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ris 发表于 2018-6-19 14:45

联想为p52新设计的扩展坞

本帖最后由 song_1118 于 2018-6-19 16:56 编辑

因为雷电的100w功率限制像p系列这样标压本子供电不足,联想又想统一雷电3作为未来扩展坞接口,所以就出了这么一个骚东西,电源线和雷电接口捆绑在一根线上,类似于惠普的方案
https://www.ibmnb.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6/19/144537ktgz61r0tm3etw5g.jpg

https://www.ibmnb.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806/19/145235r4znwwn4nlz2uj91.jpg

EmaIris 发表于 2018-6-19 14:45

就是这样

猪肉炖半仙 发表于 2018-6-19 14:46

好骚气

EmaIris 发表于 2018-6-19 14:48

问题是好像需要两个电源?

EmaIris 发表于 2018-6-19 14:52

需要两个电源,一个给坞一个给电脑....我选择底座

Noire 发表于 2018-6-19 15:31

以前还有索尼的显卡扩展坞,USB3和光纤集成一个口
见怪不怪了

osborn 发表于 2018-6-19 15:58

只是扩展坞需要两个电源,反正也不用移动,还是不错,统一雷电电源接口是个好的趋势

华表 发表于 2018-6-19 16:46

直接提供一个300W的电源适配器就行了。

Madaoの魂 发表于 2018-6-19 16:50

扩展坞不错,

不过由于机器本身散热太差,所以功耗想上去也比较难

song_1118 发表于 2018-6-19 16:52

=============
   DELL的双雷电3 DOCK,每个雷电3支持130W,合计就是260W,够用。

a62977386 发表于 2018-6-19 18:56

这是什么鸟设计?用一个大功率电源适配器不行吗?搞的到时候桌面跟蜘蛛网一样。

zwl12502 发表于 2018-6-19 19:26

搞得太复杂!

黑体辐射 发表于 2018-6-19 19:30

前两天刚看过这份文档,里面包含工作站版雷电底座的全部信息,当时就觉得一定会有人吐槽。不过也算是个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了。
有兴趣的兄弟姐妹可以看看,P52也就这样了。
重量无所谓,我唯一不能接受的是为什么不做到P52s的投影面积大小,那样有好多14寸的电脑包可以勉强放进去。

a62977386 发表于 2018-6-20 00:51

黑体辐射 发表于 2018-6-19 19:30
前两天刚看过这份文档,里面包含工作站版雷电底座的全部信息,当时就觉得一定会有人吐槽。不过也算是个有操 ...

你的这份文档是英文的,我这里有一份中文的(见附件)。有意思的是两份内容略有不同,英文的给出了散热模块示意图而中文的并没有。现在唯一悬念就看这次的散热模块了,要是还跟P51的一样就坑了。希望联想能给点儿力,能再加跟热管。

黑体辐射 发表于 2018-6-20 10:36

a62977386 发表于 2018-6-20 00:51
你的这份文档是英文的,我这里有一份中文的(见附件)。有意思的是两份内容略有不同,英文的给出了散热模 ...

字面上8代U和7代U的TDP一样。估计以联想的性格,在不大改膜具的前提下,散热估计也不会改的。

也不能完全怪联想,实际上只要能保证默频稳定,就算散热合格。

睿频的设计初衷并非是让用户一直工作在这个频率上,否则就直接把睿频频率标为默频了。Intel的CPU频率留出了一定的设计余量,被硬件爱好者用来超频。还记得99年的时候赛扬300几乎颗颗都能超到450,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CPU默频3G,睿频4.5G。后来Intel把这个设计余量通过睿频的方式开放给终端用户,渐渐地大家都觉得不一直工作在睿频都对不起CPU。于是各大厂商开始拼散热,各种评测也把能否长时间工作在最大睿频作为一个指标。

作为用户当然希望压榨出CPU的最后一点性能。可是作为半导体方面的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我还是想替芯片厂商辩解几句。随着芯片工艺的进步,晶体管之间的性能不均衡逐渐成为一大难题。单个晶体管的性能可以做得很漂亮,所以国内外很多研究所可以在大量样品中选出一些性能好的,发表很多高水准文章,但是离真正的产品还遥远得很。真正的CPU里面晶体管数量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每个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都不同。为了让所有晶体管都能有效地进行开关动作,CPU的电压就不能太低,必须留出余量,让那些阈值电压高的晶体管也能工作。粗略地讲,CPU功率和电压平方成正比,电压下不去,功率自然就高,对散热就有要求。有些同学买到所谓体质好的CPU,其实就是这快芯片上面的所有晶体管性能更一致(更接近设计值)一些,这样即使CPU电压降低一些,也能保证稳定工作。可是芯片和电脑厂商必须考虑大量产品的稳定性,所以就有了很多行业标准,满足这些标准就算合格。电脑硬件发烧友基本上都是在行业标准以外有这样那样的诉求或者自己动手,固然有乐趣,但是不能因此就按照自己的理想要求厂商一定做到,毕竟不太现实。

话说回来,从A20M一路走来,几乎用过Thinkpad的所有机型,某些方面联想确实没有尽到把Thinkpad发扬光大的责任。商业社会,利益为王,我们终端用户又能说什么呢?如果不是小红点,也许我早已离开ThinkPad阵营。

nineapple 发表于 2018-6-20 11:17

为什么不做成一个电源2个头的? 联想真搞笑,还2个电源。

luoht 发表于 2018-6-20 11:33

双电源的底座——非常给力!:D

a62977386 发表于 2018-6-20 14:39

黑体辐射 发表于 2018-6-20 10:36
字面上8代U和7代U的TDP一样。估计以联想的性格,在不大改膜具的前提下,散热估计也不会改的。

也不能 ...

多谢老哥码这么多字来解惑。虽然这样说但是如果不变的话还是很失望。作为小黑爱好者如果买到的话,我已经做好了改装散热模组的准备。Always plan B....

song_1118 发表于 2018-6-20 14:46

a62977386 发表于 2018-6-20 14:39

多谢老哥码这么多字来解惑。虽然这样说但是如果不变的话还是很失望。作为小黑爱好者如果买到的话,我已经 ...

看DELL的双雷电3 的DOCK设计又如何吧

黑体辐射 发表于 2018-6-20 15:22

a62977386 发表于 2018-6-20 14:39
多谢老哥码这么多字来解惑。虽然这样说但是如果不变的话还是很失望。作为小黑爱好者如果买到的话,我已经 ...

如果能有成熟并且完美的解决方案,一定给你点赞!正因为有“Always Plan B”的执着,大家伙在能聚在一起走到今天。

monkey80 发表于 2018-6-20 15:23

好骚气

gonghuawei 发表于 2018-7-12 15:22

本帖最后由 gonghuawei 于 2018-7-12 15:24 编辑

这个骚气的东西是这样的、、
看起来一副妖娆的身段、、
然后接口如下图,供电输入还是230W的(和P51,P71等工作站基本一样),输出的这根线,不是单独的雷电,不是CS18扩展坞的接口,不是之前底座式的坞站接口,而是这么有个性的、、

那个,怎么解释TCO来着、、、

gonghuawei 发表于 2018-7-12 16:14

看了一下这个接口,在想,是不是另外配一根雷电的线,然后,笔记本电脑还用随机的电源供电,扩展用自己带的65W或135W或230W的电源供电,这样,应也是能正常工作的、、、



EmaIris 发表于 2018-7-13 14:28

gonghuawei 发表于 2018-7-12 16:14
看了一下这个接口,在想,是不是另外配一根雷电的线,然后,笔记本电脑还用随机的电源供电,扩展用自己带的 ...

那就不用买这个了.因为已经有一款你说的

cpstar 发表于 2018-7-14 22:06

分外妖娆的插头,称得上无古人无来者了吧。
这么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我觉得,不如专门做一种接口,比如把onelink+捡回来。也许这种接口的利用率极低,可当初T/X的底部接口如果不上底座,那利用率不也是零么。
不过机器前侧不可能安置,后侧由于屏轴技术也不可能安置,只有左右两侧了。实在不行,挤占了应该有的usb-c或者什么,那就附送一个新接口转接标准USB/usbc的线之类的。

gonghuawei 发表于 2018-7-18 11:15

cpstar 发表于 2018-7-14 22:06
分外妖娆的插头,称得上无古人无来者了吧。
这么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我觉得,不如专门做一种接口,比如把 ...

嗯,ONELINK 或 ONELINK+,这种的设计,如果说一直延续下来,不失为一种方法,但这样的接口只有短短的一二代的寿命,一是造成接口的混乱,二是造成了材料的浪费、、三是最严重的,感觉缺少一个有效的可发展的产品思路、、、这样,除了常规的通用的接口以外,自己的东西做的要么不长命,要么四不像、、、

fxyvivian 发表于 2018-7-19 12:48

还是最老的,底部的好用

luoyi913 发表于 2019-1-29 06:16

我也是闲的 单独摘出来了

yjs14 发表于 2019-1-29 06:27

hp早就这么做了。。。

alexbo 发表于 2019-1-29 10:34

太高级了,2个电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联想为p52新设计的扩展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