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越7921、霍尼韦尔7950对比】T480s 金属D壳散热加强-覆铜、石墨烯均热片、高导导热垫、相变7950等效果:高负荷和日常场景 - 更新:石墨烯脱丝可导致短路
本帖最后由 COCAIN 于 2024-2-3 05:59 编辑2023年3月29日更新:蓝色字体
2023年3月30日更新:洋红字体:替换法测试,导热系数12w的导热垫才相当于4w导热能力;石墨烯不背锅了;
前年改了手上一台TDP=4.5w 5Y71的无风扇笔记本,热量导到D壳上一部分,FPU测试下从6w提高7.9w,效果不言而喻,维持睿频从 1.6GHz 提高到 2.0GHz;
无风扇噪音的场景太舒服;
所以本篇的最终目的不是提高性能释放多少(改造不如intel的跨代挤牙膏提升效果明显),而是提高日常场景下的被动散热能力;
导热系数W/m.K:纯铜400,镁铝合金100,普通导热垫4-6、高导导热垫12,空气0.026、石墨烯均热片(垂直15-20、水平1200)、霍尼韦尔7950相变片8.5;
主要参数和价格:
铜箔:单面带胶,黄铜,0.1mm厚,宽20mm*长20米/卷,17.6元,消耗量2-3米;
导热垫:导热系数6,厚度1.0和1.5mm(热管的不同位置),尺寸40*80mm,价格4.5元/5.5元,消耗量一张的50%;
导热垫:导热系数12,泰吉诺US1200,厚度1.5mm,尺寸45*55mm,价格85元(是上面导热垫的约20倍),消耗量3/4以上;做了一个电吹风高温测试,发现无论常温还是94度,纸擦都能有轻微掉色(前面6w的导热垫没出现过),太软了,很容易压薄,后面有个失误就在这;
2023年3月30日更新:实测不如6w常规导热垫,已换回去;
石墨烯均热片:导热系数:垂直15-20、水平1200,厚度0.07mm,尺寸100*200mm,价格13.9元,消耗量:一张略裁剪
霍尼韦尔7950相变片:导热系数8.5,厚0.2mm,尺寸20*30mm,价格10.9元,消耗量一片;
温度探头、金手指胶带、3M绝缘胶带,不算钱了,未消耗;
高负荷场景:
室温20-21度,硅脂(有更换)、温度墙、CPU电压等都保持不变
改之前的压力测试图:硅脂7921+D壳无改:27w释放 维持3.1GHz左右
硅脂7921+覆铜+导热垫4w:28w左右释放 维持3.1GHz左右 -这个不放图了
硅脂7921+覆铜+导热垫6w,同时增大覆铜面积:28.5w左右释放 维持3.1GHz左右
相变7950+覆铜+导热垫6w:31.5w左右释放 维持3.2GHz左右 (除了7921改相变,其他不变;多亏做了这步,不然功劳会被下一条抢走)
相变7950+覆铜+导热垫12w+石墨烯,局部增加覆铜面积:31.7w左右释放 维持3.2GHz左右
2023年3月30日更新:
相变7950+覆铜+导热垫6w+石墨烯:32.5w左右释放 维持3.2GHz左右
(使用1天后),再提高1w到33.5w左右释放 维持3.3GHz左右
(牺牲了部分进风孔-实测并未感觉进风不足,这点X1C机型进风口少-反而好搞;注意避开D壳压住主板、无线网卡的部分凸起,别短路)
下图1:改之前的压力测试图:硅脂7921+D壳无改:27w释放 维持3.1GHz左右
下图:硅脂7921+D壳覆铜+导热垫6w,同时增大覆铜面积:28.5w左右释放 维持3.1GHz左右
下2图:硅脂7921+D壳覆铜+导热垫6w,布置
下图:相变7950+D壳覆铜+导热垫6w:31.5w左右释放 维持3.2GHz左右 (除了7921改相变,其他不变),
(第五次温度/相变循环-应该磨合次数还是不足)
下图:相变7950+覆铜+导热垫12w+石墨烯,局部增加覆铜面积:31.7w左右释放 维持3.2GHz左右
注:20秒/竖格,维持40w以上20-40秒不等(每次测试不太一样)
下2图:相变7950+覆铜+导热垫12w+石墨烯,最终布置
注1:装完-侧面看才发现导热垫低于热管下方的2个黑色硬橡胶支撑柱(导热垫太软了-压薄了),可能压不实,重新在石墨烯上覆铜3道;合盖后侧面看D壳:中部隐隐反光,除了这个肉眼很难判断属于隆起;
注2:颜色灰暗的是导热垫12w 厚1.5mm,颜色鲜艳的还是导热垫6w 厚1.0mm,此二处热管高度不同;
2023年3月30日更新:
下图:相变7950+D壳覆铜+导热垫6w(替换12w垫):32.5w左右释放 维持3.2GHz左右 ,
(第9、10次温度/相变循环,都是32.5w)
相变7950 需要2-3天~ 2周的磨合期,冷却一晚后,性能释放再提高到33.5w,睿频接近3.3G
(第12-13次温度/相变循环? 记不准了)
呵呵,熟悉拆机图的大概看出什么型号本子了;
D壳温度:(铜箔并未与电池接触,我胆子小)
两个A级精度(误差0.1%)Pt100热电阻测温探头,由于D壳必须扣紧压住导热垫,测温位置在D壳CPU正下方、触摸板正下方(电池位置):
室温20~21度;均在FPU压力测试9-10分钟后测量;修正表笔误差:
之前只有硅脂7921:33度、30度
硅脂7921+D壳加强+导热垫4w:39度、33度
硅脂7921+D壳加强+导热垫6w:41度、31度(大概因为加大了铜箔面积)
硅脂7921换相变7950(其他不变):未测
相变7950+D壳加强+导热垫12w+石墨烯:47.5度、35度(应该提高3w性能释放是主因)
2023年3月30日更新:
相变7950+D壳加强+导热垫6w(仅替换12w垫)+石墨烯:47度、33.5度
日常场景:重点来了
那么,10元的改造成本(现在大约40元-不算虚标的导热垫) = 提高了1.5w 散热能力吗?
TPFanControl设置的是65度风扇启动,改之前大约是8w左右坚持1分钟不到就超65度 -风扇启动;
硅脂7921+D壳加强+导热垫6w:设为四核基频1.8GHz 压力测试一下:8.5w下几分钟,CPU才59度;
硅脂7921+D壳加强+导热垫6w:极限测试:用TS设定睿频在2.4GHz,CPU-Z 连续跑稳定性,此时功耗11.2w,将近3分钟后温度才缓慢进入64-65度区间;(撤掉温度探头,D壳没垫高正常放桌上)
相变7950+D壳加强+导热垫12w+石墨烯:极限测试:睿频2.5G,功耗12.5w,大约要4分钟温度升至64-65度区间;
相变7950+D壳加强+导热垫6w+石墨烯:极限测试:结果与上条极其相似
所以D壳的被动散热能力应该是提高了3w(第一次改) + 1.5w (第二次改)
小结:
对比表
1、散热贡献:
FPU压力测试下:信越7921改相变7950提高3w;导热垫6w提高2-2.5w;石墨烯提高0.5-2.5w不等(室内如果有空气流动,会加速D壳散热);铜箔无影响(吸热池,延长>40w释放10-20秒左右)
被动散热下:导热硅脂影响微乎其微;导热垫6w比D壳完全无散热提高4倍时间,至少提供3.2w;石墨烯在导热垫基础上提高1.3倍时间-约0.5w;铜箔可以再提高1.6倍时间-储热12w@1分钟左右(最终散热的还是镁铝合金D壳),自然冷却也比较慢(无铜箔可以10秒左右降至50度以内,有铜箔需要几十秒不等);
2、新导热材料需要实战检验,水分太大;(我85元买了坨翔,够再改2遍的了);
(不过这也提供了一种思路:假设这坨翔富含石蜡油,其比热(储热能力)是铜的6倍、铝的3倍,加上厚度差15倍,同面积下相当于90倍,占整个D壳的铜用量的1/2了;
压力测试时有时可以保持>40w释放40秒左右;如果D壳上有5-10片这东西,再用根热管给其传热(比较快),那效果应该很好...但D壳应该可以烙熟一张饼了)
3、最终完全撤掉了铜箔,D壳散热改造仅剩导热垫6w+石墨烯-大片(约160x100mm);铜箔加多了也挺重的,好处也不是没有(跑CPU-Z、国际象棋、Cinbench R15 可以不降频跑完,最高91-94度左右);
2023年4月13日更新:石墨烯脱丝可导致短路
网络传输时发现异常慢,ThrottleStop观察到CPU的7个线程主频在3.6GHz,只有1个在2.0GHz左右,匪夷所思;
使用FurMark+FPU双烤,后半时段CPU主频和供电都在最大-最小之间跳跃;停止后,冷却至正常温度,再跑CineBench R15 现象依旧;
断电后拆开D壳仔细检查,发现CPU供电电路中,有一条2-3厘米长、灰白色、粗细形似蜘蛛丝状的物体,斜搭在一个电感和几个电容之间,一拉就断,只能用毛刷清除;
用纸摩擦石墨烯剪裁过的边缘,也先后脱出2条同样的细丝,未剪裁过石墨烯边缘也隐有同样细丝; 猜测笔记本内空气流动,加速边缘脱丝,并在CPU供电元件处安了家;
仔细清理后,故障消失;
奉劝尝试石墨烯的坛友,注意对边缘进行封闭绝缘处理;
短路现象:
石墨烯脱丝:
封闭绝缘处理:
正常图:
出现了,t480s 8代u以后的多核本,联想应该好好普及一下匀热板。
很多低负载的工作环境,被动散热好的本子用起来太爽了,风扇不转,cpu一直40来度,体验是真的好,安安静静的像一个平板电脑。 请教一下,用什么材料固定铜箔和D壳? 这时候就显示出全铝的D壳太重要了 Motton 发表于 2023-3-27 23:15
请教一下,用什么材料固定铜箔和D壳?
铜箔是带胶的 和我的机器长得一样 我手上也有一卷铜箔^y^ Motton 发表于 2023-3-27 23:15
请教一下,用什么材料固定铜箔和D壳?
铜箔一面带胶,比我准备加固的电工胶带、透明胶都要黏得多;有人说用了一年+了也未见翘起;
你再等2天,高人指点,我又淘了2样"高科技"的玩意来试试加强,预计后天有结果 结论就是几乎毫无意义 牛哥就是牛{:1_241:} ssc505684708 发表于 2023-3-27 20:11
8代u以后的多核本,联想应该好好普及一下匀热板。
很多低负载的工作环境,被动散热好的本子用起来太爽了, ...
Die大一点也好啊,导热+释放能强点,算下来功率密度35.5w/cm2了;快赶上那个经常出硅脂空洞的9750H的功率密度了
我喜欢无噪音的电脑。曾经为了把动不动就疯转的笔电风扇连电阻直接接usb口上低速常转。 厉害了,偶的锅。 COCAIN 发表于 2023-3-28 01:02
铜箔一面带胶,比我准备加固的电工胶带、透明胶都要黏得多;有人说用了一年+了也未见翘起;
你再等2天, ...
铜箔带胶的这个淘宝关键字是什么,也想改造一下 真爱豆豆 发表于 2023-3-29 08:36
铜箔带胶的这个淘宝关键字是什么,也想改造一下
淘宝关键字“铜箔 带胶”,要黄铜的,我买的0.1mm厚度、20mm宽、20米一卷;不到20元;
宽度越大越好,D壳上的凸起部分、进风口部分可以挖洞避开;就是浪费,才能用到2米左右;
厚度越大越好,似乎0.1mm是最厚的了,不要买小于0.05mm的,导热能力与厚度不成比例了,断崖式下跌;
铜箔需要补做隔热措施:打游戏几个小时 - 风扇1-2档微微转(CPU 70度左右),裸露铜箔有充足时间加热机内空气,键盘区已经30度+了,只比手温略低;
日常用CPU在42度左右没问题、烤机10-20分钟97度也不足以暴露这个问题;
已购在途中的石墨烯均热片、导热系数12的氮化铝导热垫、金手指胶带+PVC黑胶带、霍尼韦尔相变片(与D壳无关了,但需要时间磨合),晚点到手后测试-更新;建议等等 Motton 发表于 2023-3-27 23:15
请教一下,用什么材料固定铜箔和D壳?
已更新 脑子不转了,所以石墨烯没有帮助? ssc505684708 发表于 2023-3-29 23:33
脑子不转了,所以石墨烯没有帮助?
我这种“把石墨烯全贴D壳上 - 经过导热垫与热管连接”是效果有限,
看看谁试验能把石墨烯一头直接压热管上、一头贴D壳上吧(需要做个2mm左右的台阶),总不能连电池也一起覆盖了 COCAIN 发表于 2023-3-29 23:39
我这种“把石墨烯全贴D壳上 - 经过导热垫与热管连接”是效果有限,
看看谁试验能把石墨烯一头直接压热管 ...
有可能在石墨烯和D壳之间垫些什么,然后让石墨烯直接贴住热管么?(等于说把热管上的导热贴省了) ssc505684708 发表于 2023-3-29 23:46
有可能在石墨烯和D壳之间垫些什么,然后让石墨烯直接贴住热管么?(等于说把热管上的导热贴省了) ...
我帖子里说了呀:石墨烯从2片导热垫的中间翻上去,台阶就有了;
这时导热垫只起到软缓冲作用,不用它导热了;
再狠点的,可以把热管磨出铜色,接触更好; COCAIN 发表于 2023-3-29 23:56
我帖子里说了呀:石墨烯从2片导热垫的中间翻上去,台阶就有了;
这时导热垫只起到软缓冲作用,不用它导热 ...
应该还能堆热管,卷铜箔啥的。就是小心连电,估计还能折腾。 ssc505684708 发表于 2023-3-29 23:33
脑子不转了,所以石墨烯没有帮助?
又又更新了,实测12w导热垫虚标严重,石墨烯跟着背锅了,见正文 COCAIN 发表于 2023-3-30 01:54
又又更新了,实测12w导热垫虚标严重,石墨烯跟着背锅了,见正文
昨晚没脑细胞了,
今早起来拜读一下。 我也看上带胶铜箔和石墨烯均热板了 COCAIN 发表于 2023-3-29 14:34
淘宝关键字“铜箔 带胶”,要黄铜的,我买的0.1mm厚度、20mm宽、20米一卷;不到20元;
宽度越大越好,D壳 ...
收到,谢谢! 本帖最后由 COCAIN 于 2023-4-13 14:55 编辑
2023年4月13日更新:石墨烯脱丝可导致短路
详见正文,已追加 实验高手,等待最终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