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P15 Gen 1评测中篇:接二连三
续言
在上篇中,笔者对ThinkPad P15 Gen 1(下文简称P15G1)的外观进行了常规介绍、同时也进行了日常维护级别的拆解,确认了P15G1和ThinkPad T15g、ThinkPad P17 Gen 1公用主板的规划设计。
同时,此台MTM为20SUS-09800美版P15G1,虽无出厂无WWAN卡,但令人舒心地预留了WWAN天线和SIM卡槽,用户可以自行添加WWAN卡,并在主板上预留了5G天线。但初步测试,无法使用标准M.2 2280 SATA SSD,笔者上篇的结论是此WWAN卡槽无法支持使用SSD。
对此,有读者提出了两个疑问:
1.此预留的5G天线接口,应该使用何种5G WWAN卡?
2.此WWAM卡槽,是否可以使用PCIe/NVMe SSD?
对于第一个疑问,笔者目前经过查询资料,目前似乎只有Sierra(司亚乐)出品的EM9190 WWAN卡支持5G,其官方全称是AirPrime® EM9190 5G NR Sub-6 GHz and mmWave Module,售价高达人民币三千以上,其天线接口数量更是令人眼花----多达8根!难怪P15G1除了预留4根WWAN天线之外,还要预留专用的5G的天线接口。
不过,ThinkPad的板卡一贯有使用白名单,直接购买非官方提供的EM9190 WWAN卡,想来是无法使用的,但目前尚未查询到官方提供5G WWAN卡的资料,有此需要的用户,最好是等待官方消息为好。
下图左侧是EM9190,右侧是X1C使用的WWAN天线,图中标注了红色方框的天线接口,和P15G1主板上预留的5G天线接口类似,仅供参考。
对于第二个疑问,笔者不得不再次拆机进行测试,为此准备了以下6个M.2 SSD,从左至右依次是:
三星 SM951 M.2 2280 NVMe SSD 128GB
三星 PM851 M.2 2280 SATA SSD 128GB
西数 PC SN520 M.2 2242 NVMe SSD 256GB
2个金威帝 (型号不详)M.2 2242 SATA SSD 256GB
测试的结果还是令人失望的:
三星SM951因为接口不一样无法安装;
三星PM851可以勉强安装,但开机没有发现有新增硬件;
金威帝顺利安装,但开机依然无法识别有新增硬件;
笔者寄予厚望的西数PC SN520顺利安装,开机之后识别出新增硬件----但识别为网卡,由于是未经认证的,出现1802报错,无法继续启动进入操作系统,要求必须关机并取下。
经上测试,基本上可以肯定,用户要在P15G1的WWAN上自行安装SSD使用,是不可能的,除非官方有提供经过认证的、在白名单之上的M.2 2242 NVMe SSD。
接下来,笔者顺带测试了在P15G1上的第二个M.2 2280 SSD插槽上安装SSD,首先安装的是M.2 2280 NVMe SSD,表现一切正常。
但是,当换装M.2 2280 SATA SSD时,居然开机出现2101报错,虽然按Esc可以继续启动,但进入系统找不到新安装的SATA SSD。
这样一来,确认了P15G1只支持PCIe/NVMe SSD、不支持SATA SSD。
机体
P15G1机体尺寸和重量官方数据如下:
非触摸屏版本机体尺寸是375.4 x 252.3 x 24.5/31.45mm,重量为2.74kg起;触摸屏版本机体由于触摸屏厚度增加,所以整机厚度变为25.25/32.2mm,其他尺寸一样,重量应该比非触摸屏版本稍重。
笔者收集了DELL、HP、ThinkPad三大品牌,同为15英寸性能级机型、近年来历代代表机型的尺寸和重量,对比如下图表。
(备注:其中最后一个机型HP ZBook 15,其官方网页链接是:https://support.hp.com/cn-zh/pro ... /document/c03934138,网页上标注的尺寸数据明显有误,所以笔者没有填入表中,而是截图附在下方,仅供参考,以镜为鉴。)
从上面对比表可见,ThinkPad P15比上代P53以及初代P50,宽度减少了一点点(2mm),深度保持不变,但布局厚度和整机重量的数字,反而增大;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其加强了散热、散热系统占据的空间和用料增多而造成。
与此同时,ThinkPad P15以及前代的尺寸重量,和DELL、HP同级同代机型对比,大部分是要大要重。
这样对比之下,堂堂15英寸、正统性能级的移动工作站P15G1,居然只能内置两个M.2 2280 PCIe/NVMe SSD,其可内置硬盘数量,反而低于尺寸要小重量要轻的、同级选手DELL Precision 7550和HP ZBook Fury 15,对此,笔者只能摇头。
笔者目前尚未接触DELL Precision 7550和HP ZBook Fury 15,自然没有这两者的亲手使用体验和亲自实测数据。还是放下对上面的摇头之处的纠结,先尽心对P15G1的机体进行使用体验吧!
P15G1的机身基座(CD面)材料为PPS + GF,笔者按惯例进行了双手大力扭曲、单手握持掌托一角移动的测试,其刚性表现无话可说,完全找不到缺点。
此台P15G1是触摸屏版,和非触屏版的相比,屏幕上面多了触摸功能所需的玻璃面板,由此厚度和重量稍微增加。就算如此,还是在其屏幕边框的左右上三方的加高边弦保护之下。
P15G1的直立式屏轴,铰链松紧度相比之前笔者评测过的ThinkPad P1 Gen 3略紧,但由于机身基座重量远高于P1G3,所以采用单手操作屏幕开合,依然没有问题。
P15G1的屏幕上盖的材质,采用的是GFRP 50% (PPS695 + GF 50%),基本上和基座一样,所以同样具有很好的刚性,对其进行扭曲和按压测试时,表现好于追求轻薄的ThinkPad P1 Gen 3,屏幕出现波纹状态的程度更低。
综上,笔者对P15G1机体的用料和做工,是非常满意的;再加上其直立式屏轴设计、四周方正而又带有锥形收缩的外形、毫无轻浮的厚度和沉甸甸的重量,拿在手里,很有一种“重剑无锋”的感觉。
端口
P15G1作为性能级机型,当然不会像一把“剑”一样周身光滑的,其左右后三侧,除去散热窗口和安全锁孔以及电源插口,共计有9个端口和3个插槽。
9个端口基本上保证了用户日常所需,而双雷电3端口的配置,再加上HDMI和USB-C,在理论上,P15G1可以实现同时外接4路显示器,和本机屏幕实现5屏同显。实际是否如此,下篇会进行实测。
至于2个插槽,就是上文介绍过的SIM卡插槽、SD卡插槽和SC卡插槽。
附带补充一下:上篇内容有所疏忽,此台P15G1出厂并无内置SC卡槽,所以其掌托右下方SC卡槽部位是空置的。下图红色方框中一侧标注了JSC1的接口,就是本机位于主板电池接口右边空置的的SC卡排线接口,用户有需求可以自行添加。
键鼠
P15G1和同为15英寸的ThinkPad P1 Gen 3相比,外观上除了要大要厚,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P15G1的C面带有数字小键盘。原因就是其厚度可以在拥有数字全键盘的情形下,机身两侧还保有足够的空间来放置端口;当然其立式屏轴的设计,也让其机身后方可以安置多个端口。
同样的因素,P15G1的键盘可以直接从C面拆装,无需和ThinkPad P1 Gen 3那样需要大费周折。
不过,键盘主要不是用来方便拆装的,而是用来输入使用的。P15G1拥有更多空间来布置键盘,除了数字小键盘带来的便利,其使用舒适度和ThinkPad P1 Gen 3比较又如何呢?
由于时间关系,笔者在P15G1上实际使用键盘的时间不长,只使用其完成了评测上篇的文字创作录入,感觉其键馈似乎和P1G3差别不大,键程没有发现太大差异。
但和笔者使用近三年的ThinkPad P71的键盘比较,差异就比较明显了。
首先,键盘布局在横向尺寸上进行了压缩了,下面是拆下来的P15G1键盘,放到ThinkPad P71上,进行的直观对比。从左边红线开始,就能看到功能键的F10的位置有了明显不同,到了右边红线,主键盘的位置就明显齐齐短了一截。
而且,这并不是P15G1是15英寸、P71是17英寸,两者的机体宽度有较大差异而造成的,而是从P15G1的前辈ThinkPad P52开始,就是这样“缩水”的。
在此之前的、同样是15英寸的ThinkPad P50/P51,和17英寸的ThinkPad P70/P71,使用相同尺寸的键盘。
幸亏这样的缩水之下,其按键依然保有了不错的大小和间距,其方向键也不过于缩小坚持了四键位布局,不然的话,其恐怕会对ThinkPad经典键盘布局,造成再度重伤……
其次,P15G1的键程能明显感觉小于P71,但在舒适度上笔者没有感觉有明显不适;不过,其按键声音比P71明显要大,喜欢静音和喜欢清脆按键声音的不同用户,那就各自感觉了。
最后, 笔者只能按自己的经历和爱好这样评价:如果键盘满分是100分的话,P15G1是82分,ThinkPad P1 Gen 3是80分,DELL Precison 7750是70分,ThinkPad P71可以给87分。
在双鼠标方面,P15G1的触摸板系统取消了实体按键,使用点击板(chik pan)功能替代。对于此点,笔者反倒无动于衷,也没有去体验。因为笔者日常要么使用指点杆,要么使用外接鼠标。
只能说,从外观、成本和维护来看,这样的设计是好于实体按键的。
P15G1指点杆方面的改变,在上篇中已有提到,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指点杆的高度和横截面数值明显降低,造成指点杆帽(俗称小红帽)的高度和安装孔洞也明显变小。
虽然指点杆帽外部形状保持了同样大小,笔者也完全相信官方对此改变一定下了苦工,力图使舒适度不至于下降太多,但物理尺度上的差异造成杠杆力矩明显不同,这样的自然规则是无法扭转的。
所以,笔者感觉P15G1的指点杆操作舒适度,明显不如ThinkPad P71。
但倘若拿P15G 1的指点杆,和笔者使用过多个月的DELL Precison 7740和HP ZBook 17 G5上的指点杆比较起来,那么,P15G1是王者,7740和17G5,就是渣渣!
最终,笔者面对P15G1和P71的键盘,心里不住劝导自己:
“你不要顽抗到底、你要从善如流、你不要坚守经典、你要拥抱新欢、你不要追求舒适、你要追求性能……”
屏幕
笔电作为一台PC ,首当其冲的、人机交流的经典物理部件,除了输入方面的键盘鼠标,就是输出方面的屏幕了,同时其也是对舒适度和工作成果起关键作用的部件。
此台P15G1配备的屏幕是下图官方可选四种屏幕中的最后一个,其官方参数为:
分辨率3840x2160,支持杜比视界HDR 400,亮度方面SDR之下400 nit、HDR之下可达500 nit,色域则为100% PCI-P3,视角为170度,不如可选4K WVA面板的178度;因为是OLED屏幕,所以其对比度可达到100000:1。
上篇中已经提到,虽然其宣称“防眩光防污痕”,但其镜面效果还是高于普通屏幕,防污痕的效果也似乎无法体现,只能说有污痕之后,使用3M抹布擦拭倒是可以很轻松的清除干净。
使用AIDA64查看屏幕面板信息,官方编号为LEN4141,由三星出品,厂家型号为ATNA56WR08-0,去年上市的ThinkPad P1 Gen 2就有开始选用。
上篇已有说到此台P15G1的屏幕,出厂已有通过X-rite PANTONE认证校准;出厂预装X-Rite色彩助手,可以方便调用多个预制或自定的色彩配置,默认开机自启动。
测试时,笔者保持了X-Rite色彩助手开机调用的默认配置文件不做处理,并关闭了X-Rite色彩助手,然后使用SpyderXElite进行测量。
使用SpyderXElite实测结果如下:
色域----为100%的sRGB、92%的AdobeRGB、100%的P3和90%的NTSC----很优秀的成绩,实测得到100%的P3,和官方标称无差异,只不过92%的AdobeRGB的成绩稍显遗憾。
色调响应----得到的实测曲线,基本上能和光度1.8的曲线保持重合,表现优秀;
灰阶----在20~80时,在6000~6450开尔文范围之内,属于良好;
亮度与对比度----测量得到最高亮度为358.9nits,此时对比度为3589410:1;前者低于官方标称的400nit不少,有点失望;而后者远高于官方标称的100000:1,这成绩还真不好评说,OLED屏幕的特性有点夸张,四种亮度之下黑值(又称黑电平)都是为0,也不排除笔者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对OLED屏幕的测试存在不足。
色彩亮度均匀性----实测结果四种亮度之下,DeltaE最高值仅为2.9,色彩亮度均匀性的表现很不错。
亮度均匀性----实测结果四种亮度之下,亮度差距最高值仅为9%,表现良好。
色彩精度----实测色彩精度DeltaE均值为2.09,最高值为3.11,属于优良范畴。
最后,SpyderXElite对于此台P1G3的屏幕,色域、色调相应和对比度三处,给予了最高的5星评价;
亮度均匀度评价要低,是3.5星;色彩均匀度给予4.5星;白点和色彩精确度给予了4星评价;最终总评分还是进入了4.5星。
就笔者而言,此台P15G1的屏幕,可以算入优秀范畴,特别是由于OLED屏幕的特性,其对比度巨大的数值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笔者实测在室内高光直射之下,虽然其亮度不足标称的400nit,而且存在触摸屏表面的镜面反射效果,但还是保有良好的可用性,其广视角功能也正常。不过到了户外阳光直射之下,其显示可用效果就迅速下跌了。
另外,就笔者的日常使用来说,作为一台15英寸重量级性能笔电,其触摸屏的使用场景确实不多,但是能够多出一个屏幕支持10点触摸的功能,总比没有好;
而且,其触控功能同时支持手触和电容笔,笔者使用ThinkPad X1 Tablte Gen 3附带的触控笔(Lenovo Pen Pro)进行实测,功能一切正常书写效果良好,这对需要使用触控笔进行内容创作的用户非常不错!
综上,此台P15G1的OLED触摸屏,其综合素质能满足大多数图像处理作业用户的需求,而且,对于需要触控笔进行作业的用户来说,更是正中下怀。当然,其屏幕刷新率只有60Hz ,对电竞用户来说是不是优点。
CPU
本台P15G1的MTM为20S-US09800,使用了Intel WM490芯片组,采用的CPU是intel Xeon W-10885M,同门同系之下性能最高,理论上仅次于同样是8核16线程的i9-10980HK;使用AIDA64的查看CPUID,显示其PL1为56秒90W,LP2为2.44毫秒135W,虽然和偏向轻薄的ThinkPad P1 Gen 3上的i9-10885H显示的数值一样,但笔者觉得其性能发挥绝对要好,其实际表现如下,请看下文。
笔者实测结果如下:
在Cinebench R15多核性能测试中,实测其得分为1855分,在单核性能方面得分为219,均高于所有对比机型,远好于笔者前不久测试的ThinkPad P1 Gen 3上的i9-10885H的表现。
在Cinebench R20测试中,多核性能得分为4208、单核性能得分为528,对比结果同上。
在使用Cinebench R15多核性能50次持续循环测试得分曲线的比较中,P15G1上的W-10885M的性能发挥表现也同样如此:最高得分为1838.24,最低得分为1702.56,平均得分为1745,全面胜于其他机型,不过其得分曲线起伏较明显,表示其性能发挥波动稍大。
在压力测试和温度测试环节,笔者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细研。
GPU
P15G1是双显卡机型,可在BIOS中进行设置为双显卡或独显模式运行;Intel CPU集成的UHD显卡不是本评测重点是所在,重点是其独立显卡,原因是:其上代ThinkPad P53,是首次公布采用当时最高端移动版显卡的15英寸机型,笔者去年也有购买P53准备实测其性能,但是由于事务较多没法执行,到手没开箱就折价转让了此台P15G1配备的独立显卡和上代P53一样是NVIDIA Quadro RTX 5000 Max-Q,有着256bit 16GB GDDR6显存:
其理论性能,在NBC移动显卡综合性能排行榜中,低于全速的Quadro RTX 5000笔电版,位于RTX 2080 Super Max-Q和RTX 2080 Max-Q之间,
使用3DMark基准测试软件对其进行测试,得到的显卡分数对比如下图:
仅次于DELL Precision 7750的RTX 5000,总得分为其99.0%只差1%;不过,比同是RTX 5000的ThinkPad P73和DELL Procision 7740,也只高了0.4%。
在3DMark的Port Royal基准测试对比中,P15G3的RTX 5000 Max-Q的表现就稍弱了,总得分为DELL Precision 7750的98.3%、DELL Precision 7740的93.4%。
仅高于ThinkPad P73总得分 1.5%。
使用VRMark基准测试软件对其进行测试,得到的成绩对比如下图:
总得分为DELL Precision 7750的97.3%、为Lenovo Legion Y7000P(配置为Core i7-10750H+RTX 2060)的123.5%。
图中P73和7740的部分得分异常,仅供参考(笔者估计为去年测试时Nvidia的显卡驱动存在问题)。
其专业图形性能实测如下:
使用SPECgpcViewperf 13基准测试软件,对其双显卡和独显模式下的性能分别进行测试,得到成绩对比如下图:
其双显卡模式下总分,高于ThinkPad P73(配置为Xeon E-2276M+P630+Quadro RTX5000)双显卡模式;
独显模式之下,总分为DELL Precision 7740(配置为i9-9980HK+Quadro RTX5000)的101.6%,为DELL Precision 7750(配置为i7-10875H+Quadro RTX5000)的97.3%,非常接近。
使用SPECgpcViewperf 2020基准测试软件,对其双显卡和独显模式下的性能分别进行测试,得到成绩对比如下图:
独显模式总分为DELL Precision 7750的92.6%,为自身双显模式的126.0%。
存储
此台P15G1出厂预装的两条16GB内存,是SK hynix DDR4-3200,对配置为支持ECC内存Xoen处理器的机型,居然预装的是不支持ECC的内存,笔者感到有点不满,而且在当下的官方BIOS之下,只能运行在2933MHz状态。
使用AIDA64的缓存和内存基准测试模块,对P15G1在双显卡模式和独显模式分别进行了测试,得到的结果如下图:左边是双显卡模式,右边是独显模式,可以看出两个模式下,独显模式CPU OC显示为107%,内存延时为63.3ns,双显模式 OC为99%,但内存稍低为56.0ns。
此台P15G1出厂预装的硬盘,KIOXIA(铠侠) 1TB SSD,型号是KXG6AZNV1T02。笔者之前还没有使用过东芝改名为铠侠之后的产品,所以对其进行了测试。
使用AS SSD Benchmark和CrystalDiskMark基准测试软件,对其进行1GB的读写测试如下图,表现优秀:
然后使用AS SSD Benchmark对其进行10GB的测试,结果如下图,还算不错:
最后使用CrystalDiskMark,对其进行64GiB的测试,结果如下图,成绩不错。
不过,P15G1的芯片组,是Intel WM490/CM256,其支持的PCIe通道最大值为24,可支持最多8个SATA,支持RADI 0/1/5/10,笔者对其P15G1只能内置两个M.2 PEIe/VNMe SSD RAID 0/1,深感不满。
整机
以上,作为PC性能的四大关键要素(CPU、GPU、内存和硬盘)都有了实测结果,接下来看看P15G1的整机性能测试又将如何。
使用PCMark 8对P15G1进行整机综合性能测试,得到的结果对比如下图:
独显模式下的总分,为双显模式下总分的114.4%,高于其他所有对比机型的总得分;
在子分数上,只有Work得分略低于Lenovo Legion Y7000P(配置为Core i7-10750H+RTX 2060),表现非常优秀!
使用PCMark 10对P1G3进行整机综合性能测试,得到的结果对比如下图:
独显模式下的总分,为双显模式下总分的110.5%,总分和所有子分数都高于其他所有对比机型(备注:部分机型没有PCMark 10 Applications的子项目得分),表现同样非常优秀!
使用了UserBenchmark基准测试软件,分别对其双显卡和独显模式下的性能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如下两图:
独显模式之下,UserBenchmark对Gaming(游戏性能)、Desktop(桌面性能)和Workstion(工作站性能)三者,都给予了P15G1超过100%的评分和UFO的评价。
使用专业图形综合性能基准测试软件SPECwpc 2.1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和对比如下图:
P15G1双显模式下总分就和DELL Precision 7750差距不大,总分高出约7%,但低于DELL Precision 7740约3%。
使用专业图形综合性能基准测试软件SPECworkstation 3.04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和对比如下图:
总得分无论是双显模式、还是独显模式,都高出DELL Precision 7750和 DELL Precision 7740一点。
最后,使用UL最新的基准测试软件UL Procyon对P15G1进行了测试,UL Procyon Photo Editing(图像编辑)得分为7380分,为笔者之前测试ThinkPad P1 Gen 3的得分6224的118.6%。
对P15G1进行UL Procyon Video Editing(视频编辑)的测试无法完成,笔者和UL技术支持联系依然无解,如有读者能解决此问题,望请能抽空和笔者联系。
最后是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10.0对P15G1的测试。
笔者选取了实测过的DELL Precsion 7750、ThinkPad P1 Gen 3、ASUA ProArt One W590三款机型的测试成绩作为对比参照,同时,还将本台P15G1另外一个测试成绩,也加入对比。
其中,ASUA ProArt One W590的测试成绩,由于笔者对其的评测文章下篇尚未发表,此处暂时隐藏了其成绩,对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笔者之后的文章即可。
PassMark CPU得分对比如下图:可以看出P15G1的Xeon W-10885M的性能发挥不错,两个测试成绩都不低于18600,高于其他两者不少。
PassMark 2D得分对比如下图:P15G1的RTX 5000 虽然是Max-Q,但2D得分比并非Max-Q的、DELL Precision上的RTX 5000还要高一点点。
PassMark 3D得分对比如下图:在这里,P15G3独显为Max-Q性能受限的情形,就得到了体现,得分为17800+,得分为非Max-Q版本、DELL Precision上的RTX 5000的95%左右。
PassMark 内存得分对比如下图:P15G1以DDR4-2933MHz运行的内存性能,不如能以3200MHz运行的7750,但差距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PassMark 硬盘得分对比如下图:P15G1上的KIOXIA(铠侠) KXG6AZNV1T02,性能不如DELL Precision 7750上的SK hynix PC601A。
依据以上,PassMark给予的总分对比如下图:P15G1最终得分为8100+,在对比机型中排名第一,不过,也只是DELL Precision 7750最终得分的102%。
行文至此,本文使用图片已接近70张,文字七千多,然而之后的内容还比较多,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按惯例结束。
由此,原本P15G1评测分为上下两篇的计划,改为分为上、中、下三篇。
而中篇的副标题“接二连三”,就是此意,同时也表达了笔者目前、“接二连三”的多台移动工作站的评测文章正在制作中,如:
上文提及的采用当下最强移动专业显卡RTX 6000的ASUS ProArt One W590
升级桌面版Xoen处理器加千辛万苦换装MXM移动专业显卡的MSI WT75
刚刚到手尚未时间开箱的HP ZBook Fury 17
还有回顾历史的MSI WS63和WS65
等……
在下篇中,笔者将对P15G1进行压力测试,观察其运行功耗和工作温度,还会对P15G1的电池续航进行测试,最后将P15G1连接官方的雷电3扩展坞 40ANY230CN,实测其雷电3端口的功能、以及多显示输出。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猜猜笔者ThinkPad P15 Gen 1评测下篇的副标题是啥……
提示:下篇的副标题,就是笔者对P15G1的总体评价。
就目前而言,笔者不是标题党,而是副标题党,
敬请期待!
再来抢楼:D:D,抢完再慢慢看 song版辛苦了,P15那么大的尺寸,竟然没设计第三个nvme插槽,是不是留在P15 GEN 2实现? P15 GEN2 有没有希望采用16:10的屏幕? 做个视频。 期待宋版的评测,看着就是享受。 抽丝剥茧的评测,厉害 你可看看em9191,这个比你提到的9190少了毫米波,不过这个在国内用不上。
这样的话,就只需要4根天线实现5g了 两个问题:
1、是否可以认为该电脑的散热好于7550?
2、7550的4k屏幕和这个相比是否有优势?
一如既往的好文,HP ZBook Fury 17 期待, 好文,确实是写的棒 好文章! 本帖最后由 ssc505684708 于 2021-1-6 17:37 编辑
实力好文。
P15gen1 这个C面来自于2017年的t570/p51s。
这套C面设计真是长寿,用了4代cpu的机器了,比经典大Esc 7行都长寿,而且目前 T P E三个系列都用这套C面。
没有独立音量mic键是这套C面的唯一问题,别的真的还不错! 本帖最后由 莫非007 于 2021-1-6 19:16 编辑
Steven.Hu 发表于 2021-1-6 16:21
两个问题:
1、是否可以认为该电脑的散热好于7550?
2、7550的4k屏幕和这个相比是否有优势?
7550目前看到的选用的4K屏幕是友达04.1也是一流的顶尖面板8抖10,100%ASRGB,100%SRGB,92%P3,500尼特亮度。这个评测的P15用的是三星OLED,ASRGB和亮度方面看起来稍微差些,其他还好。
但是OLED最大特性就是会瞎眼,参见苹果手机。不知道这P15的屏闪严不严重,比如10%亮度下,手机快门1/1000~1/2000能不能拍到条纹,如果能还是不要用这个OLED做为主力屏真的要瞎眼的
写的很详细,感谢!
如果P15改成16:10,增加个2.5寸盘位,个人感觉就完美了,那也就不需要17的型号了
挑个错?“在使用Cinebench R15多核性能50次持续循环测试得分曲线的比较中,P1G3上的i9-10885H的性能发挥表现也同样如此”这里应该是P15吧? song_1118 发表于 2021-1-6 13:00
续言
在上篇中,笔者对ThinkPad P15 Gen 1(下文简称P15G1)的外观进行了常规介绍、同时也进行了日 ...
请教一下song版,屏幕测试数据是怎么来的,比如 gamma,color gamut,luminance uniformity 等 莫非007 发表于 2021-1-6 19:07
7550目前看到的选用的4K屏幕是友达04.1也是一流的顶尖面板8抖10,100%ASRGB,100%SRGB,92%P3,500尼特亮度 ...
这个b站上有人开箱了P15,1/480可以拍到条纹,如果面板一致的话肯定也能。
其实我是想知道那个600nit的和dell的对比,那个不闪。 莫非007 发表于 2021-1-6 19:07
7550目前看到的选用的4K屏幕是友达04.1也是一流的顶尖面板8抖10,100%ASRGB,100%SRGB,92%P3,500尼特亮度 ...
性能呢?目前知道的是p15要少一个硬盘,不过4t我觉得也够了 3.14 发表于 2021-1-6 20:50
写的很详细,感谢!
如果P15改成16:10,增加个2.5寸盘位,个人感觉就完美了,那也就不需要17的型号了
是的,这段时间同时写P1G3和P15G1的文章,有时候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会弄反了。
已修正错误,谢谢! beyondpara 发表于 2021-1-6 21:27
请教一下song版,屏幕测试数据是怎么来的,比如 gamma,color gamut,luminance uniformity 等
使用SpyderXElite(红蜘蛛)校色仪测试的啊:
https://item.jd.com/100002236539.html
http://img14.360buyimg.com/n5/s54x54_jfs/t1/110730/35/11515/151179/5ed4ad9cE35817fc6/a371b61972b22971.jpg Steven.Hu 发表于 2021-1-6 16:21
两个问题:
1、是否可以认为该电脑的散热好于7550?
2、7550的4k屏幕和这个相比是否有优势?
我没有实测7550,不好判断,需要收集其他人测试7550的数据进行对比才知道。
song_1118 发表于 2021-1-6 23:08
是的,这段时间同时写P1G3和P15G1的文章,有时候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会弄反了。
已修正错误,谢谢!
既然sn520都不能用,那估计是被屏蔽了硬盘,只允许网卡,毕竟ThinkPad自家好多笔记本如果选配2242的话也会是sn530之类,包括最近刚出的nano 3.14 发表于 2021-1-6 20:50
写的很详细,感谢!
如果P15改成16:10,增加个2.5寸盘位,个人感觉就完美了,那也就不需要17的型号了
2.5寸的估计越来越少了,好像就剩fury 17 G7了吧,不过对门7750好歹给了四个m2盘位,我觉得P15的话给三个m2就好,P17的话倒是应该多一点,毕竟很多人买17而不是15就是为了能装更多东西啊,但现在17居然只有俩盘位…… song_1118 发表于 2021-1-6 23:08
是的,这段时间同时写P1G3和P15G1的文章,有时候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会弄反了。
已修正错误,谢谢!
这么多字,笔误难免 and250 发表于 2021-1-7 01:50
2.5寸的估计越来越少了,好像就剩fury 17 G7了吧,不过对门7750好歹给了四个m2盘位,我觉得P15的话给三个 ...
最无聊的是15跟17一样的主板,搞啥呢,哎。。。。 期待第三篇的压力测试! 不错的开发机 硬盘位确实2个偏少 T430开始我就都是3盘配置 在51最爱看的帖子就是宋版的评测帖,不输于当年看《微机》的专业评测 song_1118 发表于 2021-1-6 23:11
使用SpyderXElite(红蜘蛛)校色仪测试的啊:
https://item.jd.com/100002236539.html
如果有专业亮度及或者光谱仪测试会更准确,最大亮度与标称不匹配也许跟这个也有关系。
专业光学仪器比较难搞到,成本太高,像柯尼卡美能达CS2000,拓普康的SR系列仪器至少十几二十万的,普通消费者没资源。 beyondpara 发表于 2021-1-7 09:55
如果有专业亮度及或者光谱仪测试会更准确,最大亮度与标称不匹配也许跟这个也有关系。
专业光学仪器比较 ...
你说的这已经不是专业级的,而是工业级和实验室级别的;
就好比要当今的评测汽车的媒体,自己修建一个汽车测试专用场地,包含标准赛道、高速公路、铺装道路、雪地、山地等等……但这些,他们都可以借用和直接使用。
借用或租用柯尼卡美能达和拓普康的设备,来对笔电屏幕进行测试,对我来说,不是渠道和成本问题,而是感觉必须要性不大。
但是,如果是对价格3W以上的显示器进行评测,我觉得就有必要性了。 风眷叶 发表于 2021-1-6 13:50
song版辛苦了,P15那么大的尺寸,竟然没设计第三个nvme插槽,是不是留在P15 GEN 2实现? P15 GEN2 有没有希 ...
个人看法:P15 Gen 2不可能实现3个标准2280 M.2插槽,16:10倒有可能。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