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移动WLAN政策断崖:产业链数年投入血本无归
望着仓库内堆积如山的WLAN产品,赵宇(化名)的眼中尽是无奈和悲苦;这本来是中国移动2012年WLAN集采中中标的产品,但现在却依然躺在设备商的库房内。“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果能够落地。”赵宇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落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不仅仅厂商手里有大量库存,中国移动很多省分公司的库房内也躺着上万套设备,“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消化完。”
赵宇所服务的公司,因为有别的产品线的存在,还能够挺过这一关,但已经有中标的厂商游走在关门倒闭的边缘。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国移动庞大、短暂而又不能既是落地的WLAN投资计划。“中国移动创造了这个运营商WLAN细分产业链条,但现在却又弃之不顾,作为设备厂商,我们有什么办法又有什么错?”
移动的承诺
故事要从四年前说起,中国移动提出了“四网协同”的整体战略,将WLAN纳入到大网中来,这才全球移动通信的运营历史上很少见。随着WLAN地位的提升,中国移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集采和网络建设。
按照当时的规划,到2015年,中国移动将要建设600万个AP,仅2012年单年的采购量就达到了129万个。庞大的采购计划深深刺激了产业链,很多企业一头扎进来,其中不仅仅有华为、中兴这样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也有H3C、锐捷等企业网玩家,更有弘浩明传、傲天动联等主打“电信级WLAN”的专业类厂商。
但现在看来,“电信级WLAN”就是一个“虚妄”的市场。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移动WLAN的战略部署有着独特的产业背景,用户对于移动宽带接入的需求已经出现,但当时的TD-SCDMA网络难以满足需求,WLAN作为中国移动四网协同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PC和手机数据分流的重任。回头来看,WLAN的部署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极大分流了用户移动数据需求,帮助中国移动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产业大环境已经完全改变。TD-LTE产业链的快速成熟以及固网牌照的获得,WLAN的应用场景已经被压缩,中国移动现在已经不再恐惧甚至是希望移动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因为它已经有了一张坚强的TD-LTE网络。同时,WLAN本身的盈利模式不清晰,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移动业投资热情。根据从中国移动2013年上半年财,中国移动无线流量同步增加129.0%,至2228亿MB,收入增速62.2%,达到474.03亿元。而WLAN流量达到6686亿MB,约占总流量的75%,而收入却为12.82亿元。
可以说,作为一个市场竞争的参与者,中国移动大幅削减WLAN投入事出有因有情可原;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央企,一个电信级WLAN产业链的创建者和主导者,中国移动的这种“断崖”式策略并不可取。
断崖的策略
在此之前,就没有电信级WLAN这种概念。因为,电信级和WLAN就是两个思维,一个强调等级、控制和高可靠,另外一个则是互联网式的自由、平等和尽力而为。
但中国移动四网协同战略的出现,使得这两个概念出现了“融合”,WLAN开始引入认证、鉴权、计费等很多电信级功能,这会不会是一个新的市场?资本市场可能不会给予很长时间的等待和论证,大量的企业开始涌入到这个领域,因为他们相信中国移动的产业号召力和催熟能力。
但他们没有想到,中国移动会采用这种“断崖”式策略。当然,这并不是中国移动首次采用这种策略,在今年TD-SCDMA终端领域内也发生了同样事情,要求渠道厂商降价清仓并同时取消相关补贴。
一位国代的大区老总说,因为移动断崖式政策,让工厂和国代损失惨重,几十亿的损失基本上把头三年赚的都贴回去了,有的留下了点品牌价值,而过度依赖移动渠道的,连毛都没留下。这种表面遵从市场规律,却完全不考虑产业链合作伙伴利益的做法,也引起了业内的普遍不满。
但与TD-SCDMA终端厂商相比,WLAN厂商的处境更为艰难,降价销售和补贴消失,只是吃掉了可能的利润,还不至于蚀了老本。但WLAN产品的迟迟难以落地,却把有些企业逼上了绝路。据笔者了解,曾经大比重中标2012年WLAN集采的某厂商,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市场部已经整体被裁撤。
WLAN厂商们按照中国移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来提供产品和服务,通过惨烈的价格战拿到的市场份额,为什么迟迟不能落地?中国移动自身策略的调整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要让产业链来背这个责任?殊不知,这种“断崖“式的策略不但极大伤害了产业链的感情,伤害了产业链的持续创新能力,也伤害了移动自己。
坐拥8亿用户,数千亿盈余,上万亿资产,中国移动在产业市场上的确是风光无限;但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央企,作为一个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中国移动更应该尽到的责任是如何培育带动国内ICT产业的群体性突破和创新,这种断崖式的策略真心要不得。
传中移动将联手阿里“复活”飞信:单独运作重塑业务
这些天,来来往往的聊天软件市场上少了一个老伙计,还有个老伙计有望原地满血复活。10月31日,当年“用于区分白领与学生”的MSN彻底死了。在中国市场上最后苟延残喘一年后,在“漫不经心”地运营了多年后,微软“关闭”了MSN。
另一条消息则更为有趣:有报道称,中国移动将联手阿里巴巴,准备复活“飞信”。
市场竞争就是这样,总有人要走,也总会有人来。
MSN死了
在服务全球用户15年后,MSN彻底死了。
10月31日是MSN在中国的最后一天。实际上,中国市场已是MSN在全球的最后一块保留地。2013年3月,微软宣布除中国内地之外,MSN用户均需迁移至其85亿美元收购而来的Skype上。当时,因为Skype在中国的运营问题,微软暂时保留了MSN的中国市场。
MSN发布于1999年,200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据市场调研机构统计,MSN在2009年时已拥有近3.3亿的用户,占据着全球40.67%的市场份额。
当时,虽然中国市场上有着QQ等强大的对手,由于MSN简洁的界面、国际化的背景,多数所谓“白领”都偏爱使用MSN,使用QQ的则更多的是学生以及二三线城市用户。
随后MSN不断下滑,在其被“终结”前的两三年里,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去年,微软宣布MSN用户可以迁移到Skype上,用户的联系人不会丢失,Sky同样支持MSN账户及联系人。
至今,微软没有公布有多少用户从MSN搬家到Skype。
11月1日,新京报记者登录Skype,已被迁移过去的300多位联系人中多半显示未安装Skype。
MSN死得冤
MSN死了。不过,对于微软这样的超级巨头而言,聊天及社交并不是它的重点,这一领域的产品也无法成为领导整个IT行业的核心系统平台。自始至终,MSN不过是微软关于未来的众多布局中的一枚小棋子。对于MSN,微软投入的资源与关注度始终不够。
漫不经心的态度,僵化的运营机制,使得曾经辉煌的MSN最终消亡。
企业问卷网创始人向守军曾作为第三方合作伙伴为MSN中国服务多年。他认为,在具体运营层面,MSN的关键死因是授权不够。这个授权不仅是管理授权与市场营销的本地化,最重要的是产品本地化,给予本地产品团队足够权限去修改产品。
“2005年某天,因为广告位置和形式的问题,我给MSN的兄弟写了封邮件,这封邮件后来转到香港(微软大中华区所在地),再转到伦敦(微软亚太区总部),最后转到Redmond(微软总部),这样一周过去,绕地球差不多转一圈,最后问题也没解决,我们自个想了办法妥协。”向守军回忆说。
2006年,腾讯从MSN中国挖走了多名技术产品以及市场骨干。2007年,腾讯对QQ大幅改版,风格变得简洁,增加传情动漫等功能,此后QQ反攻MSN成功。
向守军称,MSN团队有技术,有预算,但是缺“授权”,最后只能看着QQ崛起,错过机会。
飞信的活儿比较重
如果把时光轴拉长,不难看出,QQ的胜利也很“短暂”,现在,QQ正在被同胞兄弟微信渐渐取代。
互联网诞生以来,聊天软件市场上,所有的霸主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总有人要走,也总有人要来。
现在,有个“老兵”有望再度出山——飞信要“复活”了。
有报道称,中国移动和阿里巴巴计划组建合资公司单独运作飞信,重塑飞信业务。双方的目标明确——直指微信。
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之前,无需支付短信费用的飞信曾红极一时。但由于功能单一,飞信随后没落——中移动、曾因此被指“缺互联网基因”。
中移动与阿里的“混搭”看上去很互补,但仍有不少人对这项合作表示担忧:对于阿里而言,社交并不是其核心业务;对于运营商而言,虽然在转型节点上,但这也不是运营商的命脉所在。双方愿意为此投入多少资源呢?想要颠覆微信,玩票显然不够看。
最重要的是,互联网领域内,颠覆者很难在“篱笆内”产生——除非对手犯大错。
当年互联网公司一股脑做IM(即时通信软件)对抗腾讯QQ,后来又一股脑做微博对抗新浪微博,后来又一股脑复制微信冲击腾讯微信,这些都没有成功。
360董事长周鸿祎曾对新京报记者说,“颠覆IM的一定不是另外一个IM,可能是微博。”
这只是一个比喻。创新型的商业,来自衍生变化的需求。商业的本质是需求,创新者的本质在于重新理解需求。或许,要想真的对抗微信,飞信还需要对用户的移动社交需求重新理解。 破J8 WLAN 收费这么贵谁玩? 中移动把飞信整的完全免流量费 估计能吸引点人 错就错在它资费太差,没人愿意用。 Posted by bizliu on 2014-11-13 17:02 http://www.ibmnb.com/images/common/back.gif
错就错在它资费太差,没人愿意用。
对的, 有道理 当年估计是为了弥补3G速度的缺憾,结果资费太小资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