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鱼儿 发表于 2019-8-8 15:15

解读:华为方舟编译器的革命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随着2019华为开发者大会的临近,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此前在P30国内发布会上宣布的“能够实现Android性能革命”的方舟编译器也即将进入到开源阶段。虽然此前在4月份华为已经就方舟编译器进行了介绍,但人们更加关心的是:华为方舟编译器的革命性到底体现在哪里?http://cms-bucket.ws.126.net/2019/08/08/38bf53839ef246b29011ea66748a2b47.jpeg针对这个问题,余承东在8月6日推荐了一篇由“菊厂搞机”发表的一篇题为《华为新贵!方舟编译器的荣光和使命》的长文,该文对华为方舟编译器的实现原理和背后故事进行了解读——而雷锋网也希望由此提取出关于华为方舟编译器实现Android性能革命的诸多要点。Android代码编译的原理和弊端在目前全世界的多种编程语言中,Android操作系统采用的是Java语言。Java语言是在1995年5月发布的,它的一个重点特点就是可以跨平台操作,而且需要借助虚拟机机制来解释源代码并调度硬件资源;但同时Java是一种预编译语言,需要先在开发者环境中将源代码(SourceCode)转换成字节码(ByteCode),然后在设备上运行时再将字节码编译或解释成硬件能听得懂的机器码。也就是说,从Java的字节码到机器码,中间需要两样东西:1、虚拟机,用来调度硬件资源;2、翻译器(将Java字节码解释成机器语言)或者编译器(将Java字节码编译成机器码)。此处要注意的是,翻译器和编译器是不同的;编译器是把源程序的每一条语句都编译成机器语言并保存成二进制文件,这样运行时计算机可以直接以机器语言来运行此程序,因而速度很快;而解释器则是只在执行程序时,才一条一条地解释成机器语言来让计算机执行,因此运行速度不如编译后的程序运行得快。而对于Android操作系统来说,为了将Java字节码变成机器语言,Google在不同的版本中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其目的自然是不断推动应用程序的运行速度向前发展;我们来看一下Android在不同版本是怎么做的:Android 1.0(2008年):采用一个名为Dalvik的虚拟机,并且集成了一个解释器。当App运行时,就会调用这个解释器,对代码进行逐句解释,速度很慢。Android 2.2(2010年):引入JIT(Just In Time)即时编译机制,当App运行时,会将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编译为机器能直接执行的010101机器码,不用一句一句地去翻译。当出现不常用的功能时,再调用解释器来翻译;这样速度加快,但每次启动App都要重新编译一次,不能一劳永逸。Android 5.0(2014年10月):将虚拟机Dalvik换成ART(Android Run Time),将JIT的编译器替换成AOT(Ahead of Time)。如此,App在下载后安装到手机上时同时把能编译的代码先编译成机器听得懂的101010;剩下不太好翻译的代码,就在用户使用时再叫醒解释器来翻译。如此,不用每次打开App都需要编译,但安装App的时间有点长,而且占用手机空间。Android 7.0(2017年):采用混合编译机制,安装时先不编译中间代码,而是在用户空闲时将能够编译成机器码的那部分代码,通过AOT编译器先静态编译了。如果AOT还没来得及编译或者不能编译,再调用JIT+解释器。这种机制,相当于用时间换空间,既缩短了用户安装APP的等待时间,又将虚拟机里编译器和解释器能做的优化提升到最大效率了。http://cms-bucket.ws.126.net/2019/08/08/89136a1fb0f24fdcaf8e27e063e4fa36.jpeg可以看到,无论是编译器还是解释器,只是在虚拟机上打补丁,手机上的虚拟机+编译器+解释器本身不仅占用硬件资源,还无法最大发挥软件运行性能。正因如此,所以绝大部分手机厂商只能无奈的通过简单粗暴提升Android手机的内存和存储空间,来弥补虚拟机的弊端。由此出发,Android系统在性能和应用运行层面有四个方面的问题:1、如前所述,离不开虚拟机;2、为了与C/C++等代码进行交互,Java原生接口(Java Native Interface,简称JNI)应运而生。目前95%的TOP应用都是使用Java和C/C++等多种语言混合开发而成。Java和C/C++属于两种不同架构的语言,各有自己的使用规范。为了APP正常运行,它俩之间需要互通有无,这个互通有无的接口就是JNI。在数据访问、函数调用、生命周期维护、异常处理等方面都需要这两种代码互相调用。这就意味着手机硬件资源要分配一部分给JNI去做调度——这一机制本身的效率就不高,而且占用了硬件资源。3、Android虚拟机的编译器受限于手机硬件和代码优化模板单一,代码优化空间有限。编译器包含三个部分:前端FrontEnd,主要负责将源代码翻译成IR(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中端的Optimizer主要负责代码优化,将前端翻译过来的IR代码优化得更高效;后端BackEnd则将优化后的IR编译成101010的机器码——为了防止生态过于碎片化,Android只为第三方开放了简单的编译代码优化模板,代码优化空间有限。4、Java现有的内存回收机制容易造成“间歇性”卡顿。当手机内存资源不够用的时候,Android虚拟机就会召唤GC(Garbage Collection,垃圾回收)让所有手机运行的Java线程全部暂停,等待它回收内存空间,避免过载超载。这个GC机制,无法精确控制和干预,用户也无法把它去掉,所以性能比较差的手机还存在“间歇性”卡顿。这四个问题,也是华为试图通过方舟编译器解决的问题。华为方舟编译器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下华为从事方舟编译器工作的时间线:2009年,华为启动5G基础技术研究的同时,开始创建编译组,第一批海内外研究人员加入。2013年,华为推出面向基站领域的自研编译器HCC,并正式提出编译器框架构想。2014年,众多海内外专家加入华为,方舟项目正式启动。2016年,成立编译器与编程语言实验室。2017年,方舟编译器上的第一个Java程序“HelloWorld”跑通。2018年春节前一周,方舟编译器跑通Android系统所有后台服务,并成功移植到手机。2019年4月,华为方舟编译器在P30系列的国内发布会上对外宣布。http://cms-bucket.ws.126.net/2019/08/08/c28c778fc8584320b978abf7f532aad5.jpeg那么,方舟编译器的原理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实际上,华为所谓的“方舟编译器”与其说是一个编译器,不如说是一个编译运行系统;这个系统的运行需要开发环境和终端(也就是智能手机)的配合,其目的是绕过Android操作系统中App的运行所必须依赖的虚拟机,将Java/C/C++等混合代码一次编译成机器码直接在手机上运行,彻底告别Java的JNI额外开销,也彻底告别了虚拟机的GC内存回收带来的应用进程掉线——从而最终实现Android操作系统的流畅度。正如上文所言,在方舟编译器的这一实现过程中,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将Java代码直接编译成机器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Java编译成机器码的过程中,要面临的难题是Java中的动态语义(与之对应的是静态语义,它是通过提前翻译能够解决的),静态语义指的是确定的语言和意思,而动态语义指的是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内容——这其中,如果要像编译静态语义一样去编译动态语义,很多知乎大神认为是根本就不可能的。而这个不可能,正是华为在开发方舟编译器过程中解决的问题。http://cms-bucket.ws.126.net/2019/08/08/1ac774826b9142e688dde6641f44f28f.jpeg具体来说,方舟编译器通过编译阶段和运行阶段的双向加持,将静态编译动态语义最大的两大难点解决:一是设计数据模型,二是如何在运行时高效获得动态信息。方舟编译器团队基本遍历了Java的动态语义,进行了大规模的数据建模。同时,大大提高了编译时动态语义分析的精度,特别是涉及跨语言调用时;另外,华为设计了一套具有核心专利的动态语义匹配机制,有效降低了运行时动态语义的开销。由此,方舟编译器能够将Java代码编译成机器能直接执行的语言。华为方面表示,经过华为方舟编译器的App,再也不需要在手机上编译了,彻底告别了虚拟机,从而带来了媲美甚至超越iOS的Android体验。?第二:解决混合语言的JNI开销由于95%的Top应用都是Java/C/C++等混合语言编写而成;因此方舟编译器还需要干掉混合语言互相调用带来的JNI开销。这里就涉及到上文提到的一个名词IR,它是用来表示代码的数据结构,它是编译器的各模块以及相关工具之间用来传递信息的“协议和通用语言”,也是程序变换和编译优化各种算法的承载体。它是编译器的“大脑”,直接决定了编译器的最终效果——因此,它的难度是最高的。华为方舟编译器团队对IR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精雕细琢,逐渐摸索出“大脑”里每一条神经、每一个神经元的信号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套核心专利,使得不同语言代码在开发者环境中能够统一编译成同一套可直接执行的机器码,从而彻底消除了混合语言互相调用的开销。http://cms-bucket.ws.126.net/2019/08/08/191876edbd8045eeb03ade4ceb99bfaf.jpeg也就是说华为方舟编译器可以将混合语言实现统一的中间表示IR,这就相当于同一个人能够理解全世界的语言——当然,这背后是华为方舟编译器团队基于多个编程语言的深刻理解和大量研发积累。第三:在统一IR之外进行代码优化华为方舟编译器,直接将代码优化从手机环节搬到了开发者环境,未来还可能搬到云端。利用开发者环境更强大的算力,可以实现更先进和精细的优化算法,来达到更佳的优化效果——华为表示,在很多特定场景代码优化的提升甚至是颠覆性的。值得一提的是,开发者使用方舟编译器,并不需要改变原来的编码习惯。开发者可以自行开发代码优化算法,也可以仅通过方舟编译器预置的算法进行代码优化。未来,华为还将提供代码调优工具,开发者可以选择根据工具的优化建议来调整代码,和方舟编译器配合获得更优的执行效果。第四:解决Android内存回收带来的卡顿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舟编译器采用了引用计数法(RC,Reference Counting)来进行内存的实时回收,并且配合使用了专门的消除环算法(消除对象互相引用带来的无法回收问题),来避免GC集中式回收带来的系统卡顿。相比GC,方舟的内存回收是实时的而非集中式的,且不需要暂停应用进程,这样便大大消除了卡顿。http://cms-bucket.ws.126.net/2019/08/08/e888d0c07f1342719a8fa595dcd66a6b.jpeg另外,软件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死循环,就是电脑被一个无限循环的运行程序把计算机资源占光。这种“死循环”在软件中叫“环引用”。为了从机制避免手机内存被环引用“吃掉”,方舟编译器引入annotation的“告警”标示,对基础类的环进行标注。当然,Java程序员也可以对业务代码中的环进行标注。经过丰富的实践验证,方舟这种机制可以减少大部分程序中环的出现。另外一方面,方舟编译器在运行状态下引入了高效的环回收机制,允许有选择的智能回收某个APP的内存占用,这对传统的环回收算法是一个改进。总结来看,面对现有的Android系统在代码编译、运行、IR、内存回收等四个层面的问题,华为方舟编译器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其中的核心创新点是混合语言的统一中间表示和完全静态编译,但更重要的是华为在解决Android操作系统App运行问题的崭新思路,以及为了实现这种思路而敢于大力投入的勇气。总结方舟本质上不仅仅是一个编译器,而是一个编译系统,它需要通过用户终端和开发者的共同支持。对于华为手机用户来说,华为在手机终端中已经用方舟编译器替代了Android system-server的所有后台服务,这一项就已经足够让华为EMUI比其他Android系统更快一步——根据华为官方测试,方舟编译器提升手机系统操作流畅度高达24%,系统响应性能提升44%。当然,华为要想充分发挥方舟这个编译系统的实力,还离不开开发者在开发层面对方舟编译器的大力支持,这本质上是华为在现有Android开发生态之外另辟蹊径打造的一个全新开发环境——它究竟能否得到开发者的支持,还需要等华为将其开源之后才能有答案。

my_fengdu 发表于 2019-8-8 16:14

已经用上了,目前还没感觉到快……

bsssss 发表于 2019-8-8 16:23

好厉害

gamersmile 发表于 2019-8-8 16:34

小黑鱼儿 发表于 2019-8-8 15:15
随着2019华为开发者大会的临近,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此前在P30国内发布会上宣布的“能够实现Android性 ...

以我的使用体验来讲,P20 Pro更新过之后,也没感觉出比之前快在哪里。倒是我觉得,这段时间的触屏失灵几率,倒是比之前更高了些。
手机从去年5-6月购入,到现在已经用了14-5个月。距离大嘴说的18个月不卡顿,只差不到一个季度了。能否保持丝滑般的体验,我拭目以待。

water 发表于 2019-8-8 18:10

gamersmile 发表于 2019-8-8 16:34
以我的使用体验来讲,P20 Pro更新过之后,也没感觉出比之前快在哪里。倒是我觉得,这段时间的触屏失灵几 ...

目前怎样?

gamersmile 发表于 2019-8-8 18:21

water 发表于 2019-8-8 18:10

目前怎样?

和我帖子说的一样。你问哪方面?

water 发表于 2019-8-8 18:34

gamersmile 发表于 2019-8-8 18:21
和我帖子说的一样。你问哪方面?

是否还保持丝滑般的体验

gamersmile 发表于 2019-8-8 18:46

water 发表于 2019-8-8 18:34

是否还保持丝滑般的体验

目前还算丝滑吧。触屏不灵不算这类的

jsxyhyj 发表于 2019-8-8 23:30

原来emmc优化成ufs是这个原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华为方舟编译器的革命性到底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