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机价格战:降价不是缩水 手机急需创新
<p class="Introduction"> [<strong>摘要</strong>]手机厂商集体降价是巧合还是大环境所迫?降价的背后又会有怎样的利弊呢?这的确值得深思。</p><div style="width: 600px;" class="mbArticleSharePic"><img alt="论手机价格战:降价不是缩水 手机急需创新" src="http://www.ibmnb.com/attachments/2014/10/1280348_201410312132521x55j.jpg"></div><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锤子手机发布会上,老罗的经典语录曾经让无数粉丝为之动容。如今,老罗和他的团队却不得不承担锤子手机降价千元的苦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记得之前老罗在接收采访时表示他本人反感手机在推出新产品时定高价,接着又快速降价的玩法。但就结果来看,老罗确实是食了言。对此,有激进的网友甚至直言不讳的指出,老罗击碎了用户对于“无价情怀”的梦想。</p><p style="TEXT-INDENT: 2em">无独有偶,近日也有消息传出遭受双面夹击的<span class="a-tips-Article-QQ">三星</span>即将针对国内市场量身定制一套新策略,手机产品线降价幅度可能会达到20%,同时会推出GALAXY A系列廉价产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问题来了,手机厂商集体降价是巧合还是大环境所迫?降价的背后又会有怎样的利弊呢?这的确值得深思。</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为了生存,手机降价迫于无奈</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2011年小米开启1999模式之后,智能手机的价格战就从来没消停过。在这三年中,我们看到了不少“两面派”出现,一边是主打高端市场毫不动摇的国际品牌,另一边则是不断压低价格的国产手机。然而当智能手机的硬件规格越来越相似之时,我们愈发感觉到这两种战略的背后开始有更多交集。</p><p style="TEXT-INDENT: 2em">之前对于小米的评价,业界更愿意用搅局者来形容,这并不是说<span class="a-tips-Article-QQ">小米手机</span>存在设计或使用中的问题,而是因为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把手机行业的价格拉低,并引发了包括中华酷联等在内等众多国产手机厂商迅速开启“退烧”模式。</p><p style="TEXT-INDENT: 2em">经历了近三年的震荡,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的议价能力逐渐提升。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手机厂商们纷纷加入了价格战。其实这种势头在今年MWC上就已经显现了。作为行业的风向标,MWC上发布了很多入门级智能手机,优点是便宜,缺点你懂得,长的都像孪生兄弟。</p><p style="TEXT-INDENT: 2em">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调查称,从2014年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开始下滑,这种态势会持续到2018年,正因为需求开始转向新兴市场,所以全球手机降价似乎在所难免。</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时间,国内市场的对决同样激烈,前不久先是<span class="a-tips-Article-QQ">魅族MX</span>4以1799元的价格横空出世。接着就是锤子手机以1980元起售的价格卷土重来,降幅相比之前达到千元。与此同时,百元手机市场也已经被国产手机所占领,各种搭载联发科四核、八核处理器的高性价比手机不断挤占着国际厂商的生存空间。</p><p style="TEXT-INDENT: 2em">无奈迫于压力,近期有消息传出三星即将通过降价20%的方式迎战国产手机,而三星GALAXY A系列产品的相继曝光也似乎证明了这个猜测,其售价比S系列和<span class="a-tips-Article-QQ">Note</span>系列要便宜不少。而曾经高调宣布不和国产手机玩价格战的<span class="a-tips-Article-QQ">LG</span>、<span class="a-tips-Article-QQ">HTC</span>、<span class="a-tips-Article-QQ">索尼</span>等大品牌也在悄然转型面向低端市场推出廉价产品。由此可见,国内手机降价热潮已经波及到了国际品牌。</p><div style="width: 600px;" class="mbArticleSharePic "><img alt="传闻马上要发布的三星GALAXY A系列手机" src="http://www.ibmnb.com/attachments/2014/10/1280348_201410312132522tdRx.jpg"></div><p style="FONT-SIZE: 10pt" align="center"><strong>传闻马上要发布三星GALAXY A系列手机</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供应链透明化是拉低价格的导火索</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智能手机普遍降价的原因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其必然性。如今手机的硬件配置千篇一律,在体验可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用户开始不那么关注跑分,而是关注用户体验。但是恰逢谈论用户体验又是一个颇为感性的话题,因此你会发现,厂商们为了能留住用户,在各种产品的发布会上开始忽略跑分,大谈工业设计、系统服务,最后还不忘公布一个劲爆的低价来收场。</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外一方面原因则是智能手机的门槛较低,而整个供应链的相对透明化也成为拉低价格的导火索。这期间,智能手机厂商的数量呈现出倒U字形的增长形势。残酷的是,一旦有实力的厂商率先发动新一轮价格战就会有很多小品牌惨死在价格战的洗礼下。倘若你依然高调的喊着“不妥协”的口号,显然是无法可持续性发展的。当然,对于手机厂商而言,零部件例如屏幕、CPU、摄像头等成本控制也是一大难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别说盈利了,就连活下去的机会都很小。</p><p align="center"><img alt="控制零部件成本是关键问题" src="http://www.ibmnb.com/attachments/2014/10/1280348_201410312132523JxYe.jpg"></p><p style="FONT-SIZE: 10pt" align="center"><strong>控制零部件成本是关键问题</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据工信部统计,到2013年已备案的国产手机生产企业超过700个。2013年中国市场上销量达到100万部以上的不到30个品牌,合计销量在市场份额中的占比达到了90%;其余仍在销售的300多个品牌其合计销量只有4000万部左右,其中80%以上的在售国产手机品牌年销量不足十万部。</p><p style="TEXT-INDENT: 2em">价格便宜了,对厂商来说就会有继续生存的机会,通过大量出货占据市场份额,借助自家操作系统及服务守住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以持续创造利润。对用户而言,却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体验到“所谓”的高配置手机。为什么我用了“所谓”二字呢?因为廉价智能手机背后也有“难言之隐”。</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智能手机隐性成本不能忽视</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现在厂商都讲究“互联网+硬件”的发展模式,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产品的好坏。盲目的追求廉价也许会降低手机本身的品质,比如屏幕、电池、摄像头、WiFi模块、内存、处理器等零部件的成本。</p><div style="width: 600px;" class="mbArticleSharePic "><img alt="论手机价格战:降价不是缩水 手机急需创新" src="http://www.ibmnb.com/attachments/2014/10/1280348_201410312132524BM65.png"></div><p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pt" align="center"><strong><span class="a-tips-Article-QQ">iPhone</span> 6、iPhone 6 Plus成本曝光</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互联网营销的方式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比如运输、实体营销(体验店)等。当然也包括研发端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像<span class="a-tips-Article-QQ">苹果</span>、三星这样的厂商其实每年的研发费用都是会有较大数额的增长,比如苹果对ARM芯片进行了重新设计,经过特殊处理的芯片在性能上也能和目前主流的四核、八核高通芯片相抗衡。这样的隐性成本很多,比如手机外观方面的打磨、金属材质的用料等,只是消费者一般不会关注,所谓的体验好坏也正是在这些地方被体现。手机本身之外还有就是产品在上市前进行的质量测试以及交付的专利申请费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我看来,用户体验最直接体现在定制操作系统中,算是隐性体验的典型代表,就像苹果能发展到今天的高度,与其核心的iOS系统密不可分。由于系统内核、系统运行环境、编程语言的差异,所以不同智能手机系统平台在操作体验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一般来说,用户接触更多的是界面层以及交互层,前者是视觉上的体验,后者则是操作逻辑上的体验。硬件的高低与否其实也都是在系统层面被更好的表达出来,所以说移动操作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并不为过。</p><p style="TEXT-INDENT: 2em">包括<span class="a-tips-Article-QQ">魅族</span>、小米、锤子在内,都选择以定制系统为出发点,通过不断的完善系统来吸引住固定的用户。这样便可以更好的推动自家硬件的生长,也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入侵”其他的智能手机品牌。所以经常会听到有人讲,智能手机的灵魂并非硬件,而是系统。换句话说,硬件+体验的结合方式是成就一款好手机的必经之路。只是对于大多数创业阶段的国产手机厂商而言,由于急于在杂草丛中突围,他们往往会以高端的配置作为诱饵吸引用户购买,但却忽视了操作体验的重要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智能手机的潜在用户并非一次性用户,而购买手机的行为也绝不仅仅是一锤子买卖。纵观今天智能手机厂商的玩法,推出不同定位的子品牌或是子系列非常普遍,但试想一下,如果用户在体验了一款产品之后,发现系统BUG层出不穷,就算该品牌产品配置再高,恐怕也很难再说服他去选择。</p><p style="TEXT-INDENT: 2em">对于系统或者软件,优化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进行简化操作以及提升性能和稳定性,让系统更快、更稳定的完成指令。前者就是让用户用更少的学习成本或者是更简单的步骤完成操作。而性能和稳定性的提升则更加复杂一点,一般系统程序主要会涉及到数据结构以及算法,如果能做好这两点,就能让用户感觉到运行的流畅和稳定。</p><p style="TEXT-INDENT: 2em">做到这一点其实大面儿上容易,但是做好了并不容易。比如可以降低内存的使用,这样就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另外就是提升系统运算的效率,也为了能利用更短的处理时间,给系统节省出更多内存从而提升运行。这样的算法不仅体现在系统层面,当然也可以体现在自家产品的App当中。这就涉及到不同厂商之间对于用户体验标准的定义。用多快的频率来修复已知BUG,在新系统即将发布之后,会花费多大的精力来调试系统都是无法用理性的思维去衡量的问题。想实现以上说的这些,也需要更多成本的投入,但其实这里面的东西很多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降价不等于缩水,手机行业急需创新</strong></p> 所以说,对于智能手机价格战这个事儿我们还得辩证着来看。盲目的降低价格也许是厂商生存的方式,可是能否在降价之后还保证手机的品质以及系统体验是未知数。毕竟今天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已经更加的理性,他们需要的真正均衡的产品,或者说是有创新的产品。而这也正是目前手机厂商们面临的棘手问题。 没有创新了,那就买便宜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