对焦系统,快门组件,操作便捷性,防抖性能以及外观等等。
一般来说在同代工艺水平下,感光元件的好坏是和其尺寸大小成正比的,尺寸越大(指面积),能记录更多的图像细节,图像就清晰。自然成像质量也就越好,但同时制作的成本也要昂贵很多。虽说新的影像处理器十分强大,能瞬间将画面的纯净度提升了不止1个档次(细节方面也略有些损失是难免的事情),但还是不如采用更大尺寸的感光元件来提升画质来得直接,况且同时代同档次各家的影像处理器处理能力旗鼓相当(不去深究)。感光器的大小对画质的作用就如同汽车发动机排量大小对动力的作用。
网络的普及,使得明智的消费者明白一个道理:目前数码相机的1600万像素完全可以满足家用出片需求,像素炒作已经成了过去式。2007年1月发布的佳能A550,其CCD尺寸为1/2.5英寸,而目前主流的消费DC大多为 1/2.3英寸,感光元件尺寸变动甚微。不得不承认大感光元件制造成本、功耗要比小尺寸感光元件来得高,还好技术进步抑或厂商的妥协,不管是作为一家老牌的胶片生产厂商富士(其60多年对色彩的研究技术沉淀,使得用富士数码相机拍出的图像艳丽而且层次丰富,同时还自行生产其独特的超级CCD),还是依靠传统相机优势的佳能、奥林巴斯(拥有优质的镜头和出众的外形设计)厂商似乎意识到采用大底感光元件的相机才是硬道理,所以才有今天的采用大底感光元件富士X10、佳能G1X、索尼黑卡DSC-RX100。
可以肯定的讲,除镜头(同等光圈下,数码相机10片7组镜片设计肯定好于7片6组,单反镜头镀膜涂层、马达、非球面镜、超低色散镜、恒定光圈、内变焦等不同运用都决定着其身价)外,感光元件尺寸也是保证图像解析力的重要因素(CCD和CMOS谁孰谁优这里不作讨论)。厂商以“像素”作为宣传重点转移采用大底感光元件的做法是明智的,值得大家称赞表扬。
现在市面上的消费级数码相机主要有2/3英寸(8.8×6.6cm)、1/1.8英寸(7.2×5.3cm)、1/2.7英寸(5.4×4.4cm)英寸等。平均只有单反机成像面积的1/9,类似于在放大冲洗时,同样像素的数码照片,与单反机相比用家用DC要加大9倍放大倍数才能获得同样画幅的照片。
普遍认为CCD/CMOS尺寸越大,感光面积越大,成像效果越好。在单位面积的感光元件上,像素越高,理论上其所形成的图像精度也就越高,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法。随着感光元件上像素的增多,每个感光元素的面积也就越小,结果使得图像出现噪音的可能性也增多。要使得图像在感光元件上得到精确的图像,还需要有一个高分辨率的镜头。如果没有一个高分辨率的镜头,就无法满足相机成像的需要。
这也是为什么1/1.67英寸的1000万像素相机效果通常好于1/2.3英寸的1600万像素相机(前者的感光面积几乎是后者的2倍,1/2.3尺寸的感光元件只有小手指甲盖的一半那么大。)。但随着技术进步,例如成像处理器的算法优化及降噪技术改进,小面积成像器高像素性能也会不断提高(背照式CMOS运用),至少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家用1600万像素相机的成像质量还不能超过单反相机1200万像素的成像质量。
当你拥有APS-C画幅甚至更高画幅的单反时,入门套头已经成了瓶颈,提供不了这么高的解析度,此时,当你拥有出色的成像质量,优秀的操控和扎实的机身做工单反时,考虑更多的镜头搭配与投入。
受光面积越大越好,并非像素越高越好,小尺寸的感光元件在广告吹一个高得惊人的像素纯粹是忽悠人,镜头根本不能达到那么高的分辨率,可以说是插值生成的模糊点,对提高成像质量毫无意义。所以,如果没的选,就买面积大的。你看看刚上市不久的尼康D4也才1600万,即将上市的佳能EOS-1D X也仅就1800万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你仅仅是家用选用这么高像素卡片机也无妨。定位不同,需求不同,如果你对画面比较苛刻,选用大底感光元件是明智之举。
结论:图像感光器大小的优势
1、尺寸较大的像素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2、大容量像素获得更宽广的动态范围
3、大容量像素带来更好的信噪比
三、点距对画质不亚于感光元件及像素
如同摄影的相片一样,数码影像也具有连续性的浓淡阶调,我们若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Pixel)。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311.jpg
自己刚到手的手机包装盒,感受下最小单位“像素”,就是不够明显,可能是包装盒纸质无法表达到位。
“像素”是相机感光元件上的感光最小单位。就像是光学相机的感光胶片的银粒一样,记忆在数码相机的“胶片”(存储卡)上的感光点就是像素;要想得到分辨率高(也就是细腻的照片),就必须保证有一定的像素数;是不是像素高的相机拍出的照片就一定比像素低的相机拍出的照片清晰呢?
随着天气的转暖,数码相机市场也迅速升温,口袋型数码相机(DC)的像素早已上升到了1600万以上,数码单反(DSLR)则到了2400万以上(如尼康D3200),而适马的SD1作为一款APS-C画幅的相机,更是标称达到了4600万像素。何止相机,诺基亚808纯景PureView更是令人恐怖的4100万像素,直接“秒杀”尼康D800的3600万像素。
像素的高低,成了各商家产品的一大卖点,也成了大众买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高像素就一定比低像素的相机优秀?当然不是,我们要明白,像素的高低仅仅决定图像的尺寸大小,在感光元件尺寸较大的DSLR上,较高的像素还意味着更多的细节和更加丰富的色彩表现。
像素的高低对我们有多大影响呢?第一,要明白我们买相机的目的是什么:日常生活记录,还是从事专业摄影?第二,要明白我们拍摄完的照片是存在电脑上收藏,还是冲印出来,或者用于杂志、海报等商业领域?我想,大多数的家庭会存于硬盘,挑选出满意的一部分再冲印出来入册,只有少部分用于商业活动。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多高像素的照片呢?冲洗6寸照片的需求为1800×1200像素,300DPI,也就是仅需要216万像素;A4大小的精美杂志为2480×3508像素,即870万像素,即使跨版的A3尺寸印刷,1500万的像素也足够了。可见,除非我们要用于制作海报等大尺寸的产品展示类商业摄影,一般家庭或者企业是用不到太高像素的。
这样说来,我们购买相机的时候,就要考虑你准备拍摄的照片的最大尺寸是多大,再决定要求的像素数。若你准备开影楼或做广告,需要放大很大幅面的照片,就需要选择“最高像素”高的相机,如尼康D800;若只是家庭使用,不准备放大很大的照片,也就不必追求太高的像素数,如松下LX5。当然,如果需要拍摄特写镜头但是相机的变焦功能在该距离上无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可拍摄高分辨率的图像,然后使用照片编辑程序中的裁剪工具将照片裁剪到所需的大小,然后放大照片使之看似特写镜头(普通玩家不能“饮鸩止渴”,还是跟直接用镜头变焦拍摄效果些许差距)。高像素的代价是高价位,所以用户在选择相机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
CCD的尺寸,其实是说感光元件的面积大小,这里就包括了CCD和CMOS。感光元件的面积越大,也即CCD/CMOS面积越大,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很多朋友都喜欢看感光元件的尺寸,却不知实际上尺寸对于感光元件的画质影响只是一方面的。实际上影响画质的根本在于单位像素感光元件的实际尺寸以及感光元件的技术水平。不过目前各家技术水平相差不大,所以同代产品直接对比单位像素尺寸的确可以作为参考。
这首先要弄清一个概念,照片的清晰度不是取决于像素数,而是取决于像素的“点密度”(就是图片的分辨率)(用PPI表示,单位是“像素/英寸”),“像素数”和“点密度”是两个概念,“像素数”(点数)是感光点的总量,而“点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点数(像素点),只有单位面积上的感光点数越多,拍出的照片才越细腻。所以,反映照片清晰程度的参数是“点密度”,而非总的点数。像素虽高,若印的照片也很大,其“点密度”并不高,照片也不细腻;相反,像素不高,若只印很小幅面的照片,也可以得到很细腻的照片。所以确切地说,像素高,意味着能拍出幅面大的照片;所以,“像素”的高低,表示着照片幅面的大小;在CCD上为了增加分辨率,大多数厂商采取的办法是不增大CCD尺寸,降低单个像素面积,增加像素密度。可是单个像素的面积越小,其感光性能越低,信噪比越低,动态范围越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分辨率。如果不增加CCD面积而一味地提高分辨率,只会引起图象质量的恶化。但如果在增加CCD像素的同时想维持现有的图象质量,就必须在至少维持单个像素面积不减小的基础上增大CCD的总面积。
大面积的感光元件,比小一些面积的元件单个像素感光面更大,信噪比更高,而大面积的元件的成品率也低,所以成本较高。
实际上不代表什么,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大尺寸未必代表高画质,大尺寸带来的优势是镜头焦距的增加由此可以带来较浅的景深,另外就是可以把照片放的更大,缺点就是越大景深越浅,景深浅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另外就是成本,还有费电。
小尺寸未必画质就低,尺寸小景深大,拍全景深照片是小尺寸的极大优势。
成像实际上看的是色彩、锐度分辨率等等,色彩和尺寸无关,锐度更多的取决于镜头和拍照的时候抖不抖,分辨率一方面取决于像素另一方面取决于镜头的分辨率,因为小尺寸对分辨率要求很高镜头比较难做好,而一般用小尺寸的往往是廉价的家用DC镜头素质为了成本更是不会去做好,所以看上去小DC画质不行进而归结于小尺寸感光元件,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用显微镜镜头+小尺寸感光元件这个方案很多用在工业领域和医学领域,这个成本就不是家用能承受的了,当然,这是另一种解释,似乎超出讨论的范畴。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369.jpg
在数码相机上有一个光学现象就是镜头光圈孔径越大衍射斑就越大,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像素衍射临界光圈=像素尺寸/(1.22×光波波长)。人眼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770~390纳米之间,我们按中间值500纳米来计算,1/2.3英寸的CCD做到1200万像素的话,单个像素点的边长约为1.5微米,对于如此微小的面积来说,在F5.6光圈时一个衍射斑里会有2个像素,这时候分辨率下降就十分厉害,而且光圈越小,分辨率就越低。而现在很多厂商居然还在1/2.3英寸的感光元件上做到1600万像素,这时候,最小可用光圈已经大于F2.8了(注:光圈越大数字越小,光圈越小数字越大),可笑的是厂商依然在数码相机上做到F8以下的光圈,就是因为,如果只有F2.8一档光圈,这样的相机肯定卖不出去。然而,在仅有28.5mm?的CCD或者CMOS上集成如此之多的像素点,可想而知照片的实际分辨率已经降低到了一个怎样恐怖的程度。
这方面DSLR由于超过1/2.3英寸感光元件15(APS-C)到30(全画幅)倍的面积,则受影响很小,因此常用光圈经常可以达到F11且画质不会有明显的下降,当然,这是在1600万像素以下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如果继续提升像素呢?因为物理现象造成的影响不会改变,随着像素的提升最小可用光圈也得不断增大。
有人会说那用更大的光圈不就解决了?一样行不通,因为光圈大小又和景深扯上关系了——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越虚化。这样拍人像或者特写当然没问题,拍风景或者纵深复杂的场面,如3-4排的大合影之类就力不从心了。
另外一个方面还得考虑噪点的问题,像素间电子会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迁移而造成噪点,提升像素后,像素间距减小,单个像素面积也减小。一般来说,单个像素面积越大越有利于降低这个像素的噪声水平。噪声水平并不仅仅只是照片上可见的噪点,它会影响每个像素还原实际场景的准确性,对于图像质量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数码单反还有多少潜力在容纳高像素的同时还能保证比较低的噪点表现?尼康V1的尺寸实际上与上一代密度最高的M4/3相机GH2的像素尺寸在同一个水平略低,这也是为什么一款如此新的相机却只拥有1000万像素的奥秘。同时1400万像素的适马DP1分辨率为何是2640×1760想必也是这个道理。
综上可知:1)高像素不一定能带来高画质,并且过高的像素对图像的分辨率、感光度、控噪能力等的提高有消极的作用。2)相机的感光元件尺寸大小基本决定了相机的档次,比如高端DC的CCD一定比低端的面积要大,DSLR的感光元件一定比DC的面积大,同样画质也要高出很多。3)甭管CMOS还是CCD,单个像素点的面积越大,散热空间就越大,控噪能力越强,同时像素受衍射斑的影响越小,成像效果也越好。4)高像素是否能带来高画质,关键在于单个像素点的面积在常用最小光圈值下成像是否依然有足够高的清晰度,在保证成像清晰度的情况下,像素越高,相片的细节就越丰富,层次更鲜明,画质也就越高。
扩展阅读:高像素与高画质对比
两者都是高端机器(全画幅),机身定位不同,因而面向用户不同。
像素机D3X——点距5.94、1200万像素、连拍5张(DX画幅下7张)、可用ISO100-ISO1600
D3X定位于顶级专业全幅,适合影楼、人像、商业广告的大幅输出片,像素高达2400万,成像细节极好,被称为135系统中的120(意思就是说具备能媲美中画幅相机的高分辨率,适合需要大尺寸输出的领域)。D3X最大的问题不是感光度不够高,实际上平时1600用的都很少,况且也可以调到相当于6400;据说最大的问题是不耐高感,像素高了,控噪性能不好,适合光线好的时候拍摄。这也是它的ISO标示最大才1600的根本原因,再高估计就惨不忍睹了。不过,高像素在镜头分辨率和剪裁能力上总会带来一点优势。
速度机D3s——点距8.46、2400万像素、连拍9张(DX画幅下11张),可用ISO200-ISO6400
前无来者的夜景之神D3S是经过改进的速度机,定位于高级专业全幅,特别针对新闻、体育、人文等多种摄影领域,最大特点是高感光度可扩展到102400,是第一台达到这个高感的数码相机。d3s牺牲像素,减少数据流量而提高他的连拍性能,以及降低像素密度提高感光度表现……这一切都是为他的机身定位服务的--高端新闻机。
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D3X和D3S的评测,感光度在200 400 800 的时候,D3X肯不到任何噪点,画质太棒了,清晰流畅,简直无可比拟,D3S则略差,但是再往上,D3X的噪点就像是飞一样向上升,在1600的时候,噪点明显可见,但是D3S噪点还是一样,控制的非常好,D3S的感光度到1W多都没多大的问题,但是在200 400 800 上不如D3X,也就是说,你经常拍户外,而且喜欢夜景,那么非D3S莫属,但是如果你是经常搞室内,并且用不上高感的话,还是D3X吧,像素高,细节方面好,但是感光度不能超过1600,不然就没法用了!Nikon D3s、D3x 都是给要求最高的职业摄影师设计的(当然爱好者也能购买),从图像质量到机身性能到操控手感都是目前顶尖的。如果要求更高就要用中画幅相机了。
可见D3X在细腻的低感光低上更有优势,而D3在超高感光度上更胜一筹(高感光度可让用户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锁定物体)。
用的不是同一块芯片,而软件的算法也不一样。你只要相信一分钱一分货就可以了。 四、道破不为人知的秘密-像素和光圈的关系(LX3最小光圈为何只有F8)
我们习惯于用光圈优先曝光来拍照,和快门速度等其他的参数比起来!光圈大小最能影响照片的效果!P编程模式所输出的光圈值不是最佳曝光的!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效果最好的最佳光圈!所以个人认为在拍照时目测景物大脑能快速的选好最佳光圈值……一个摄影高手即将诞生!
下面的文章希望对各位摄友有所帮助!
在用我的数码单反拍摄风光照片时,依照以往用胶片拍摄的技法,我还是用最保险的方式拍摄,精确曝光+包围曝光、精确对焦、小光圈、使用三角架,快门线,反光镜预升。用尽所有方法减少因曝光、对焦和机振的带来的影响。但拍出来的照片依然细节部分模糊不清;我用的器材是佳能EOS 20D和 EF16~35 f2.8L红圈镜头,到底是镜头还是机身出了头号题?这个问题困扰我多时,曾一度想放弃单反系统。
我使用的小DC是松下的LX3,各项指标和成像质量都令我很满意,24mm f2.0的徕卡镜头在DC中无出其右,但为何它的最小光圈却只有f8.0呢?这个问题同样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看了今期的摄影之友关于一篇像素的讨论文章之后,我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经过在网上翻找资料后,茅塞顿开。上述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拍摄风光片和微距的时候,通常会减小光圈以增加照片的锐度和解像度。有很多人认为光圈收缩越小图像就会越好,但是在使用数码单反相机的情况下会有成像器件像素衍射临界光圈 (DLA,像素衍射临界光圈)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相同面积的CCD或CMOS上提升像素,单个像素点的间距就变越小。以EOS50D为例,它的像素间距已经达到2μm。而一部1500万像素的小DC,由于感光原件面积和缩小,其单个像素间距可能达到1μm左右的程度,我们不得不叹服现代科技的进步之外,最令人关注的是像素密度的提升引起的噪点水平。所幸的是,CPU的技术和算法上的改进已经有效地修正了这一固有的缺陷。我们甚至可以用ISO1600拍摄到一张满意的图片。
在无忌,高像素是王道,任何否定高像素的言论都会被“追求科技进步、很需要剪裁、很需要打印放大……”的人士毫不留情地痛批,连著名的柯纳同志一贴“唯像素论是数码初哥的标记”也未能幸免,可见此话题的禁忌之深!
像素基本上是厂家让影友升级器材最主要的手段,常年滚滚不断的利润就从广大影友不断的器材升级中来!
人人都知道高像素会使噪点增多、高感变差,于是厂家在新推出高像素机器的时候都会大力说明采用了何种新技术降噪,总之是说得圆之又圆,让我们一次次不得不信。
其实高像素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厂家讳莫如深,闭口不谈,这就是镜头的衍射临界光圈(DLA)对高像素的限制,过高的像素会导致镜头较大的光圈值(即较小的光圈)失去实用价值。举例来说,譬如某单反由于像素过高(单个像素太小),导致最小可用光圈只有F/8,若使用更小的光圈(F/11、F/16…)则画质急剧下降从而失去使用价值。
这个问题在无忌很少被谈到,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比信噪比问题更加严重,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改善高像素带来的信噪比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镜头的衍射临界光圈(DLA)对高像素的限制问题,因为衍射是光学现象,不能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
或许也有朋友说,“比F8更小的光圈基本不需要用”,不过在我看来如果单纯为了提高像素而使可用光圈范围变小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胶片时代,摄影人通常认为镜头的f/8光圈的分辨率最高,这挡光圈是多数镜头从最大光圈缩小三挡的位置,于是大家总结出了一种规律,镜头的“最佳光圈”是f/8,国内外权威机构发表的镜头测评数据也证实了这种说法。为了拍出清晰度最高的图像,人们往往使用f/8。而到了数字影像时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衍射。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不同的透明介质时的折射角度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衍射。而且,衍射和弥散半径除了与光学玻璃的材质及镜片组的设计有关之外,与光圈大小也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很不幸的是,这个光学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DLA(Diffraction Limited Aperture),字面直译应该叫做“衍射极限光圈”
这里涉及三个概念,衍射、衍射极限和Rayleigh判据。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706/15705025.jpg
光的衍射(Diffraction)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光经过圆形口径后成像,并不会汇聚成绝对的点,而是形成明暗相间,距离不等的同心圆光斑,其中中央斑最大,集中了84%的能量,可以看作衍射扩散的主要部分,被称为Airy Disc(爱里斑)。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706/15705028.jpg
衍射极限(Diffraction Limit)是指不考虑光学系统几何像差,一个完美光学系统的分辨率仅受衍射(光波波长)限制的情况。简单来说,在光圈收小时,Airy Disc的角距离越来越小,但达到某个极限之后,这个角距离不小反而增大。
Rayleigh判据:如果两个相邻点形成的Airy Disc的角距离小于一个Airy Disc角距离时,这两个点无法分辨。就是如果两成像点(其实是两个斑点)混到一块的时候,自然就分不清了。因此对于光圈为圆形或类圆形的镜头,其衍射极限分辨率就是Airy Disc的直径。
如果Airy Disc等于数码相机成像元件单个像素尺寸,成像元件的分辨率等于镜头衍射极限分辨率,相机能够充分利用镜头的衍射极限分辨率。如果Airy Disc大于数码相机成像元件单个像素尺寸,则衍射极限分辨率成为瓶颈,成像元件的分辨率无法发挥--用一个像素点分辨一个成像点和十个像素点分辨一个成像点有啥区别?
(对物理不感冒的可不看灰字部份)
衍射极限公式是sinθ=1.22λ/D。其中θ是角分辨率,λ是波长,D是光圈直径。当θ很小时,sinθ约等于tagθ,约等于d/f,其中d是最小分辨尺寸,f是焦距。
推导出d/f=1.22λ/D, 推导出f/D=d/1.22λ。f/D就是焦距:光圈f/值
A=d/(1.22λ)。A是光圈f/值。当d等于成像元件像素点尺寸p时,A就是衍射极限光圈。
DLA=p/(1.22λ),也就是:衍射极限光圈=像素尺寸/(1.22x光波波长)
所以,衍射极限光圈与单个像素间距大小(或者说像素数以及成像元件面积)有关。像素密度越小(或同等感光面积像素越高),衍射极限光圈越大;感光元件面积越大,衍射极限光圈越小;总之像素密度越大,越不适合用小光圈。
当镜头光圈小于数码相机的像素衍射临界光圈时,该相机的感光元件将受到镜头衍射的影响,分辨率下降,高像素对提升画面的细节毫无作用。像素密度越大,越不适合用小光圈,而且像素衍射临界光圈对成像的影响是随着光圈收缩而逐级增加的。这就造成使用更小光圈扩大景深时,画面的清晰度同时下降。因此,受制于镜头的衍射现象,数码相机的像素数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这也就能解释为何LX3的最小光圈只有f8.0的原因了。
另外光的波长λ越小,像素衍射临界光圈越小(f/值越大)。自然光是混合光,可见光波长为380nm-780nm,咱以顺眼的蓝绿色波长(500nm)计算,结果与某网站基本一致。如果用更精确的sinθ以及像素尺寸数据,结果会略有差异。
只要相机的单位像素尺寸相同(点距),其像素衍射临界光圈也相同。根据计算,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的像素提高到约4000万,APS-C数码单反相机提高到约1600万,相机的像素衍射临界光圈约为F8,基本与多数镜头的最佳光圈重合。
而佳能公司新近推出的1800万像素APS-C数码单反旗舰7D,像素衍射临界光圈约为F7。再以像素密度为2μm的50D为例,在收缩光圈至f16时,波长为750nm的红色光的Airy Disc的直径为14.6μm,也就是说,一个像素点的影像经过镜头的衍射后,将投影在49个像素上。这样一来,像素的提升有有何意义呢?
事实上,相机厂家很早就发现了这种现象:影像传感器比较小的DC,F/8以下的光圈成像质量下降严重,而较大光圈成像最好。所以,大部分小DC的最小光圈往往被限制在f/8甚至f/5.6。在程序自动曝光时,这些小DC常常默认分辨率最高的最大光圈或较大光圈。在P挡曝光模式下,相机总是默认最大光圈或较大光圈。
当然,以现在光学材料技术的生产和设计水平来看,提升像素的技术远无比提升镜头衍射极限光圈来简单得多,因此也没有厂家会道破这个秘密。
Canon在一篇专访中表示,随着数码单反像素的增长,少数镜头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号单反机身的要求。不妨看看50D,对红色波长来说,其像素衍射临界光圈已经只有f/5左右,而很多变焦镜头长焦端最大光圈只有f/5.6,成为影响50D发挥的因素之一。我试着用上述的公式计算一下,以像素密度为2μm的50D为例,在收缩光圈至f16时,波长为750nm的红色光的Airy Disc的直径为14.6μm,也就是说,一个像素点的影像经过镜头的衍射后,将投影在49个像素上。这样一来,像素的提升又有何意义呢?
当然,以现在光学材料技术的生产和设计水平来看,提升像素的技术远无比提升镜头衍射极限光圈来简单得多,因此也没有厂家会道破这个秘密。
胶片机也有衍射,但影响不大。传统120与135相机中,由于感光乳剂中的银盐颗粒十分细微,在一般摄影中对分辨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直到使用f/32或f/44光圈时,才会由于理想分辨率的下降导致成像恶化(因此多数镜头最小光圈仅设置到f/22)。
像素衍射临界光圈确实影响成像,但也只是影响成像的诸多因素之一,对成像的影响也是随着光圈收缩逐级增加的,大量测试证明了这一点。重要的问题是,还需要兼顾景深的要求、兼顾快门的要求,需要小光圈的时候,就应该用小光圈。撞针的老话:成像只能排第三!
以下是佳能机器的临界光圈值:
某网站给出的DLA:
EOS 50D--f/7.6
EOS 450D--f/8.4
EOS 1000D--f/9.3
EOS 400D--f/9.3
EOS 40D--f/9.3
EOS 30D--f/10.3
EOS 20D--f/10.3
EOS 5D Mark II--f/10.3
EOS 1DS Mark III--f/10.3
EOS 350D--f/10.4
EOS 1D Mark III--f/11.4
EOS 1DS Mark II--f/11.6
EOS 300D--f/11.8
EOS 10D--f/11.8
EOS 1D Mark II N--f/12.7
EOS 1D Mark II--f/12.7
EOS 5D--f/13.2
EOS 50D--f/7.6是否超过7.6之后像质就开始下降?理论上是这样的。
不过每支镜头的设计和玻璃材质有所不同,衍射的程度也不同。特别是专门针对APS-H DSLR设计的EF-S镜头,这方面的校正会好很多。而且,长焦镜头比广角镜头情况要好得多。
当然,有的镜头用上了多片超低色散玻璃,甚至用上萤石玻璃。或通过改良镀膜来改善衍射,但,这只是改善而已,衍射这种物理现象是不可能避免或消除的。
以我用20D为例,其衍射极限光圈为f10.3,用16~35 f2.8L时,开大一级光圈到f16时像质就下降得很厉害了。但同样的光圈用小小白则还可以接受。所以现在我用广角尽量不超过f11,长焦尽量不超过f16。
之所以提出这个,是想大家有个概念,测试一下自己手中的镜头,在创作中做到心中有数。若是真的要严肃考虑这个问题的话,麻烦得很。还要考虑到拜耳排列 插值运算什么什么的但是其实大家都是玩玩而已嘛 有钱的就可劲买贵的 没钱的就随便:万一不小心中了器材的毒,忍忍就过去了,所谓: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五、感光元件尺寸是怎样计算的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尺寸越大,高感越纯净,画质越优秀。
数码单反的感光元件尺寸,直接就是用感光元件的长×宽(单位是毫米)表示,大小很直观。
普通消费型数码相机(DC),它们的感光元件尺寸,都是用1/2.7,1/2.5,1/1.8,1/1.7,1/1.6,2/3等(单位是英寸)表示。注意:这不是长或者宽,而是对角线的长度。
像1/2.7,1/2.5,1/1.8,1/1.7,1/1.6,2/3英寸这些数值,到底是多大呢?
我们知道,英寸和毫米换算有个标准:
1英寸=25.4毫米。
但是这里不能用这个等量关系来换算。因为这里的标准是相对于12.8mm×9.6mm大小(1/1)的感光元件来说的,它的长宽比是4∶3,对角线长是16mm。所以,这里的等量关系是:
1英寸=16毫米。数字游戏,比工程管道上用的英寸要小啊,被忽悠N年。
如果错误的使用了等量关系,得出来的大小就和实际的出入大了。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938.jpg 传统35mm胶片,对角线是43.3mm,和35mm胶片的感光尺寸相同的CCD或CMOS,我们称作“全画幅”。APS-C画幅比全画幅小了不少,比如尼康d3100,对角线约28mm。至于2/3英寸算是DC里很大尺寸的了,它的对角线也不过11mm,和单反差距很大。
我们常说的镜头转换系数,就是指35mm的对角线尺寸,与其他的对角线尺寸之比。公式:镜头转换系数=43.3/本机感光元件对焦线长。比如尼康d3100的对角线约是28mm,43.3/28≈1.5,这样就算出镜头转换系数了。当然,即使在相当的焦距下,它们只是镜头视角相似,而景深效果等仍然不同(全画幅感光元件尺寸虚化效果突出,因为容易得到浅景深)。同时,有转换系数的存在,也可以看出全画幅在广角端有优势,半幅机,在长焦端有优势。全画幅机上的24mm广角镜头,在半幅机上甚至不能称其为广角了。所以,使用APS-C机型的用户,总感觉配广角镜头比较纠结。
另外,APS-C画幅和全画幅的单反,感光元件长宽之比都是3:2。DC大都是4:3(个别例外,如RX100),我们在对照片进行冲印或打印之前,通常要编辑并裁切照片,那么对原始照片的比例也应该很了解。
扩展阅读:解读1/××大小
小数码相机的CCD尺寸概念是较为含混的,我觉得像是开发商有意为之,目的是不想让消费者明确知道其CCD尺寸有多么小。
就拿1/2.7英寸来说,按照英寸折合公制尺寸应为9.407mm,但是这既不是CCD的边长,也不是对角线尺寸,该款CCD的真实尺寸比这要小得多。
实际上所有的家用和小型袖珍数码相机的CCD尺寸,在概念上一直是含混不清的。其表达方式不像单反相机那样直接标示感光元件的“长×宽”,都仅仅是一个“1/××英寸”的。
按照厂家的官方解释是:这是一个名义尺寸,“指的是能够包容CCD组件范围的一个圆的直径”!-- 就是“你最好不要弄明白”的意思。
我把它“翻译”过来就是:
把感光元件的全部面积(包括了有效像素和全部无效像素)、连同其附加固定定位件边框、电子快门、辅助输出接口等等一股脑都列入“感光元件面积”的范围,把这些东西“用一个圆包起来”,拿这个“外接圆直径”为“标称尺寸”的一个标准。
显然这种标注方法明显夸张了CCD的有效成像面积。而且不同厂商的产品加大的幅度还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样的-- 尽量夸大CCD的面积以提高产品的卖点。
可以看出,这种标注方法和CCD实际尺寸之间没有任何的数学换算关系。所以,真实的CCD尺寸只能实际去了解,然后硬行记住。
这就是说,标称1/2.7英寸的感光元件,实际上是把感光元件的全部面积(包括有效和无效的部分),连同其固定支架、电子快门、辅助输出接口等等一股脑都“用一个圆包起来”,这个圆的直径才是1/2.7英寸,即9.407mm!
而实际参与成像的“CCD感光区”尺寸,据我所知,只有5.27mm×3.96mm!
其它常见的小CCD实际尺寸如下:
1/2.5英寸:5.38x4.39mm;1/1.8英寸:7.178x5.319mm;2/3英寸:8.8x6.6mm;大家可以自己换算一下,对角线尺寸都远远不到标称数值。至于1/2.33英寸,只不过是1/2.5英寸(边长比例4∶3)的16∶9比例版本而已。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388.jpg这是M4/3系统感光元件示意图,你自己想像下就明白! 六、数码相机感光元件尺寸形象比较
数码相机感光元件尺寸形象比较像素不能决定画质,决定画质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感光元件的大小。从以下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最高端的是全画幅的单反,入门单反的CCD面积就只有全画幅的42%,再到消费级数码相机,面积突然缩小到入门单反的1/5,消费级和专业级果然是天壤之别啊。
毫无疑问,感光元件尺寸大,通光量大,才能保存更多的信息。不是什么理论上,实际上就是尺寸越大越好。民用级别所能接触最大的就是普通胶卷那么大,即所谓全画幅。
当然除了135胶卷外还有一些尺寸更大的胶卷,比如中画幅和大画幅胶卷。目前只要大于全副的后背都叫中画幅的,中画幅是指介于36×24mm的全画幅及4×5英寸大画幅之间的成像尺寸,目前中画幅胶卷相机使用的是宽为6cm的120/220胶卷,胶片尺寸一般为60×45mm(中画幅645)、60×60mm(67)、60×70mm(69)等不同规格。较大尺寸的胶片在拍摄时能记录下更多的信息,并且在冲洗时能放的更大。中幅相机企业主要有哈苏,禄莱(破产),宾得,富士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尺寸较小的胶卷,例如110胶卷,其画幅只有13×17mm,由于较小的体积,所以很多朋友都戏称其为“间谍相机”。
目前,中画幅以下,除全画幅、APS-C画幅、尼康CX画幅、适马Foveon X3的感光元件长宽比为3∶2外,其余感光元件长宽比均为4∶3。而下图普通DC宽高比3∶2估计是以前生产的机型。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655/15654201.jpg
最后,我们再通过网络上找的一张图,直观地了解一下各种感光元件的大小比例关系。
(大小0k)
感光元件与机身大小关系: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18/15517005.jpg
宾得Q(98×57×31mm)小巧得益采用那块1/2.3小尺寸感光元件,松下LX5(1/1.63)尺寸为109.7×65.5×43mm ,
佳能G1X(1.5)就因为18.7×14.0大底后其体积增至116.7×80.5×64.7mm ,看来性能与便捷很难兼顾。
感光元件面积对比图: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434.jpg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404.jpg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435.jpg
感光元件点距对比图: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464.jpg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465.jpg
感光元件大小示意图: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619.jpg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620.jpg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621.jpg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634.jpg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7/15506573.jpg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625.jpg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618.gif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622.jpg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05/15504626.jpg 七、关于LX5升级机型LX6/LX7的一些念想
今年以来佳能G1X、索尼黑卡RX100 相继闪亮登场,就连手机诺基亚808纯景也采用1/1.2寸感光元件(大于小五1/1.63),“鸭梨山大”扑面而来。“松油”们做不了,松下LX5升级机型该什么时候现身呢?
来自43R的消息,松下下一款便携数码相机(可能是LX6)将搭载CX格式传感器(13.2×8.8mm) 。
上月,在接受Techradar采访时,松下高级工程规划人员Yoshiyuki Inoue曾表示:“关于LX5的后续机型,我们正在认真考虑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传感器尺寸,松下的Uematsu先生甚至开玩笑地说可以采用像尼康V1那样的1”传感器。“除松下之外,同样有消息称奥林巴斯XZ-1的后续机型也将采用更大尺寸的传感器。考虑到两家之间的关系,他们完全有可能共用同一块CMOS。
预计松下LX6和奥林巴斯XZ-2将于未来2-3个月内发布(可能是7月)。
盼星星盼月亮,希望能在人像上有根本性的改善,不说达到X100的效果,至少也得与G1X平起平坐。
网友预想:
CX画幅1英寸传感器(尼康J1/V1、索尼RX-100),但也别指望有4/3,那是留给自家微单/单电产品。要是松下感恩回馈老用户,把感光元件尺寸增至M4/3,顺便自家微单/单反像索尼NEX系列跳到APS-C画幅阵营。目前小DC里 底最大的应该是X10的2/3英寸传感器吧,还有富士的F200 1/1.6。关键是看传感器的面积以及像素点的面积,X10是目前小DC单个像素点面积最大的,但是吧,夜景素质似乎还没有LX5好,也许是我没看到用的好的。
5倍变焦,最大光圈F2.0-F2.8,最小光圈F11。目前最小光圈才8,有点不够用。光圈可以还是F2.0,也没看XZ-1 F1.8的光圈比LX5 F2.0的强多少,况且可从大底感光元件这个地方得到相应补偿。
ISO感光度400可用,噪点控制相当于APS-C单反1600的水平就很满足了,800可相当于3200。
像素提升到1200万,广角端畸变控制更好点。
如果LX6/7的液晶屏是触摸屏就好了,像GF2/3一样方便对焦点的选择。
希望变焦和对焦环设计在镜头上,像单反那样的,其实富士X10就是这样的。
希望的改进的地方:白平衡需要纠正、采用松下微单的快速对焦,改善算法,让人像直出的色彩好看一些,肤色更讨人喜欢,高感赶上佳能的S100V。
如果说能比X10再大一些更好,手柄、手感、做工跟LX5一致就行了,视频差不多就行,其他没什么。
要不要OVF取景器无所谓的,X10的那个取景器形同虚设!
有这么一台随身机,平时出门就不用带单反了。
售价心理价位3600-4200之间,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不要像G1X那样换上大点的底,售价确比肩D5100。
兄弟机型GX1高感对比G1X、V1、RX100、X10: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646/15645899.jpg
泡泡网评测结论:可以看到,不同像素不同幅面的五款相机,最终决定成败的依然是像素密度。佳能G1X和松下GX1要好那么一点点,同为CX幅面的索尼RX100和尼康V1表现相当,但RX100的高像素优势在细节方面表现更加到位。富士X10虽然最高ISO可以扩展到ISO 12800,但在ISO 6400时已经是缩减像素得到了,画质表现也确实略差一些。
其实画质水平都算是不错的,他们对比属于在三好学生里拔尖儿,并且实际的画质差距并不大,在日常使用中应该都可以有不错的表现。刨去GX1和V1这样的微单,如果说索尼RX100和佳能G1X,G1X的高感略胜,但RX100的f/1.8大光圈可以再拍摄时尽量降低ISO而保证快门速度,孰优孰劣还要另说呢。
感光元件升级势必在行: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18/15517018.jpg
诺基亚808的1/1.2英寸传感器尺寸远超于主流摄像头传感器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18/15517020.jpg
最右下是808的传感器(10.8×7.52),中间那颗是一般小数码的传感器,左上则是手机用的传感器,大于G12、P7100、GRD4的7.53×5.65,直逼尼康V1/J1系列、索尼DSC-RX100,由此看来,LX5升级机型CCD尺寸应该有所动才所为。
http://img8.zol.com.cn/bbs/upload/15519/15518162_0800.png
自己用Word简单制作的LX6GK高级说明书封面,∩__∩y 耶~~^^欢迎大家跟帖晒出更精彩封面,可尝试使用WPS来制作,有专业排版软件那就更棒了!
个人的一点说明:1)自己临时收集并整理有关感光元件知识与大家互励互勉,2)期待松下发开发更精准、更有诱惑力的大底数码相机。3)以上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切不可生搬硬套(相同画幅下,因各个厂家、各个时期感光元件不同尺寸大小稍有差别)一幅好画质的照片是多方面结合的结果,存在某方面短板是不行的。 感光尺寸对比一览表
感光元件尺寸对比一览表 画幅规格传感器尺寸
(mm×mm)对角线长
(mm)面积
(mm2)等效焦距
系数点距(像素尺寸)
(μm)备注 120中幅48×36601728 H3DⅡ-317.54哈苏H3D(49*36.7) 120中幅4∶345×3456.41530 645D6.06在中幅面前,全画幅就像“玩具” 全画幅35mm full frame
(Nikon FX)36×2443.278641xD3s 8.46
D3x 5.94
D800 4.88
D700 8.46
1Ds MarkⅢ 6.41
1Ds MarkⅡ 7.21
5DMarkⅡ 6.41
5DMarkⅢ 6.25
A900 5.94135底片大小,所谓的“全画幅”指跟普通35mm胶卷一样大 APS-H(Canon)28.7×19.134.47548.171.3x1DMark Ⅲ 7.2
1D Mark IV 5.71D(非1Ds)系列,27.9×18.6、28.1×18.7 APS-C
(Nikon DX)23.6×15.728.35370.521.5xD300s5.5
D7000 4.79
D3200 3.86
D3100 5.01
K5 4.8
KR 5.5
A580 4.76
A77 3.92
NEX-5N 4.76
NEX-7 3.9
X-Pro1 4.82
X100 5.5
NX200 4.29尼康DX画幅,23.6×15.6、23.2×15.4、24×16、24.9×16.6、23.4×15.6 APS-C(Canon)22.3×14.926.82332.271.6x7D4.3
60D 4.3
650D 4.3
550D 4.3佳能APS-C画幅,22.5×15、22.2×14.8、22.7×15.1 Foveon X3(Sigma)20.7×13.824.89285.661.7xDP17.84如适马SigmaDP1 M4/3系统或Micro Four Thirds17.3×1321.64224.92x 松下G、GF、GH系列,奥林巴斯EP、EPL、EPM系列,17.8×13.4、18×13.5 1.5
(Canon G1X)18.7×14.023.36261.81.85xG1X4.3佳能G1X Nikon EVL13.8×10.3817.27143.242.5x 1(Nikon CX)13.2×8.815.86116.162.7xV1/J13.41
RX 100 2.41尼康V1/J1系列、索尼黑卡DSC-RX100(非单电) 1/112.8×9.616122.882.7x 1/1.210.67×813.2885.363.24x 2/38.54×6.410.6754.664.06xX102.28.8×6.6、9.74×7.96 1/1.638.1x6.110.1449.41 LX52.22 1/1.77.53×5.659.4142.544.6xG12、P7100、GRD4均为2.05不知LX5、XZ-1为何1.99,7.6×5.7 1/1.87.18×5.328.9438.24.85x 8.1×6.64、7.17×5.32、7.2×5.3 1/26.4×4.8830.725.4x 1/2.35.57×4.176.9623.236.22x 宾得Q系列 1/2.55.38×4.396.9423.626.24x 5.8×4.3、6.66×5.58、6.16×4.62 1/2.75.27×3.936.5920.876.57x 6.17×5.17 1/34.8×3.65.7517.287.53x 1/3.24.54×3.425.6815.537.62x iPhone 4s4.13×3.051/3.1212.6 诺基亚80810.8×7.521/1.281.22 1.4大于普通智能手机点距1.1 诺基亚N8 1/1.83 有的写1/1.183、1/1/9,似乎这个比较符合实际 图挂了哦 虽然看不懂,但还是感谢楼主把重点用颜色标示开来。
回复 #11 faceu 的帖子
简单的来说就是感光元件尺寸越大、光圈越大成像越好。
当然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只说像素就是耍流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