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xinyi 发表于 2024-3-6 12:25

COCAIN进来看看?

本帖最后由 chenxinyi 于 2024-3-6 12:35 编辑

中午吃饱了饭没事干,看到这个帖子,説是增加散热管, 因为更多的铜管存了更多的热量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5892711
那么,问题来了,不想用散热帖传导到底壳,中间直接铺放一块大面积的铜板会不会更强?存了更多更多热量?{:1_245:}




samtown 发表于 2024-3-6 13:05

那怎么做绝缘呢?

vson0928 发表于 2024-3-6 13:23

之前看过一个叫小路神的改散热的贴子,加铜管,上面加铜板,用焊焬固定,思路和这个其实差不多,一个是改善散热材质,另一个是增大导热面积,还有一点核心就是热量都要尽可能快速传导到鳍片处,让风扇将热量排出。

COCAIN 发表于 2024-3-6 16:31

本帖最后由 COCAIN 于 2024-3-6 16:34 编辑

chenxinyi 发表于 2024-3-6 12:25
中午吃饱了饭没事干,看到这个帖子,説是增加散热管, 因为更多的铜管存了更多的热量
https://zhuanlan.zhi ...
1、单根6mm热管压扁后传热能力不低于30w
正证:热管计算 https://zhuanlan.zhihu.com/p/84768243?utm_id=0
正证:典型的核显版T480是单热管,性能释放仍在25-28w之间;评测很多了
正证:没被压扁的热管,可以达到40w+的传热能力,例如猫头鹰L9i(双6mm热管) 的TDP指南:个别CPU顶盖面积较大的型号,解热功率可以到84W;
反证:双热管的独显版T480和独显/核显版的T480s性能释放与单热管也几乎相同,并没有翻倍;说明瓶颈不在热管,而在风量、散热鳍片面积;(如果热管存在瓶颈,就不存在鸡血状态)

见过不少机内再加热管的,都只提升几W的释放,我觉得很大因素是因为后加的热管被进风冷却的原因

2、机内加铜
2.1 仅蓄热、不考虑它散热:鸡血时间加长
我在折腾T480s散热之前(机内加铜箔、D壳导热https://www.ibmnb.com/thread-2031818-1-1.html),鸡血状态(CPU Package>40W)不超过5秒,折腾后的最好效果是鸡血状态达到80秒(现在是减少了50%铜箔厚度,仍能坚持35~45秒):CPU-Z/国际象棋/Cinebench R15/R20等短时跑分软件都是满频跑完,所以我现在只看R23、2024跑分;
2.2 只要有温差,就会有热传递
只要机内加铜,不管是贴向主板还是D壳,靠近进风口和正常风道范围内的,都会被进风直接冷却;除此之外的部分,基本就是蓄热池效果了,热对流、热辐射作用几乎没有;

最理想的是薄薄的铜翅片(鳍片)铺在里面,既增大散热面积,又不阻碍气流;就是成品都太厚,要有机加工手段还行,切薄用

whjyls 发表于 2024-3-6 17:11

单从散热效果,个人还是觉得导热垫到D壳,然后对D壳加强散热是相对容易见效的。

X1C 2018 试过用5块裁剪后的导热垫把热管的温度传到D壳上,蓄热效果明显,CPU的温度有所下降,以及满载时间明显加长,但是D壳烫手,加双风扇底座对着D壳吹后有明显改善,性能释放我已经很满意了。但是考虑到毕竟还是要去客户现场,总不能把散热底座也塞电脑包里带着,最终拆除。

如果可以不移动办公,那几个导热垫我估计会留着一直用下去了。

COCAIN 发表于 2024-3-6 23:17

whjyls 发表于 2024-3-6 17:11
单从散热效果,个人还是觉得导热垫到D壳,然后对D壳加强散热是相对容易见效的。

X1C 2018 试过用5块裁剪后 ...

热管90度+,导热到D壳45-47度,要是底座把D壳吹到22-23度,温差放大到2倍(放大了1倍,呃,汉语这么说严谨) 等同于传热/散热能力翻倍了

ivanzzz 发表于 2024-3-6 23:20

风扇太薄,瓶颈在于风量太小导热效率不高,导热介质够用了

COCAIN 发表于 2024-3-6 23:57

本帖最后由 COCAIN 于 2024-3-7 01:41 编辑

机内厚度受限,不可能用"非"型双面铜翅片(鳍片),无论贴向主板、D壳,都只能做到铜材料仅一面与进风换热;
机外部分,要是贴向D壳,有点类似双面散热效应,但D壳有漆、我用的铜箔有胶(热阻)等因素,效果大大折扣;

说点让人灰心的:
风道:D壳进风口都正对CPU风扇,除非另外打孔,才能让新增的铜部分全面受风;E16后面的顶柱还挺多,形成防滚效果;二者加起来,难度就出来了;
CPU功耗:13700H在铭凡NPB7迷你PC上,可以鸡血4.0GHz@95w 30秒、3.7GHz@80W 45秒、3.3GHz@65W 长时稳定,(只知道P核频率,E核不详-按等比例估算吧)最好成绩CineBench R23 多核18413分; 这组实测数据意味着:跑满6x4.7睿频至少还要95w+40w(保守估计,后面每GHz需要1.5倍左右的功耗)、若能拉满睿频跑R23的上限有可能跑到22000分(按最高4.7GHz/4.0当前,这么换算没毛病吧,出了低功耗吃不饱区域,R23分数/主频就是线性对应关系)、CPU已经上到1.3V以上了-发热超比例增大(8-10代14nm一般允许1.2V、11代纯大核一般1.10V,13代则像出厂就被超频了-高电压催出来的高主频)
隐藏的供电元件散热:我用T480s FPU+FurMark双烤,可以维持40w+的10分钟(CPU-IA 20W/核显19W),没有一次超过12分钟,CPU供电会迅速掉到0W再爬升,核显倒是不变;单烤FPU可以34W 20分钟以上都没掉供电;隐藏的瓶颈是供电元件与热管连接的那片单层石墨片; 所以这个地方不做加强散热的话,你的E16也难长时稳在50w(即便你机内塞满铜翅片)

我觉得你可以先换CPU硅脂-->霍尼韦尔相变片或膏,这个是实打实提升;再买点信越7921 + 热管+ 一大片铜片,拆开D壳后粘在CPU热管上,然后电风扇吹着,看看性能释放上限能提高多少(机内改是达不到风扇风量的)

chenxinyi 发表于 2024-3-7 11:30

本帖最后由 chenxinyi 于 2024-3-7 12:23 编辑

COCAIN 发表于 2024-3-6 23:57
机内厚度受限,不可能用"非"型双面铜翅片(鳍片),无论贴向主板、D壳,都只能做到铜材料仅一面与进风换热;
...

嗯,虽然心里有些想法,不过现在还不太想去折腾,目前够用,软件优化下,目前电源平衡模式,待机,轻度使用温度也就45~55度附近,细看下d壳和主板,风扇周围已有的散热帖片,已经不少了,觉得再折腾估计也没什么提升,好比你讲的,真想大幅提升就外面加个大电扇吹着。。。

COCAIN 发表于 2024-3-9 01:01

chenxinyi 发表于 2024-3-7 11:30
嗯,虽然心里有些想法,不过现在还不太想去折腾,目前够用,软件优化下,目前电源平衡模式,待机,轻度使 ...

好吧,思路放在这,随你了~

思路:E16 G1 屏轴下先天有另外的换气孔,为另加热管被动散热铺平了前障;



方法:再买一套散热模组(随时能复原)、在散热鳍片背面再焊/粘一条薄热管,引到另外的换气孔附近,增加散热鳍片,进行被动散热;
(有能力研究更换更大风量的风扇也行)

图示:来源于我原来用过的纯被动散热 华硕U305FA(背面完全没有进气孔,全靠屏轴附近自己空气对流),CPU温度墙85度(约等于两套热管夹一套散热鳍片 连接处的温度),默认情况下可以长时烤机稳定在6-7W,(用导热垫全导向D壳,可以增加2W,但不适应你这种夹在主板和键盘之间的)



散热鳍片允许高度:看B壳螺柱高度似乎在2.5-3.0mm(你可以拆机时立个尺子量一下),买拆机的U305FA超薄热管+鳍片,需要锉掉最高那部分,剩下部分不超过2mm高;也可以买新的热管+鳍片 叠加,这就要看你测量下来的最大允许高度了
只有1个安装螺柱需要避让 - 太宽或太长的散热鳍片才需要挖个孔
绝缘:主板先天就带了,B壳的个别凸起部分倒是可以用些耐热胶带,防止键盘太热



wlldb 发表于 2024-3-9 09:32

chenxinyi 发表于 2024-3-6 12:25
中午吃饱了饭没事干,看到这个帖子,説是增加散热管, 因为更多的铜管存了更多的热量
https://zhuanlan.zhi ...

应该是有作用,但不是很大,散热是把热量通过热管到风扇给散出去,单加块铜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OCAIN进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