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算不上评测的HP ZBook 17 G6开箱试跑
本帖最后由 RedDaddy 于 2019-11-10 06:28 编辑国庆前因个人需要,通过HP英国官网入手了一台自定义配置的ZBook 17 G6。
本人其实不是什么硬件发烧友,也从没写过开箱或者评测这类的文章。但这台机器作为本人这些年来的第15台个人电脑,算是个整数(突发的整数强迫症=。=||,也许是受70周年大庆影响),同时也是我第2台HP的17寸大本子(之前那台陪伴了我4年,作出了功勋级的卓越贡献,但毕竟是老态龙钟了),老枪终于换了新炮,突然有了想写些东西的冲动。
加之似乎国内ZBook 17到现在还在卖G5(顺便吐槽一下国内的命名,什么战66战99的啊,我还战五渣咧!生产力工具不能起点儿不这么掉价的名字么??),G6还不知何时上架,因此我或许能提供一些信息,供翘首待购G6的机油们参考。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绝对算不上什么专业评测,充其量只是个开箱体验。还请论坛里的大大们多多指正。
【选型过程】
由于所在行业的关系,我自己的主力工作电脑必须屏幕够大(至少17寸),但又不能是塔式工作站,必须要能相对便携,因此17寸的移动工作站成了我的唯一选择。
移动工作站长期以来有“只有三个品牌能看”的说法:HP、Dell和联想ThinkPad。Dell由于过去不愉快的经历,完全被我排除在候选范围外;ThinkPad虽然出了个P73,但一则我一直不喜欢ThinkPad那大黑方盒子的设计(简直不想承认那也算一种设计),二则本人涉及的开发和设计工作需要用到4K+触摸屏,虽然P73据传可选4K OLED触摸屏,但在官网实际选配时并没有触屏选项(只有非触摸的1080和4K两个选择),故也失去了候选资格;ZBook 17的配置定制选项最为丰富(HP官网上宣传的是有多达400万种排列组合,注意有个万字!),可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于是就这样成了当然之选,毫无纠结。
事实上,我的上一台HP这四年来强劲的性能和可靠的质量,也是我毫不犹豫继续选择HP的另一动力。(=。= 我还真不是HP的托……确实是个人体验。如果见到本文后HP愿意给我报销这台ZBook聘我当托的话,请与本人联系~~o(* ̄︶ ̄*)o
确定就买ZBook 17,开始选择具体配置。打开HP英国官网的ZBook页面,右侧有“Configure Your Z PC”的选项。目前英国官网上还提供G5和G6两代可供选择,但HP的客户经理说G5只有搭配好配置的存货了,没法支持完全定制。而且G5也并没有价格优势。
图1 - HP英国官网上同时提供G5和G6两代可供选择配置
配置定制的过程就是逐一选择每个部件选用什么规格,配置页面会自动隐藏或者提示相互冲突的硬件,确保顾客不会提交一套跑不起来的配置。
HP官网提供了列出所有部件可选项及其主要技术参数的PDF手册(“官方配置清单”,但我发现线上配置页面提供的选项实际上比PDF中列出的选项更丰富):http://www8.hp.com/h20195/v2/GetPDF.aspx/c06305129.pdf
暂时无货的硬件不会显示在配置页面中。像我需要加挂一块2TB的机械硬盘(存储体积大但对访问速度要求不高的文件),PDF手册中有这个选项,9月初我下单时配置页面上却没有这一项可选,我只好按HP客户经理的建议自己另外单买了一块装进去(机身“无工具扩展”的设计,装起来很方便)。但今天我打开配置页面看时,发现官方又提供“2TB 5400RPM SATA”的选项了。
选好配置提交后第三天,HP官方销售团队回电邮跟我确认配置,提了一些配置建议(我没采纳),并且主动给了一个5%的折扣;确认后又隔了一天,来邮说已经正式下单,请准备付款;之后又隔了一天(莫非HP是“上一休一”吗?=。=),打电话来通过信用卡电话刷卡完成了支付——不支持别的支付方式——对不起,这里是大英帝国,像国内那样成熟发达的电商和在线支付是不!存!在!的!
付款后第12天通知说发货了;第22天终于寄到了我家。(在国内要是这样做电商怕是早死了吧。)
辛苦大家伸着脖子等待了,你们期待的一大波图片来了~~~!
【开箱实录】
(不好意思哈,我还是首次在51NB发帖、不熟悉,没想到按了个“保存草稿”就发出来了……ε=(′ο`*))) 最近时间很零碎……我会尽快把开箱和试跑都补全。)
好啦,图片放送开始!
快递包裹是通过一家叫“Gebrüder Weiss”的奥地利物流发来的,标签上标示着全重6KG,内容物5.2KG。TCO环保标签和Intel Inside等标签也都贴在此面上。
图2 - 快递包装正面
快递包装左侧面贴着配置单标签。(嫌看着费劲的话,可以看本文末尾我整理的硬件配置和参数单。)
图3 - 快递包装左侧面
右侧面则贴着序列号、MAC地址等信息标签,以及快递信息标签。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快递是从重庆沙坪坝(重庆达丰的厂区)直接发出来的(っ°Д°;)っ 难怪要走这么多天……
图4 - 快递包装右侧面
这快递纸箱蛮厚实,拆开后,取出紧套在里面的ZBook自身的产品包装。与Song大在他G5的评测帖中所说一样,这是一个简洁风格的瓦楞纸盒,浅黄色底,印着深蓝色的HP经典logo。看来HP确实不是在哪里都用它那个最新的线条logo的(官网上也仍然是这个经典标)。
图5 - ZBook自身产品包装
划开封口的透明胶带,从顶端开口打开包装,看到内容物分两部分:由黑色的珍珠棉减震泡沫板包裹着的主机机身,以及装着附件的另一个瓦楞纸盒。
图6 - 打开产品包装
取出主机机身,分量那是相当的足,用电子秤称了一下,3.8公斤。与这个重量比起来,这两块珍珠棉的防护确实让人觉得不够放心。不过塑料袋倒没有Song大描述G5时说的那么纤薄和易撕,不知是不是改进过了。
图7 - 减震泡沫板包裹着的机身
附件纸盒中则装着充电器和一个2.5英寸硬盘笼(右上方充气泡沫纸包裹着的就是)——如果打算加装非光驱位的机械硬盘,这个硬盘笼是必需的,选择配置时一定要记得选上。
由于是供给英国市场的,充电器配的是英标的三根方柱子那种插头的三芯电源线,插头还内置了可更换的保险丝。接充电器那侧是标准的梯形头,不是梅花头。如果想在国内使用,换一根国标的三芯电源线(就是那种最常见的台式主机电源线)就可以。
电源是200W的,目测跟Song大看到的G5的电源是完全一样的。
此外还附有驱动程序光盘和快速指南、保修说明各一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图8 - 附件盒
特写一下除纸质文档以外的各个附件:
图9 - 除纸质文档以外的各个附件
把最后的包装也拆开,取出主机机身。先来张A面俯瞰。
深灰色还是比较耐看的,新logo就是嵌进去的4根金属条,简洁到不能再简洁。
注意有切角的那一边是屏幕转轴所在的边。要想开合机身,得要去翻开没有切角的那条边。这多少有点违背用户对工业设计的一般认知(一般直角边意味着联结着、不可开启,切角处暗示着可以掀开)。
图10 - 俯瞰机身A面
稍微侧过来一点再来一张:
图11 - 机身A面侧视角
掀开机身,看到B、C两面之间夹着一张薄得不能再薄的黑色无纺布,以保护这两个面在运输中不发生磨损。
图12 - B、C两面间的保护
拿掉无纺布,露出B、C两面全貌。
图13 - B、C两面全貌
分别来看。
先看B面屏幕面。边框宽度似乎不是这类机器会去太在意的,所以自然谈不上窄。顶端由于需要容纳(自左至右)环境光感应器、内置麦克风、摄像头、补光LED和一对红外LED等,尤其显得宽一些。
摄像头具备物理开关挡板,不使用摄像头时可以滑到关闭位置,避免“忘关摄像头”、“不小心碰开了摄像头”或者被他人远程偷偷打开摄像头时流出影像。
我按需选配的是4K触摸屏。这块屏并非Dream Color屏。Dream Color与触摸功能属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按照HP官方给出的参数,我这块屏为eDP接口,支持PSR(自刷新屏幕面板,可以显著省电),UHD(3840×2160)分辨率,PPI达到254,康宁大猩猩第五代玻璃,亮度400尼特,色域95% sRGB,带有环境光感应器。
屏幕底部中央是HP的新logo。再往下就是下沉式屏幕转轴所在处了。有盆友问散热出风口在哪里——就在这个转轴这里-_-||。由于转轴的阻挡,热风难免积聚,满功率运行时这里很快就热起来了,甚至扬声器区域都会有些烫手。关于对这个转轴设计的吐槽一搜一大堆,我就不多说了。
图14 - B面屏幕面
再看C面键盘面。巧克力(悬浮式)键盘,键程短,敲起来颇为轻巧流畅。内嵌指点杆,因此导致G、H、B三个字母键面积缩小,其中B键减少的面积最大,实际使用中敲击B键的时候多少感觉有些影响。
第一排按键太小也是个败笔。且不说ESC键的重要性,就F1~F12这12个功能键,以及Home、End、Page Up和Page Down这四个导航键变得如此之小(键帽面积仅相当于正常键帽大小的三分之一),就足以给我制造足够多的麻烦了。
上、下方向键的细长条设计已经被各站机油骂到抬不起头来,我就不多补刀了。
最后一点是,我这台机器是采用了英式键盘布局的,左侧Shift旁边布有竖线和反斜杠(“|”、“\”)键,导致左Shift键面积减少了一大半,用起来十分不爽。未来国内行货想必会采用标准的美式键盘布局,应该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图15 - C面键盘面
键盘背光现在已然成了标配。按Fn+F9可以选择两档不同明暗度,或者关闭。
图16 - 键盘背光(选择了高亮度)在黑暗中的效果
除了键盘,这一面自上而下还排列着:
1. B&O签名的立体声喇叭;
2. 键盘左上方的条状电源键,开启电源时该键会亮起白灯;
3. 键盘左下方标示着“ZBOOK”字样,其右侧是一排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三个突起的小长条,用以保护屏幕;
4. 触摸板位于键盘下方中间偏左的位置,按官方配置手册所言,表面材质为玻璃;触摸板上下各有一排左、中、右键按钮,上排配合指点杆使用,下排配合触摸板使用;
5. 触摸板右方接近机身右边框,贴有Intel Core 第九代i7的标签,再向右则是指纹读取器;
6. 触摸板正下方机身侧边刻有与触摸板同宽的凹槽,便利在B、C面闭合时单手开启。
如果是Dream Color屏,触摸板右上方还应置有色彩校正传感器;如果选择了NFC近场通信模块,NFC感应器也是埋藏在触摸板右上角区域的下方。不过这两个特性我的这组配置都不具备。
然后看侧面。侧面的截面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楔形,后端厚而前端薄,但其实这只是故意做了一个斜切,整个C面的厚度是一致的,整体平行于机身所置于的水平面,并不存在坡度。机身左侧自后向前依次排列着:
1. 安全锁孔;
2. RJ45以太网有线网卡端口(由于机身够厚,并没有采取目前常见的活动开合式网口,而是直接提供了一个全尺寸的端口);
3. 3个USB 3.1 Gen 1的标准USB类型A插口,其中最左侧的一个可以在主机不开机的情况下供电;
4. SC存储卡读卡器,塞着一片可弹出的塑料片以防尘;
5. Smart Card智能卡读卡器。
图17 - 机身左侧面(不过按照官方的称呼方法,这一面是叫“Right Side”的,显然HP采取的是背向屏幕的视角,而非我们习惯的以用户视角即面对屏幕的方向来确定左右;另外对不起,这张照片我拍糊了……)
翻过来再看右侧。从后至前依次是:
1. 充电指示灯,平时不亮,充电时为橙色;
2. 电源插口;
3. 两个USB Type-C同时也是Thunderbolt 3接口;
4. 一个Mini DisplayPort接口(版本1.4);
5. 一个标准HDMI接口(版本2.0b),不能与上一项所说的MiniDP接口同时共用。因此,一台ZBook 17 G6可以同时支撑的显示屏数目为4块:内置显示屏、通过两个Thunderbolt 3接口连接的两台外部显示器,以及通过MiniDP或HDMI连接的第四块显示屏(如果连接HP的扩展坞还可以连入第五块屏幕);
6. 一个3.5mm组合式音频接口(立体声输出+麦克风输入);
7. 支持蓝光R/RE 和DVD +/-RW SuperMulti DL的蓝光刻录机;如果不需要光驱,也可以选择在这个光驱位安装额外的一块2.5英寸硬盘,从而使得硬盘存储器最多可达到5个(3个M.2固态硬盘+2个2.5英寸机械或固态硬盘)。
图18 - 机身右侧面(官方称呼方法下的“Left Side”)
日常交互和操作最多的这几面看完,我先吐个槽:没有硬盘灯这件事情有点儿无法忍受。毕竟闪烁的硬盘灯是用户判断机器工作状态的重要(有时是唯一)的途径。官方配置手册是说机身右侧的充电指示灯同时也是硬盘灯和无线网络指示灯,但实际上从没见该灯在充电以外的其他场景亮起过。
继续。前部没有什么可看的,除了做了一个向下收拢的倒角,试图使自己显得较薄。背部由于下沉式屏幕转轴的采用,无法设置任何接口,只是激光蚀印了“MOBILE WORKSTATION”(移动工作站)的字样,这也算是HP的一个传统了。
图19 - 机身背面,散热排风口开在屏幕转轴与机身本体之间
图20 - 机身背面上蚀刻的“MOBILE WORKSTATION”字样
最后看一下底部。底部非常简洁,上方是进风栅格,下方整个是一块挡板,将“免工具开关滑块”滑至解锁一侧时,即可将(这块还挺薄的)挡板向下方滑出,露出整个内舱。
本机的机器序列号印在这块挡板上,正版Windows的标签也贴在此挡板上。
挡板正中间是键盘排水口——当然,就像汽车并不会因为有了安全气囊就不怕撞了一样,千万不要以为有这么个排水口你就可以往键盘上随便浇水了。这只是个尽量挽回损失的设计而已。
图21 - 机身底部
打开挡板露出的内舱,实际是HP有意设计的扩展舱,便于用户自行添加和升级个别硬件。不希望用户触及的硬件,都做了遮蔽或置于主板的另一面,如果不用专门工具进一步拆解,是接触不到的。
1. 可以看到左右各有一个风扇。两个风扇下方各有一处M.2固态硬盘的插槽,图上右侧的为SSD2,左侧的为SSD3(SSD1即主固态硬盘在主板的另一面,显然不在HP想开放给用户“便利操作”的范围内)。
2. 中部偏右上下相邻的两个插槽是内存扩展插槽(本机最高可合计支持128GB非ECC内存),分别标示了3和4。内存1和2同样“藏”在主板的另一面。所以建议大家在选择内存时最好直接就选择两条内存组成双通道,把1、2两个内存槽都用起来。否则要想自己加一条内存2,还是够麻烦的。
3. 在右侧M.2固态硬盘插槽和内存4插槽之间,还可以看到SIM卡插槽,对应的WWAN(直接通过运营商网络接入无线宽带网,例如4G LTE)扩展槽就在右侧M.2固态硬盘插槽旁。本次的配置我并没有选装WWAN组件,不过看来要想加装也是完全有条件的。
4. 下部左侧是电池舱,通过8针接头与电池衔接。
5. 右下方是2.5英寸硬盘扩展舱,必须使用HP的硬盘笼才能装入,也才能实现快装/快卸。
图22 - 打开挡板后露出的内舱(电池和2.5寸硬盘已移除)
电池上标注了容量为95.9Wh,电压11.55V。左右两侧各有滑动锁扣,以免电池松脱;顶端有便于从舱内拎起电池的tab,可以说十分贴心了。
单独电池重量为405克。
图23 - 卸下的电池
我是额外自己采购了一块希捷酷鱼的2TB机械硬盘的,此时装入HP专用的硬盘笼内,即可实现无工具快装/快卸(将图中硬盘笼底部的黑色固定栓,塞入硬盘舱左侧边缘纵向的卡槽,并扣紧)。
如果没有快速装卸需求,也可以拧入螺丝以实现更好的固定。
图24 - 加装的2TB机械硬盘(已置入硬盘笼)
图25 - 装入电池和2.5寸硬盘后的内舱视图
整体来看,G6的外型和内部构造与G5并无二致。凡是我没有提及的细节和一些技术分析,完全可以参见Song大的《境内首发HP ZBook 17 G5评测:温存包容》一文,里面有很多经典评述:https://www.ibmn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6891&extra=\
重新装好挡板,接好电源,开机。
艾维巴蒂~让我们进入下一环节——具体配置与性能试跑。
图26 - 本机预装的Windows 10专业版的“关于”界面
【试跑报告】
(正在整理截图和文字,我会尽快发出来的。宁可本人太监,绝不让本文太监。还请各位再耐心等等,这两天我实在是转不过来了……_(:з」∠)_
既然下了毒誓,这两天总算是把试跑部分的截图和文字整理出来了。内啥、G7还没出吧……( ̄ω ̄;)
首先不能免俗地搬出鲁大师……如此前所预料,牙膏果然就是用来一点点挤的,九代i7比之八代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性能提高;RTX3000即便是nVIDIA图灵架构下最低配的专业卡,也比同级老架构的P3200明显高出一头。
图27 - 鲁大师硬件概览
图28 - 鲁大师跑分
图29 - 顺便拿个吃鸡认证——虽然吃鸡时往往是被全国99%的玩家击败-_-||
再打开AIDA64,仔细看看CPU和GPU。
图30 - AIDA64硬件概览
i7-9850H比起8850H,除了睿频提升外,L3缓存也从9MB提升到12MB,不过整体性能看来只有个大概3%的提升。9850与9750之间仅差了0.1GHz的睿频和Partial Overclocking这个“小灶”(vPro等与性能无关的特性未考虑在内),从性价比来说9750会更高。
图31 - AIDA64 CPU信息
虽然RTX显卡最大的优势在于光线追踪,但基础运算能力也很强大。与P3200对比,RTX3000的单精度和双精度浮点运算性能分别高出了约25%和约21%,64位整数运算能力甚至是P3200的3.1倍。与本系列“标配”版本RTX5000相比,RTX3000的光追核心和张量核心都只少了四分之一,显存均为GDDR6,位宽仍旧是192与256的区别,可以说得上是“价格便宜量又足”了。
图32 - AIDA64 GPU和CPU性能测试
内存是两条16GB的三星2666MHz DDR4组成双通道。
图33 - AIDA64缓存和内存性能测试
进一步用CPU-Z等软件跑一下小C和小G的性能:
图34 - 12线程下盘国际象棋
图35 - CPU-Z信息,原生英文版Windows 10在装了中文语言包后显示还是有些问题
图36 - CPU-Z跑分,以台式机八代U i7-8700K为参照物
图37 - 核芯显卡Intel 630的GPU-Z信息
图38 - 独立显卡nVidia Quadro RTX3000的GPU-Z信息,可以看到多出了“光线追踪”特性支持
硬盘方面是一块西数NVMe接口的1TB M.2固态硬盘,以及我自己加装的希捷5400rpm 2TB机械仓库盘。
图39 - 1TB M.2固态硬盘的磁盘信息
图40 - 2TB 机械硬盘的磁盘信息
图41 - 1TB M.2固态硬盘读写性能测试
看完个别部件,再来跑一下综合作战能力。用3DMark中的Time Spy内容跑得5960分,算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图42 - 3DMark分值
不过毕竟游戏只是这机子尤其是RTX3000的副业。主业终归是开发设计,得拿专业图形软件来测试。
吭哧吭哧装上几个G的SPECviewperf 13,跑了一下3DS Max和Maya两个viewset,从得分上来看可以说轻松碾压了三个移动工作站品牌此前的同级产品。
图43 - SPECviewperf 13分值
以上算是本机型的简单试跑报告。由于我没有热成像仪等专业评测装备,也不具备专业评测经验,更专业的评测分析就有待本行业的大佬们给出了。
这台机器使用至今一个多月,整体感觉是性能十分强劲;除了集中渲染等高强度运算时,其余时间机身及出风口附近温度十分宜人;电池续航比想象中要强,但因为没有测具体数据,这里就不说了;键盘的手感非常好,长用不累。
不足之处,一是似乎不时有微弱的电流声,不知是我这台机器的问题还是本型号的通病;二是USB Type-A和Type-C的接口分列两侧,左侧没有Type-C,右侧没有Type-A,结果在我连接工作桌左右两侧设备的时候不得不接了两个USB分线器;三是触摸板不能在插入外部(USB或蓝牙)鼠标后自动禁用,害得我还得专门写了个小程序来实现这个功能,希望触摸板后续的驱动程序中能加上这个功能;最后是有相当数量的稍老一点的程序不能很好地适应4K屏,经过调整Windows 10的显示比例和高DPI设置后仍然界面和/或字体过小,肉眼受不了,只能降低屏幕分辨率后再用这些程序,这个估计会成为永久的历史问题了。
最后放上此次试跑的机器的总配置表:
图44 - 总配置表
本文至此终。多谢大家捧场。转载请留言取得本人同意。谢谢。
期待更新 图呢?
坐等更新 图呢
坐等开箱 配置单呢?
买个东西22天?在中国,超过7天都不存在,尽管是自选配置! 不好意思哈,还是首次在51NB发帖、不熟悉,没想到按了个“保存草稿”就发出来了……ε=(′ο`*)))
最近时间很零碎……我会尽快把开箱和试跑都补全。 salerris 发表于 2019-10-19 16:40
图呢?
在补……一不小心没写完就发出来了{:1_239:} RedDaddy 发表于 2019-10-20 02:55
在补……一不小心没写完就发出来了
坐等更新,慢慢来,
越详细越好 搬板凳等图 实在等不了了,已入dell{:1_244:} 支持楼主,发帖不易,辛苦了。 顶起,最后 的话给力 不错,估计主板结构都是一样的,只是换了CPU,声卡换成螃蟹的了吧。网卡应该也是RTL了?估计是这样,散热片 等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zbook 17 g5还可以干几年。有机会了换个触摸4K屏幕应该机器就完美了。 捡了台zbook 17 g3的路过 感觉就是17G5换了点内部CPU显卡什么的,其它一模一样。。。 4k触摸也只能是镜面屏了,框边看了有点厚,外观不感冒,性能杠杠的 期待散热部分的更新 貌似没看到散热出风口?温度会不会过高? 感觉不错啊,这做工甩tp几条路了 jontao 发表于 2019-10-22 11:00
不错,估计主板结构都是一样的,只是换了CPU,声卡换成螃蟹的了吧。网卡应该也是RTL了?估计是这样,散热片 ...
你估计的都没错哎~~ gmlee1999 发表于 2019-10-23 22:37
感觉就是17G5换了点内部CPU显卡什么的,其它一模一样。。。
是的,不像G3升G4或者G4升G5那时连外形甚至风格都有变化,G6比之G5真的就只是部分硬件换了换代,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HNCMW 发表于 2019-10-24 11:21
4k触摸也只能是镜面屏了,框边看了有点厚,外观不感冒,性能杠杠的
确实,跟消费级电子产品的关注点不同吧。 willex 发表于 2019-11-5 07:38
貌似没看到散热出风口?温度会不会过高?
散热口就在下沉式屏幕转轴那里,对后方出风,难免被转轴和屏幕阻挡,高强度运算时会导致C面顶端温度较高,屏幕(B面)倒还好。 楼主问下,这机和15寸的在用料和结构上有什么大的区别吗 最爱电脑 发表于 2019-11-10 15:37
楼主问下,这机和15寸的在用料和结构上有什么大的区别吗
15寸的真机我也没见过……不过从官网上的信息和图片来看,和17是维持一致的。 不错的开箱。:) 楼主,入手了一个ZBook 17 G6,现在要加2个硬盘,怎么加呢,看到你说有五个硬盘位。已装了三个硬盘,一个500G固态做系统盘,一个2T机械盘,一个2T固态,拍照
我小白
@RedDaddy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