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Z 外媒深度评测:模块化依旧然并卵?
如果大家近期关注科技圈的话,对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这两款产品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凭借「骁龙 820 + 5.2 毫米」的极致超薄设计,再加上被寄予厚望的 Moto Mods 模块化后盖,让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这两部手机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由于涉及到 Verizon 的独占期等问题,MOTO Z 的国行版应该要等到九月份之后。在国行版上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来自外媒 Ars Technica 的深度评测长文。
以下内容来自 Ars Technica,由极客公园编译,原文部分内容有所调整。
当 Moto 还在 Google 的时候,它是我们最喜欢的手机厂商之一。
那时候的 Moto 手机拥有出色的性价比、接近原生 Android 的操作系统(仅增加少量实用功能)以及快速及时的系统更新。可惜 Moto 和 Google 的结合并没有持续很久。2014 年,Google 把 Moto 卖给了联想。
在 Google 收购 Moto 的时候,Google 表示他们不得不花上「12 到 18 个月来清理掉 Moto 之前的产品规划」,在那之后 Google 才能做自己想要产品。我们假设在 2014 年 10 月的收购之后,联想也需要 12 到 18 个月的时间来「清理」Moto 之前的产品,那么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将是第一代打上联想烙印的 MOTO 手机。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180594119.JPEG
Moto X Style
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除了改了名(RIP,Moto X),这一代的 Moto 旗舰还大幅上调了售价,从上一代 Moto X Style 的 400 美元一下子涨到了最高的 720 美元(Z Force)。Moto 此前引以为傲的快速系统更新也没有了,原来 Google 推出新系统后,Moto 几周就会跟进,不过自从联想接手后,这个时间变成了几个月。(编者注:Ars Technica 似乎不太了解大洋彼岸国行版 Moto 手机的升级速度……)
这一代 Moto 还和厚度较上了劲,Moto Z 的厚度仅有 5.19 毫米,Moto 表示它是「世界最薄的高端手机」,为了实现如此薄的厚度,Moto Z 还是以厚度之名砍掉 3.5 毫米耳机插孔的主流 Android 手机。
根据传言,苹果会在即将发布的下一代 iPhone 中砍掉 3.5 毫米耳机插孔。「如果周围所有人都从桥上跳下去,你会跳吗?」Moto 的回答是:「我们要第一个跳下去!」(编者注:Ars Technica 似乎不太了解大洋彼岸的乐视……)
但 Moto Z 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做薄而做薄,你可以通过在 Moto Z 轻薄的机身上安装功能各异的模块(Moto Mods)让手机变得更厚,模块功能包括了额外的电池、音量更大的扬声器甚至是投影仪!Moto 甚至还推出了一个开发者计划,方便第三方开发者做出更多有趣的模块,我们会在后面好好地聊聊这些模块。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我们先说说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的区别。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276932742.JPEG
Moto Z(上)和 Moto Z Force(下)
从厚度上看,Moto Z Force 没有 Moto Z 这么「极致」(6.99 毫米 VS 5.19 毫米),不过 Z Force 拥有一块容量更大的电池(3500 毫安时 VS 2600 毫安时)、更高的像素(2100 万 VS 1300 万)以及一块摔不碎的塑料屏幕(Moto Z 的屏幕为康宁大猩猩玻璃),售价也有所上调(720 美元 VS 624 美元)。
在设计方面,两款手机都采用了铝质的金属边框,而为了方便手机和 Moto Mods 模块吸附在一起,Moto Z 和 Moto Z Force 的后盖采用了不锈钢材质,后盖上下两块是塑料,用于保证信号传输。总体来看,Moto Z 和 Moto Z Force 的做工算得上是一款旗舰机的水准。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379033356.JPEG
另外,Moto Z 和 Z Force 的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摄像头凸起,凸起的高度大约有 2 毫米(两部手机都是这样),里面包括了激光对焦模块和一个双色温闪光灯。在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背部靠下的地方,你可以找到用于连接 Moto Mods 的金属触点。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424656432.JPEG
翻到正面,可以看到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都拥有一个巨大的「下巴」,这里有一个正方形的看着很像主页键的指纹识别模块,但它并不具备主页键功能,Moto Z 用的依然是屏幕虚拟按键,这也让这个巨大的「下巴」显得很奇怪。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504636416.JPEG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正面的四个角都有一个传感器,你可以在手机上方挥挥手来查看手机是否有新的消息,屏幕顶部是一个 500 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传感器、前置闪光灯和听筒,这个听筒还是手机的扬声器(Moto Z 和 Moto Z Force 没有专门的扬声器),外放效果一般。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 Moto Z Force 的机身较厚,但它依旧没有 3.5 毫米耳机接口。好在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的包装中都会附送一个 USB Type-C 转 3.5 毫米转接头,我出门时又多了一件必备物品——这很烦人。
摔不碎的屏幕
如果你关注 Moto 产品的话,你应该不会对「ShatterShied」(中文名叫「极御」)技术感到陌生。它是通过调整屏幕内部结构、把玻璃换成塑料的方式,从而让屏幕摔不碎。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573691074.JPEG
相比上一代的 Droid Turbo 2(国行版为 Moto X 极),Z Force 上搭载的「第二代」ShatterShield 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Droid Turbo 2 的屏幕虽然不怕摔,但显示效果糟糕,而且亮度很低,但 Z Force 的这块屏幕看起来已经和采用康宁大猩猩玻璃的 Moto Z 差不了多少了。不过二者在屏幕触感上不太一样,由于塑料和玻璃的导热性不同,Z Force 的屏幕不会有 Moto Z 等玻璃屏幕那种冷冷的触感。
当然啦,Z Force 这块屏幕最大的特点是摔不碎,我们把 Z Force 正面朝低摔了多次,它依然完好无损。不过由于 Z Force 的屏幕表面本质是塑料,非常容易出现划痕,我们手上这部测试机在使用几天后就有了不少伤痕,而这也是 Z Force 上这块摔不碎的屏幕的最大妥协。
模块化看起来很酷,但并没有什么「卵用」
Moto Mods 模块是 Moto Z / Z Force 最大的卖点。
模块化的概念并不新鲜,在 Moto Z 发布前,LG 就发布了具有可拆卸「下巴」的 G5。不过和 G5 不同的是,Moto 直接把各种模块做成了一个个功能各异的后盖(Moto Mods),模块和手机之间通过磁力吸附的方式连接,电源和数据传输则通过 Moto Z / Z Force 的机身背面下部的 16 个金属触点来进行。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630009321.JPEG
在数量上,第一批的 Moto Mods 也要比 G5 来的丰富很多,包括了电池模块 Power Pack、投影模块 Insta-Share、外放模块 SoundBoost 以及时尚模块 Style Shell。Moto 还宣布了一项开发者计划,以吸引更多开发者来开发 Moto Mods。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没有什么实际功能的 Style Shell 之外,第一批 Moto Mods 模块的厚度在 6 毫米—13 毫米之间。也就是说,装上 Moto Mods 后,你手上原本「全球最薄」的 Moto Z 直接变成了几乎是全球最厚的手机。
这几个模块化的表现如何?将蓝牙音箱、投影仪这些功能直接「扣」在手机后面有多大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详细看看这几个模块。
Power Pack 电池模块
我们先从 Power Pack 电池模块说起,我们拿到的这款电池模块由 Moto 和 Tumi 合作设计,它内置了 2220 毫安时的电池,厚度为 6.2 毫米。戴上它之后,原本极为超薄的 Moto Z 变成了 11.4 毫米,Z Force 变成了 13.2 毫米。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683324643.JPEG
为了获得更好的握持手感,Power Pack 采用了弧形设计,但由于电池是方形的,导致 Power Pack 中只有中间一部分能放电池。此外,由于 Power Pack 底部要和手机上的金属触点连接,顶部还要给手机摄像头留出空间,导致 Power Pack 的顶部和底部都是不能放电池的。
以上这几点加在一起,导致 Power Pack 内部的利用率并不高。如果 Moto 直接把 Power Pack 中的 2200 毫安时电池放到手机内,增加的厚度将远远小于 6.2 毫米。
对了,我们手上这个 Tumi 版的 Power Pack 售价为 60 美元,这可要比大多数的电池后盖贵多了。
虽然容量不算大而且价格昂贵,不过 Power Pack 对手机续航的提升还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的测试中,使用 Power Pack 后,在 200 尼特的亮度下使用 Wi-Fi 进行网页浏览,Moto Z 和 Z Force 的续航时间增加了大约 5 个小时。
另外,我实在搞不懂 Power Pack 的充电方式。在 Moto 推出的所有模块中,为 Power Pack 充电时最麻烦的。首先,Power Pack 模块本身没有配备 USB 插孔,想给 Power Pack 充电就必须把它装手机上。其次,Power Pack 非常挑电源适配器,在把它装到手机上后,必须使用原装的 Turbo 快充头才能充电,使用普通的充电头是不会给 Power Pack 充电的,有趣的是,Moto Z 和 Z Force 都可以使用非原装的充电头来充电。
Insta-Share 投影模块
如果 Moto Z 和 Z Force 的 5.5 吋、2K AMOLED 屏幕满足不了你的需求,你可以直接给手机装上一个微型的 DLP 投影模块,然后在墙上投出 70 吋的画面。听起来似乎很美好?不过这种方案有几个很明显的问题:
投影模块售价高达 300 美元;分辨率只有 480p(854*480);亮度太低,白天几乎看不着画面,晚上能看到,但色彩表现糟糕(亮度 50 流明,对比度 400:1)。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746543708.JPEG
另外,这个投影模块的厚度高达 11 毫米,比 Moto Z 的厚了一倍还多。除了包含了一个 480p 的 DLP 投影模块,Insta-Share 投影模块还内置了 1100 毫安时的电池和一个单独的 USB Type-C 充电口,可以在不用手机电池的情况下连续投影一个小时,为了保证散热,这个模块内还「塞」了一个很小的风扇。Insta-Share 模块的背后有一个支架,用于调整投影仪的角度(0—90 度之间)。在给 MotoZ 装上这个模块后,手机会自动进行梯形校正,我们推测是使用手机内置的传感器来测量角度,并据此来调节画面。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797315142.JPEG
总之,你花 300 美元买来的是一个可用但效果糟糕、并且会让你的手机变得异常笨重的投影模块。
花上同样的钱,你完全可以买到一个效果远好于 Insta-Share 投影模块的微型投影仪,当然,你无法把它扣在手机上。不过我个人倒是更喜欢这种通过 HDMI 线或者 Miracast,把手机画面输出到外置投影仪的传统方式。相反,在使用 Insta-Share 时,我每碰一下手机,投影仪的画面都会晃一下。
JBL SoundBoost 音乐模块
不满意手机的外放?给它装上这个 JBL SoundBoost 外放模块试试吧,手机瞬间变身蓝牙音箱!是不是很炫酷?然而……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0998866976.JPEG
SoundBoost 的售价为 80 美元,内置了 1000 毫安时的电池以及一个用于充电的 USB Type-C 插孔,背后还有一个方便支撑的支架。不过它的厚度高达 13 毫米,是 MOTO 目前推出的最厚的一个模块,戴上它之后,你的 Moto Z 就有 18.2 毫米厚了。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1069549720.JPEG
从音质上看,SoundBoost 内置的两个 3W、直径为 27 毫米的立体声喇叭的确可以获得不错的声音,无论是音量还是音质,都要比手机自带的好得多。但还是那个问题,花上同样的钱,你能买到一个比 SoundBoost 音质好得多的蓝牙音箱。
你可能会说,我花这么多钱是为了让手机和蓝牙音箱结合在一起,出门时不必额外带一个蓝牙音箱。但仔细想想,这个逻辑其实是有些问题的。当你使用蓝牙音箱听歌的时候,手机可以起到遥控器的作用,用上 SoundBoost 之后,就不能这样用了。另外,而当你用手机看视频的时候,SoundBoost 的声音方向是朝向后面的,使用蓝牙音箱就没有这个问题。
Style Shell 时尚背盖
Style Shell 时尚背盖就没多少好说的了,如果你想让自己的 Moto Z / Z Force 更有个人特色的话,可以考虑购买一个没有什么特殊功能的 Style Shell 背盖,它的售价为 15 美元,目前 Moto 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木质、一种皮革材质和两种尼龙材质的可选。
我们收到的木质背盖厚度为 2 毫米,正好可以抹平手机背面的摄像头凸起,虽然 Style Shell 的可玩性没有 Moto Maker 那么高,但终归还是比没有好。
系统、性能、续航和拍照
Moto Z 和 Z Force 预装了接近原生 Android 的操作系统,增加了熄屏手势、快速启动相机/手电筒等实用功能,具体内容就不再赘述了。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1111951169.JPEG
性能方面,这两部手机也都是旗舰水准,「骁龙 820(2.15GHz)+ 4GB 运存」,再接近原生的系统,Moto Z 和 Z Force 的运行速度完全没有任何需要担心的。
Moto Z 和 Z Force 采用了不同的后置摄像头模组,像素分别为 1300 万和 2100 万,二者都配备了光学防抖和激光对焦。
其中 Moto Z Force 的摄像头表现非常不错,在很多情况下,它的表现可以媲美三星 Galaxy S7 这样顶级的拍照手机,而且由于配备了光学防抖,夜间拍照时依旧能保持不错的成片率。在光线较差时,Moto Z 拍出来的照片往往要比 Z Force 稍暗一些,不过整体来看,这两部手机的表现比我们想象中要接近。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1206377615.JPEG
续航方面,拥有超薄机身的 Moto Z 表现糟糕,在我们的网页浏览测试中(屏幕亮度为 200 尼特),Moto Z 的表现几乎是这几部手机中垫底的,电池容量更大的 Moto Z Force 表现则还不错。
一场 Moto 打不赢的战争
Moto Z 和 Z Force 具备了一些旗舰级应该有的特质,它的速度很快,屏幕很优秀,做工也很棒,但乏善可陈的 Moto Mods、越来越缓慢的系统更新、高昂的售价以及缺失的 3.5 毫米耳机插孔让这两部手机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2/146919951268265004.JPEG
至于模块化设计,和 LG G5 一样,Moto 这种把一些本就不该出现在手机后盖上的功能做成模块的做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至少在现在看来,Moto Mods 并没有多少存在的意义。
这两款产品中最有潜力的反而是 Moto Z Force 的 ShatterShield 屏幕,从显示效果上看,ShatterShield 已经和康宁大猩猩玻璃没什么区别。相比起玻璃,ShatterShied 塑料材质的屏幕更容易出现划痕,不过一块划伤的屏幕总比摔坏来得好。
Moto 把 Moto Z 和 Moto Z Force 售价定在了 600 美元和 700 美元档位,这让它们不得不去和三星 Galaxy S7 /S7 edge 和 iPhone 6s / 6s Plus 正面竞争。目前看来,这是一场 Moto 打不赢的战争。
只看最后一句就好了:这是一场 Moto 打不赢的战争 下巴够大够长……
方形HOME键... god3333 发表于 2016-9-5 14:31
勇者不会去随大流,不管成不成功
死也要死得壮烈!^u^ 那么大的下巴,居然不做实体按键?联想的人脑子抽风了吧? pioneer 发表于 2016-9-5 14:36
那么大的下巴,居然不做实体按键?联想的人脑子抽风了吧?
这叫不走寻常路:D 下巴确实丑,不过不知道老外们是不是就喜欢这样的 看背面不是一般的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