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SONY C1MSX笔记本电脑评测报告!
说起SONY的C1系列机种,可以算是笔记本电脑中的一个异类:),C1系列机种一直保持特殊的屏幕比例,内置可以旋转的摄像头,体积非常小巧,一度是全球最轻巧的笔记本电脑,SONY的超群创意在C1系列机种上表露无遗。要说C1,要先看看四代C1的历史,我之前写的一篇《C1家族演变史》被国内一家著名的电脑媒体要去了(将在10月号刊登),短期内不会在SunDigi刊登,这一度使得我几乎很难写下去,后来我拖延到自己都有罪恶感,我想为什么我就不能写一篇更好的呢?难道自己就不能突破自己吗?
于是就有了这篇评测,个人认为这反而是发挥最好的一次:)所以朋友们有什么未达成的心愿,一定不要让自己偷懒……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上天赐福行动者:)。
四代C1的发家史
第一代的C1于1997年夏天开始设计,当时开发出的原型工程样机和大家所熟悉的C1有很大的不同:),请看下面的两幅图: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597164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5979416.jpg
是不是和我们所熟悉的C1大相径庭!呵呵……换了你去设计,你自问可以得到SONY这样的出色创意吗?在几次大幅度改变外形和构架设计之后,1998年9月第一代C1诞生。而且这个架构沿用多年,直到第四代C1也没有大的改变。
第一代C1采用Intel的MMX 233MHz CPU,没有JogDial,没有MS(记忆棒)插槽,但是标新立异的8.9英寸宽银幕1024x480分辨率屏幕(当时许多笔记本电脑还是800x600的分辨率),屏幕上方的内置摄像头和超小的机身,都是当时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开天辟地之作,虽然第一代C1端口少,键盘僵硬,喇叭只有微弱的声音,速度在当时也只能算是很一般,采用升级不便的专用内存,价钱还特别贵……即使如此,C1还是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消费者对于这个全新的产品简直是到了抢购的地步,一看见C1的魔鬼身材就忘记了它的缺点。
C1的摄像头可以说是一绝,即使是MMX233第一代C1的35万像素摄像头,实际效果都非常流畅,即使是在640x480这样的摄像头极限分辨率下面也几乎没有什么拖影,这使得C1可以作为一个简易DV来使用,时至今日售价近千的名牌外置USB摄像头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许多人买C1就是冲着这个摄像头去的:)。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到C1就是被它出众的摄像头效果所吸引。
下图是第一代的PCG-C1-S,可以配合SONY自家的USB软驱和PCGA-CD5 PC卡光驱使用,在使用PCGA-CD5时,可以支持PC卡光驱引导机器。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5986312.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5995376.jpg
第一代C1面世时,IEEE1394接口还没有400Mbps的标准正式出台,所以第一代C1用的是200Mbps的上一代产品,在1394端口处写着S200。C1算是最早在机身上设计IEEE1394接口的机型之一,非常具有超前意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05468.jpg
直到现在,第一代的C1在二手市场上抢手的热门商品,单看配置许多人对这样的机器会嗤以耳鼻,但是实际见到后,呵呵!能够控制住自己不心动的还真是不多。
第二代C1最大改变的就是CPU升级了,采用PII266或者400MHz的CPU,板载内存也扩展到64M,硬盘加大了摄像头的分辨率也有所提高,从第一代的35万像素上升到40万像素(不过我比较过是看不出和以前的35万像素有什么区别),这是C1家族中的最高规格,随后的第三和第四代C1又回复到35万像素,第二代C1也首次加入了Jodail设计。
下图是第二代C1的代表作PCG-C1-XA。仍然是可以配合SONY自家的USB软驱和PCG-CD51A PC卡光驱使用,在使用PCG-CD51A时,可以支持PC卡光驱引导机器。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13517.jpg
下图是第二代C1的Jogdial: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25598.jpg
第二代C1采用了400Mbps的IEEE1394端口,因此标注为S400,同时可以兼容以前200Mbps带宽的S200设备。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35982.jpg
第二代C1有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改变,就是其VGA输出端口改变了形式,下面我们对比一下第一代C1和第二代C1的VGA输出端口: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51717.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63847.jpg
两者虽然都是采用转接线的设计,但是转接线是不同的。两者的转接线不能通用。第二代C1和第三代C1也都采用这样的VGA输出转接线接口设计,但是第一代的VGA输出转接线只能输出VGA信号,第二代C1的输出转接线可选是带有视频和VGA输出的,不过两者不能同时使用,这个也理所当然……第二代C1的NeoMagic256AV只有2.5M显存,怎么可能同时带三个显示器,呵呵!
这是第一代C1的VGA转接线连接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到转接线的构造: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7082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81444.jpg
这是第二代C1的VGA和视频输出两用线: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89929.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097936.jpg
而第三代C1则似乎是取消了视频输出的转接线设计(没有见过带视频输出的第三代C1 VGA转接线),实在令人费解。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11040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125636.jpg
第四代改为将VGA输出放在端口复制器上。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134702.jpg
而且端口复制器上带有视频输入输出!!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143684.jpg
部分无良的JS将第二和第三代C1的VGA转接线拿出来单买……售价要600大元……我倒!但是没有这根线,的确是误事……各位请注意新机都是配有这根线的。
第二代和第三代C1(尤其是第二代C1)是C1家族的全盛时期,市场上当时还没有类似的竞争者,C1系列卖得非常火爆,而且逐渐趋于成熟,当时SONY曾经推出以第二代C1为蓝本的变种机型PCG-C2,带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可以在阳光下观看的反射式屏幕,采用PII266PE(就是0.18微米工艺的PIII Ready PII)CPU和64M内存,不过现已绝种了,对于C1迷来说是绝顶珍贵的收藏品……哪位拥有的朋友……希望能够提供照片,我只在SONY官方的日本网站上发现了这么一张……:(。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165474.gif
看看SONY令人匪夷所思的反射式屏幕附件吧: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175079.jpg
当然……如果你购买SONY的USB接口GPS适配器,你也可以把你的C1变成PCG-C2,呵呵!但是不适用于第一代C1: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15607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18362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19247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01046.jpg
第二代C1最令人不满的就是热量高和电池寿命短,小小的机身热量惊人,电池也只有区区的70分钟不到(PII还没有PIII的SpeedStep功能)。SONY为此推出了双倍和4倍容量的C1专用电池,但是售价惊人……
下图是C1双倍容量电池PCG-BP52系列,可以用于第二,三,四代C1: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09152.jpg
下图是C1的4倍容量电池PCG-BP54,可以用于第二,三,四代C1,是C1玩家渴求的补品配件:)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16073.jpg
第二代和第三代C1是一个分水岭,在前两代的C1设计中,都采用Intel的CPU,随着C1内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和笔记本电脑的发展,为了吸引用户势必要用更高主频的CPU,这就带来了机内空间和散热的紧张,而且C1的外观设计注定它不能采用高容量的电池,也许是出于这个考虑,从第三代C1开始,C1家族转向新兴的Transmeta Crusoe CPU阵营,第三代的C1采用了Crusoe的TM5600 CPU,运行频率600或者667(视不同CPU型号而不同)。
下图是第三代C1中的代表作品PCG C1-VGT,除了CPU架构的变更,第三代C1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SONY特有的移动存储器MS(记忆棒)插槽和采用了ATI的Rage Mobility-M1显卡(8M SDRAM显存)。仍然是配合SONY自家的USB软驱和PCG-CD51A PC卡光驱使用,在使用PCG-CD51A时,可以支持PC卡光驱引导机器。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2408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32081.jpg
虽然第三代C1的板载内存上升到128M,而且提供专用内存的扩展插槽,同时采用了更加高速的硬盘(600MHz的C1配12G硬盘,667MHz的C1配15G或者20G硬盘),但是第三代C1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尴尬,主频为600或者667MHz的TM5600在CPU性能上根本不是第二代的IntelPII400MHz的对手,而且首批的Crusoe中部分产品因为处理器的Bug将导致用户不能自行重装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开始灌入时就导致死机,这在当年曾经严重打击了SONY和Transmeta,使得两者要大量回收产品,这在当年是轰动业界的新闻,可能也是导致Crusoe CPU初期的代工者IBM放弃在自家笔记本电脑中采用Crusoe CPU的原因。
Crusoe CPU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需要调用16M的主内存作为Buffer(缓存),请看C1VGT的BIOS界面照片: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51190.jpg
这使得第三代C1本来就勉强的内存容量又打了折扣,采用Crusoe CPU虽然令到第三代C1在性能上被人垢病,但是CrusoeCPU也为C1带来了好处,就是超级省电,在电池容量和第二代C1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第三代C1的电池寿命比起第二代C1延长了近一个小时!!为自称省电低热量的Crusoe CPU打了活广告!C1可以算是最早采用Crusoe CPU并且获得成功的机种。
此处也要提醒大家注意,Crusoe CPU是一颗构架完整的RISC处理器,但是很可惜它没有得到Intel的X86指令集授权(只有AMD和Intel有),所以不得不调用16M的内存来作为Buffer,将RISC代码翻译为X86指令集,这是Crusoe的先天特性,而且它为纯32位的操作系统设计,因此在内存一定(大于128M)的情况下,运行纯32位内核的Win2K会比运行16位32位代码混编的Win9X和WinME好些,系统会较快和稳定,各位第三代C1的用户我推荐你们安装Win2K,至于WinXP就不要尝试了,可能慢得你受不了,而升级内存代价又过于高昂。
所幸……第三代C1中由于采用了ATI rage Mobility-M1显卡,在显卡性能上领先于第二代C1的NeoMagic 256AV,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由于第二和第三代C1拥有量十分巨大,解决C1性能低下的一个办法就是升级内存,而SONY只推出了单面单条64M的内存供用户选择,因此SONY的官方网站上第三代C1规格表中内存扩展最大值都是192M(板载128+64M),实际上第二和第三代的C1其主板芯片组是可以支持128M单条内存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一些公司开发出C1系列专用的双面单条128M内存,这可以算是笔记本电脑中少有的“特别内存”,为什么这样说?呵呵……因为C1的内部空间是如此的紧凑……根本放不下双面的内存,而C1机底离放置的机器的平面又非常低,以至于这些公司要随内存附送一款全新设计的加高内存盖板和用来垫高机器的全新支脚……呵呵!
下图是第二和第三代C1的内存插槽和日本著名硬件生产商Buffalo推出的C1专用128M内存。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41564.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59539.jpg
请注意!!第一代C1所采用的内存插槽和前面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代的C1有两条内存插槽(不过每条只能支持到32M:(),见下图(摘自SONY官方网站C1内存升级教材):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78769.jpg 第一代C1的内存插槽和专用内存类似下图(摄自PCG 505F),这种内存和505系列(注意不是R505和Z505,而是更早的505系列),N505系列是通用的。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69636.jpg
而第四代的C1,则转而使用SONY在SRX和VX系列上采用的Micro DIMMSDRAM内存,目前Kingston有出品这种内存,不过由于专用,昂贵是必然的……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8626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298043.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07104.jpg
且看看这种内存和第一代的C1内存相比较,体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容量可以高达256M,相比之下第一代C1使用的32M单条望尘莫及。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14916.jpg
第三代C1中,有部分日本版的型号内置蓝牙装置,可以说是已经初具第四代C1的雏形。例如日版的PCG-C1VSX/K,目前仍可在国内的二手市场偶然见到……识别第三代C1是否带有蓝牙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看看两个条件是否满足:
1.日文键盘,第三代C1中只有日本本土机器有蓝牙。
2.机器键盘右下角有4盏指示灯,其中右起第一盏为蓝色并且有Bluetooth的标记,见下图。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22585.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32274.jpg
第三代C1虽然有CPU性能上的不足,但是仍然卖得很红火,因为第三代C1已经有了比较齐全的装备和功能,足以在一般情况下胜任多媒体中心的角色,加上外形漂亮轻巧,电池寿命不错,CPU主频“看起来”比较高,因此令新潮一族趋之若鹜。
有相当部分第三代C1是珍珠白色的顶盖,这种颜色尤其受到MM的青睐:)。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40508.jpg
就在第三代C1方兴未艾的时候,第四代C1登场了,第四代C1是目前C1家族中最完美的一代,而且对之前几代C1沿用已久的构架进行了较大的革新,简单来说,就是外形上采用更Cool更有Cyber感觉的黑+银色搭配,全机强调金属感。而且配置和功能上也有了重大的提升。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48949.jpg
我们来看看第四代C1和第三代C1的外形对比: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56584.jpg
下图是第四代C1中的至强型号:日本版的C1-MSX。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63768.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69927.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79808.jpg
第四代C1采用新一代的Crusoe TM5800 CPU,主频为733或者867MHz,板载128M DDR内存,空余一条Micro DIMM内存插槽,最大内存扩展容量为384M!!第四代C1采用DDR SDRAM和普通PC133SDRAM的组合设计,板载的128M为DDR SDRAM,而通过Micro DIMM插槽扩展的则为PC133SDRAM,目前只有Crusoe的CPU支持这种怪异的组合。
第四代C1屏幕分辨率为1280x600!在C1家族诞生3年多之后,第四代的C1终于在分辨率上再创新高,从此在前几代C1上面部分应用程序不能完整显示界面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因为绝大多数Windows平台下的软件至少支持800x600的分辨率:)。第四代C1的这种革新,相信也是受到了来自Toshiba Libretto系列机型的压力,因为此前libretto系列机型就是凭借高分辨率的屏幕从C1家族中抢走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第四代C1的显卡也提升到8M DDR显存的ATI RadeonMobility-M,遗憾的是却采用了PCI接口,SONY非常微妙的没有很明显的点明这一点(JS啊JS!!),这使得第四代C1虽然采用Radeon级别的显卡,但是显卡子系统的性能尚不如采用830M芯片组内置显卡的新款R505系列,只能和采用815EM芯片组的旧款R505系列打平手。具体请见我们的测试章节。
相比起意料之中的配置提升,第四代C1的功能提升令人惊喜,在高端型号的C1-MSX中甚至内置了蓝牙,随机提供IEEE802.11b规范的无线网卡(Orinoco OEM的),MPEG2硬件编码器和数字电视的输入端子!!也允许用户从模拟的信号源(例如录像机,DVD机和任何标准的视频输出端口)直接录制影音信号并且以MPEG2编码输出文件!!内置的摄像头拍摄的影像和通过IEEE1394端口采集的数码图像也可以通过硬件MPEG2编码器压缩!!而且第四代C1也可以支持SONY最新的带有DC out辅助供电接口的I link COMBO驱动器!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86847.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39530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03804.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10887.jpg
SONY更是首次在第四代C1中增加了以前C1系列从来没有的10/100M网卡,不过却是在端口复制器上……#@$#$%#%^$^%^&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21159.jpg
当然……一分钱一分货,在低端的第四代C1型号中仍然是没有蓝牙,没有无线网卡,没有数字电视输入端子的“三无”机器……不过支持SONY最新的带有DC out辅助供电接口的I link COMBO驱动器的能力和MPEG2硬件编码器,模拟视频输入输出端子和10/100M网卡则是每一款第四代C1机器都具备。
写在正式评测前
第四代C1以轻薄之躯,实现了许多全内置的大机器都无法实现的强大功能,因此一推出就引发抢购的热潮,但是在这种种诱惑的背后,第四代C1到底应该得到怎样的公正评价?它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虚有其表?请等待我们的正式评测:)我们会为你揭开第四代C1身上的奥秘。
看了前面的“C1家族发家史”,相信许多朋友对C1系列机型已经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基本上,第四代C1借助主板结构简单和高度集成的Transmeta Crusoe CPU,增加了很多的实用功能,而且售价亦算合理。本次测试中选择了目前第四代C1中功能最强的日本版型号C1-MSX。这款机器的外观和基本构架和大多数第四代C1机种相同,只是具备内置蓝牙,随机附送无线网卡和端口复制器上具备数字电视信号输入端子。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28738.jpg
从外表看,C1-MSX外表和之前的几代有明显的分别,黑银配搭的机身和大幅度变动的端口设计,金属管状的鼠标按键,和设置在顶部的各种状态指示灯,使得C1-MSX即使相隔老远也能够一眼认出来。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细节,顺便分析一下它们的优缺点:
首先看看四代C1的顶盖比较,由上到下分别是1,2,3,4代C1: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3618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50540.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5788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64490.jpg
C1-MSX采用黑银搭配的外壳,比以前的单纯银灰色或者珍珠白色的前几代产品更加时尚,但是银+黑色的塑料材质机壳顶盖在两种颜色交界处采用卡榫拼装固定,这使得C1-MSX的顶盖强度有所下降,比不上前三代的一体成型顶盖,美丽的代价就是脆弱,如果你有使用前几代C1的经验,你会发现第四代C1在打开屏幕的时候感觉屏幕是有点摇晃的,这不是转轴的原因,而是顶盖强度不足所致,不过因为C1在外形设计上预留了较大的顶盖空间,所以机器顶盖表面和实际屏幕之间有点距离,在C1的屏幕顶盖受手指按压时,屏幕基本没有出现水纹,但是各位可不要非常用劲的按下去啊!呵呵……
C1-MSX整体的用料并不算特别结实,但是因为机身小巧,使得它使用同样厚度的机壳时强度会比体积较大的机器好(不明白?呃……想像一下,同样使用1厘米厚度的木板,制造一个集装箱和一个烟盒,你认为谁的强度会比较好?),基于这个道理和减轻重量的需要,SONY没有在C1-MSX上采用铝镁合金的材质,我在C1机身四周试过,除了顶盖稍嫌软了些外,底部和侧面的强度都还不错。
C1的整机表面涂层仍然是SONY惯用的金属感镀层,会磨损吗?呵呵……当然会,但是因为C1内部材料是黑色的材质,表面又是大量的黑+银涂层,最容易磨损的屏幕左右上角和键盘左右下角又是黑色的,所以C1-MSX比起其他的SONY机种应该没有那么容易出现明显的磨损,只是要注意保护机器的顶盖和底部的大片银色区域。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71960.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79745.jpg
许多第一次使用C1-MSX的菜鸟朋友都会找不到鼠标在哪里,呵呵……事实上C1-MSX的鼠标和机器主体融合得非常好,由于机身的狭小,采用指点杆形式的鼠标是必然的,但是C1-MSX的鼠标按键就好像镶嵌在机身上的金属感装饰条……#@$#%$%^^%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90366.jpg
在使用舒适度章节,我们会评价C1-MSX的键盘和鼠标使用舒适度,在此就先跳过。
C1的电源适配器也非常小巧,我们把它和香烟盒(里面的烟被我抽完了……555)摆在一起做了一个对比,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497618.jpg
为了没有接触过C1-MSX的朋友们理解C1-MSX的构造,我在SONY日本网站的一些图片基础上进行了加工,用箭头和文字标示出了C1各个主要的端口,部件和指示灯,希望对大家了解C1的构造有帮助: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6512809.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652164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6529815.jpg
以下是C1-MSX实际拍摄的各个角度图片,大家可以按图索引对照: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39862.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4992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56747.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64667.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72152.jpg
C1-MSX的摄像头(SONY称为MotionEye)和前几代的相比看来在外观和效果上没有什么区别,安装的形式也是一样的,可以旋转180度(这是官方数据,实际角度还要大些),基本上各个角度都能够照顾得到,许多年轻男性C1一族首先学会的应用一般都是将摄像头翻转180度对对面的美眉,然后故做严肃的看着电脑屏幕……其实是在看美眉呀!呵呵!为了适应不同的摄像距离,C1-MSX的摄像头可以手动小范围调整焦距,以便适应远景和近摄的不同需要。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7930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8750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98474.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605819.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614066.jpg
C1-MSX的摄像头(SONY称为MotionEye)和前几代的相比看来在外观和效果上没有什么区别,安装的形式也是一样的,可以旋转180度(这是官方数据,实际角度还要大些),基本上各个角度都能够照顾得到,许多年轻男性C1一族首先学会的应用一般都是将摄像头翻转180度对对面的美眉,然后故做严肃的看着电脑屏幕……其实是在看美眉呀!呵呵!为了适应不同的摄像距离,C1-MSX的摄像头可以手动小范围调整焦距,以便适应远景和近摄的不同需要。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7930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8750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598474.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605819.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614066.jpg
由于C1-MSX的摄像头可以旋转,所以有时候会遇到摄像头朝外拍摄的情况,因此C1-MSX的内置麦克风也是两面的,在键盘和顶盖的一侧都有开口,以便从不同的角度录音。
C1-MSX采用了新款的Jogdial,和以往的二、三代C1不同,C1-MSX的Jogdial不再放置于机身侧面,而是改在键盘的右上角,不过由于机身过于狭小,C1-MSX取消了目前新款VAIO机器都有的Back键,而且Jogdial距离左边的电源开关和右边的摄像头的拍照快捷键都太近了,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误操作,算是C1-MSX的一个美中不足。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653864.jpg
在电源开关的左侧还有一个BlueTooth的开关(图中红色箭头指向的位置),没错,就是用来开启内置的蓝牙装置的,当你不需要蓝牙通讯的时候可以直接用这个开关关闭它,只有内置蓝牙装置出于激活状态时右上角的蓝色BlueTooth指示灯才会亮起指示。蓝牙开关开启时,右上角蓝色指示灯亮起,加上SONYBlueSpace蓝牙管理程序的配音,充满了神秘的高科技感觉。但是在没有内置蓝牙的日版型号上,这个开关是没有作用的,也就是说只是一个空的开关。
判断是不是有蓝牙很简单,只要看看屏幕右上角有没有蓝色的蓝牙指示灯就知道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66372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672234.jpg
C1-MSX的MS(记忆棒)插槽从第三代的PC卡下方移动到了键盘右下角,这样在使用时就更加方便了,而且SONY特意将这个插槽的外壳作成闪亮的银色,显然有突出宣传自己MS地位的设想:)而MS的读写状态指示灯则是设在蓝牙开关的右边,不留意看还真的找不到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680672.jpg
Modem接口沿用前几代的斜插式设计,目前除了C1之外这种端口已经在SONY的现役机型中绝迹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689219.jpg
从SONY将网卡接口放在端口复制器上和无线网卡采用PC卡形式提供的设计上看来,C1机内的空间已经几乎被CPU,散热器,屏幕,键盘,硬盘和主要端口消耗殆尽,因此SONY首次在C1系列机种上采用端口复制器设计,在不增加机身体积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主机的功能。
这个端口复制器上有多种接口,为了方便大家认识上面的端口,我在SONY官方网站的C1-MSX介绍资料中找了一幅图进行加工,指出了各个端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6706715.jpg
下图中就是C1的端口复制器,全部采用银色调外观(需要小心保护,呵呵!),非常漂亮。而且体积只比一个烟盒略大,使用一根很短的接线连接C1-MSX主机,这条接线在不用的时候还可以收起来,类似SONY原装USB软驱PCGA-UFD5的设计。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715885.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725137.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73158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738490.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745727.jpg
其中的USB接口和VGA输出接口是笔记本电脑的标准装备,10/100M自适应网卡更是不难理解,AV输出接口也在SONY的GR系列笔记本电脑上见过,但是数字电视输入接口和AV输入是怎么回事?
这正是C1的亮点所在:),配合SONY的Giga Pocket软件,C1可以接收数字电视的信号并且用内置的MPEG2硬件编码器输出成MPEG2编码的MPG文件: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753224.gif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761281.gif
要实现这种应用,你可以先在提供iEPG服务的网站上选择预定节目,设置完成后电脑就开始进入倒计时(也可以选择在期间电脑自动进入省电状态),时间一到就自动开始录影,或者通过支持i-modei的终端设备(可以是笔记本电脑或者支持i-modei的手机,PDA等)登录相应的网站,直接遥控家中的电脑立即开始录影。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6778531.jpg
这个是Giga Pocket的操作界面: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785913.jpg
Giga Pocket也支持将录制的格式输出成SONY的数码相机,CLIE PDA能够支持的文件格式。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797242.jpg
整个Giga Pocket的运作原理入下图所示: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6808764.jpg
这个功能实在很Cool!简直就是让你自己定制电视节目,为了保证电脑中能够容纳足够多的节目,日本版的C1-MSX采用了容量高达40G的硬盘,比起美国版最高配置的第四代C1(30G)还要高。这个AV输入其实就是一个模拟视频和音频的复合输入端子,要知道IBM时至今日只有最顶极的A系列带P型号中才有这项功能,而且没有硬件编码器,单纯靠CPU的能力来软件压缩,而SONY现在在一台如此小的机器中实现了这个功能,还带有硬件编码器,C1-MSX在日本大受欢迎并非侥幸。
非常遗憾的是,C1-MSX的GigaPocket和对应的数字电视输入端子只能适应在日本国内的高清晰度电视制式(最高分辨率可达720x576,类似于DVD画质),国内是无法使用的……$%$^&%^&$#@@!@,就连随机附送的插头,都与国内有线电视的接口不匹配:(。
Well……也就是说,C1-MSX的预约电视录影功能在国内是没用的,这个数字电视输入口在国内也是废物……不过,嘿嘿!只要我们灵活变通,其实依然是可以在国内录制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只是就没有日本那么先进罢了,要实现这样的功能,你必须有一台带有视频输出的电视机(一般低档电视机好像都没有……)或者带有电视调谐器的录像机,然后将视频和音频信号通过C1-MSX的AV输入端子输入C1,接下来就可以调用Smart CapturePremium软件来进行录影了,如果你希望能够更加自动化一些,还可以使用第三方的定时控制软件例如“Automachine”等来做进一步的控制。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817452.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6826771.jpg
需要注意的是:英文版的机器没有这个电视信号输入端子,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这幅图,英文版的端口复制器是和日本版不同的,两个AV输入和输出端子也从侧面移到了背面。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835766.jpg
请注意看下图中的特殊接线,C1-MSX就是通过它来输入或者输出模拟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这条线也可以用于SONY GR系列的AV输出,事实上它本来就是SONY DV的标准配件,只是现在这种接线也搬到笔记本电脑上来了。SONY正在逐步的统一旗下产品的规范,使得自己的产品越来越合作无间。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6842039.jpg 下图是C1-MSX用于电视输入端子的转接线。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84940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858555.jpg
C1-MSX随机附送了SONY自己的PCWA-C150无线网卡,由朗讯的子公司OrinocoOEM,这块卡最突出的不是性能(事实上我们的实际试用中发现看到它的表现平平,信号的强度并不算好),而是外形,PCWA-C150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其前端的天线,和卡身成90度,整张卡看来好像一个L型,这样的设计可谓前所谓见!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867827.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875378.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882359.jpg
当这块无线网卡插入PC卡插槽的时候,你不会感到一般的无线网卡一般突出了一截,我们拍摄了两张安装和未安装该卡的照片,看起来差别不大:)。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890178.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897593.jpg
不过侧面看就比较明显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04175.jpg
PCWA-C150的设计虽然有趣,但是也给它的安装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为天线折起,而卡身的长度又和标准的PC卡是一样的,这使得他只能安装在PC卡插槽安装在垂直侧面的机器上,如果机器的PC卡插槽好像IBM的X系列那样设置在倾斜的机身上,PCWA-C150将因为不能完全插入(折起的天线被机身挡住)而不能工作。
PCWA-C150支持3.3V和5V的工作电压,但是并非是Cardbus的构架,他仍然是16bit的总线,这使得它的CPU占用率较高,不过大多数市售的无线网卡都是这样的规格,现阶段16bit的总线足以应付IEEE802.11b规范11Mbps的带宽,不过,这些PC卡在实际使用中均会发现CPU资源占用较高的问题,这是我一直推崇内置无线网卡机器的原因……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09815.jpg
目前可以使用PCWA-C150的SONY机器有C1系列,R505系列,GR系列,U1系列和GT系列,至于SRX和VX系列因为内置无线网卡所以不需要安装这款PCWA-C150。
基本上C1-MSX的外观和端口特色就是这些,最后我们来看看它和R505系列,GR系列的比较,你会发现C1-MSX真的是小得很可爱,小到让人不论去到哪里都原意携带着它:)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16214.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2405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31285.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38496.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46370.jpg
就连包装盒,C1-MSX都要比R505的小很多,真不敢相信里面居然是笔记本电脑,盒子真是太漂亮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54490.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62044.jpg
随机的软件和文档也十分丰富: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68662.jpg
C1-MSX的重量可谓轻若无物,主机重量只有1公斤: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74580.jpg
加上电源适配器和无线网卡也只有1.3公斤: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80729.jpg
把端口复制器等全套家当都加上也只有1.5公斤不到,外出是不会感觉到任何负担,C1-MSX是本站迄今为之评测过的最小最轻的机器!!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6986559.jpg
如果加上前面提及的GPS附件PCQA-GPS3V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13056.jpg
和SONY音乐管理程序SonicStage的遥控附件PCGA-JRH1,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06937.jpg
C1-MSX真的是一台全功能的超超轻薄(我没有打错字,呵呵)笔记本电脑,外出旅游携带绝对一流!而且它超群的身形和匠心独运的创意设计将为你赢得无数艳羡的目光!
性能和使用舒适度测试章节预告
那么……这么小一台机器,能够保证使用者的舒适度吗?键盘和鼠标会不会很难用?会不会很热?会不会很耗电?
采用Crusoe TM5800 CPU的它到底性能怎么样呢?C1还是一款玩具机器吗?
接下来我们会为你揭开C1-MSX的性能和使用舒适度误区:)。
在初见C1-MSX的惊艳心情之后,相信许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么小的机器,是否会很难使用呢?这归根结底就是C1-MSX的使用舒适度问题。
C1-MSX由于机身狭小,采用了缩小的非标准键帽,鼠标也因为没有位置放置触摸板而采用了占地面积最小的指点杆,呵呵……说来有趣,指点杆的优点之一本来是为面积有限的机身提供更大的腕托空间,从而增加使用舒适度。下图是IBM X系列(指点杆鼠标)和SONY SR系列(触摸板鼠标)的键盘与腕托外形对比,大家可以看到指点杆的确为面积不宽裕的机身节省了大量的腕托面积,也使得在键盘录入操作时手不必离开键盘,鼠标操作完后就可以直接继续击打键盘输入。谁知道SONY居然利用它的特点来省略了腕托,由此也可以看到SONY设计师的“别出心裁”。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18036.jpg
前几代C1一直在键盘上有不断的改进,简单来说就是在增加键帽的行程和改善鼠标按键的手感,以下分别是1、2、3、4代C1的键盘和鼠标,大家看看就明白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24880.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35610.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4316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50081.jpg
显而易见的,单从外形上看,第四代C1在鼠标按键的操作上有了进步,金属管式的鼠标,让左中右键更加分开,减少了误操作的机会,唯一不好的就是金属表面太过光滑,在手上有汗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打滑,SONY应该考虑将这些金属按键表面改为磨砂材质。
外形上是看不出键盘手感的,但是实际使用感觉到C1-MSX的键盘手感要比前几代的好,键帽的行程长了一点,这减少了以往C1键盘的僵硬感觉,比起第一代石板一般的键盘是好太多太多了,但是和第三代的C1-VGT相比,改善不算很大,要使用过C1-VGT的朋友才能感觉出来。
键盘的键帽布局没有改变,本来就狭小的键盘还是日文的,因为日文版键盘比起英文版键盘多了几个按键,所以显得更加拥挤。
如果是女孩子的纤纤玉手,一段时间适应后在C1-MSX的精巧键盘上翩翩起舞应该不是问题,完全可以达到正常键盘的输入速度,但是手指比较粗大的男子汉们如果要买C1,最好实际操作一下键盘……呵呵!
写到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在从上海返回广州的时候,我在机场见到一位外国人,彪形大汉的身材,小手指差不多有我的中指粗,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手里拿着一部C1:)还在发电子邮件……显然以他的双手要操作C1的键盘是不现实的,一个手指按下去恐怕可以同时触发3或4个键,那么各位猜猜他是如何使用C1的?
答案是两支铅笔………下面有没有倒下一片?呵呵!他两手各拿一支铅笔,就用铅笔后面的橡皮擦来击打键盘,速度居然还不赖……看来是这样使用有一段时间了:)
此一实际事例,仅供各位男同胞要买C1的时候参考:)。
评测中我在C1-MSX上打字输入我的评测项目英文注解,感觉是短时间的输入尚可接受(如果你对日文键盘的符号错位不会深恶痛绝的话),但是长时间输入就颇感疲惫。每一次击键都要比较小心翼翼,在我自己的使用过程中基本上是没有出现“两键连发”的情形。
此外,由于C1-MSX机身没有腕托,长时间输入手腕会感到有点疲惫,因此需要用C1-MSX长时间录入文字的朋友需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坐姿,或者用一本书垫在C1的鼠标前方来“DIY”一个临时腕托……呵呵!不过请注意,C1-MSX的散热器入风口就在机身前方,请注意不要阻挡了这个入风口,否则可能造成机器过热。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56569.jpg
鼠标方面指点杆的手感尚可,感觉是不如Toshiba和IBM的灵活,操作手感稍微有点硬,其实这个并非是指点杆的技术规格问题,而是SONY的设计师好像对指点杆的研究不够,其实要改善这种有点硬的手感,只需要将指点杆帽的上方做得松软些,或者索性把指点杆帽的顶部预留更多的空间,形成一个很扁的小气囊,各位有机会时试试按按IBM的指点杆就会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一直奇怪其他厂商大多数借用IBM的指点杆驱动程序,但是为何没有学到IBM在指点杆帽上的设计?:(。事实上这种“疏忽”并不只限于SONY,连Toshiba和Compaq也是一样如此。
机器的热量方面,虽然采用以低热量著称的CrusoeCPU,但是底部仍然是稍嫌高温,反正要在25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放在光腿上是比较难受的,在此建议SONY在机身底部做一个凸起的VAIO标记,这样在机器放在光腿上一会之后就可以给你一个很Cool的立体纹身……哈哈!实际感觉热量比R505略低,接近X22的热量。键盘上是不会有明显的热量感,合上机身播放MP3一会后机身的热量也没有明显的增高(CPU置于省电模式),这点做得不错,至少在好像SONY广告上那种采用SonicStage的遥控附件PCGA-JRH1时,包里面不至于象是装着一个火炉……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63018.jpg
至于出风口热量情况属于一般,风扇的噪音也比较轻微,不会在夜里造成滋扰。因为出风口设在机身的左边,除非你是左撇子,否则使用外接鼠标和数字小键盘的时候也不会造成困扰:)。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74464.jpg
C1-MSX的屏幕继承了SONY笔记本电脑的优良传统,屏幕的亮度和色彩都很出色,打开我的电脑是雪白的一片……开到3/4的亮度就可以媲美我的X22,呃……这个当然,C1-MSX的屏幕是8.9英寸大小,同样功率的灯管,亮度也会好的多,但是C1-MSX的屏幕不是大家希望的超黑晶屏幕,而且很奇怪的,我手上这部C1-MSX的屏幕视角比较小,完全没有了前几代C1的广阔视角,尤其在垂直角度上更加明显,不知道是否个体现象……
分辨率提升到1280x600,C1-MSX的屏幕大小却未变,因此众说纷纭,喜欢的说是:“前所未见的细腻”。不喜欢的朋友可能看得快要瞎掉……此处要看各人的适应能力,我自己实际观看觉得尚可接受,不过在光线比较明亮的地方,屏幕上的字会因为外来光线干扰显得有点模糊,此时眼睛就容易疲劳。其实基本上所有的笔记本电脑屏幕(除了SONY自己的反射式液晶屏)都有这个问题,只是因为C1的屏幕尺寸特别小,所以这个问题变得比较突出。网上就此高分辨率小尺寸的屏幕是否合适有过激烈的争论……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所以喜欢C1-MSX的朋友不用理别人怎么说,只要你自己看得顺眼不会疲劳就可以。此外,不建议C1-MSX采用Windows XP 的Clear Type功能,因为这样就丧失了C1-MSX屏幕细腻的优势。
在很多人关心的硬盘方面……C1-MSX选用了IBM的Travel Star 40GN系列40G容量的硬盘,作为国内市场上可以见到的最优质硬盘之一,40GN的噪音控制和速度都比较理想,热量上也没有突出的地方,算是在历代C1中装备的最强的硬盘了。
C1-MSX的音响效果可以说给人带来惊喜……当你使用C1-MSX播放DVD的时候,其效果让人不敢相信出自这么小的机器,音量上比以前的前三代要好的多,而且不容易出现破音,当然……C1-MSX的音响效果还不能和Compaq的JBL Pro媲美,不过对于这么小的机器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83591.jpg
至于C1-MSX改进的Jogdial,算是不过不失,除了容易不小心按到旁边的电源开关和摄像头快捷键之外,手感上比起上一代是好些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090158.jpg
其他的开关和接口手感都很好,没有不方便使用和互相阻碍的情况。只是C1-MSX将网卡接口放在端口复制器上,未免让人有点失望……所以许多第四代C1的用户都会自己买一张TypeII的PC卡接口10/100自适应网卡,这样在不需要VGA接口和AV输入输出的时候就可以不带那个端口复制器了。
主机上仍然只有一个USB接口,另外一个在端口复制器上,虽然两个接口都供电充足,但是如此一来……主机的扩展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电源适配器非常小巧,而且带有方便携带和整理和绑扎带,就连PCWA-C150无线网卡也有自己的精美透明盒子,在细节上SONY对用户的关心仍然一点不少。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00121.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08082.jpg
总体来说,C1-MSX在键盘,鼠标上受制于狭小的机身,虽然SONY已经尽力的改进……但是使用舒适度上仍然有所欠缺,机器的热量随着配置的提升也比第三代C1高了(不过仍然比PII400MHz的第二代好),整机的噪音控制得很好,而且音响效果给人意外惊喜!对于市面上体积相近的Toshiba Libretto和Fujitsu的类似机型,C1-MSX已经可以说是成熟度最高的产品,受制于狭小的机身和加入的多种花俏功能,C1-MSX在端口的分布上还是有点遗憾……如果端口复制器中的网卡和第二USB接口可以集成在主机上(即使是通过特殊的转接线),C1-MSX就非常完美了。
C1MSX正式测试报告之使用性能篇
如果是真的想要买C1-MSX的朋友,除了为了它的外表着迷,一般都不会太过关心它的真实性能是否优秀,大多是抱着够用即可的心态,反而是处于犹豫阶段的朋友会对C1-MSX的性能非常关心:)。
除了丰富的功能,C1-MSX在配置上也很大的吸引力,867MHz的CPU,ATI Radeon Mobility显卡,256M DDR内存,IBM Travel Star 40GN硬盘……一切一切的看来都非常吸引……不过@@……实际上的表现如何?
配置对于实际运行来看只是一个参考值,何况C1所采用的系统平台不同,直接比较配置规格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测试的需要,我们把C1-MSX改装为Windows XP Professional英文版(原配是Windows XP HomeEdition日文版),期间一些日文版专用的软件(例如Smart Capture Premium,Giga PocketEL等)不能从日文版ApplicationDisc里面安装(可能是认到操作系统版本不对),因此正式性能测试的机器中没有包括这些软件。我们会在下载中心提供部分的这些日文版软件对应的英文版(目前尚没有推出中文版,抱歉!)给大家下载。当然,除非你身在日本,否则类似Giga PocketEL这样的软件即使装上也是聊以自慰而已……
测试平台是英文版Windows XPProfessional,40G硬盘分为两个分区,C盘20G,其他空间划分到D盘,全部采用FAT32格式,每次测试前先整理硬盘然后重新启动再进行下一次测试。测试时屏幕分辨率为1280x600,32bit色深。操作系统安装方法请见本文最后的附录一。
这是SunDigi第一次正式测试CrusoeCPU的机器,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尝试过测试第三代的C1-VGT,但是发现我们的绝大多数软件不能在其上正常运行,所以只能作罢,现在的C1-MSX则可以顺利运行我们的大部分测试软件,只有CC Winston2000和3D Winbench2000不能运行在Crusoe平台上。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Crusoe CPU机种架构的不同,我们这次会改变以前的测试报告撰写格式,除了报道以前所测试的项目外,会着重描述和Intel平台不同的地方。
Crusoe TM5800和C1-MSX
这是Transmeta已经上市的最新CPU,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核心面积55平方毫米,比起之前在TM5600(0.18微米工艺,核心88平方毫米)更加先进,请看两者的对比图: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14780.jpg
这是Transmeta官方公布的CPU mark99测试对比图,可以看到TM5800确实比起TM5600分数高了不少: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21419.jpg
简单来说,TM5800具有比Tm5600更加高的工作频率和更加低的发热量(这里也许有朋友要问不是前面说C1-MSX比起第三代要热吗?没错,但是请注意我们说的是整机的热量,它并不是只由CPU决定,其他硬盘,显卡和内存的热量也会影响整机的热量),而且耗电量更低,Transmeta的官方数据说是0.4-1.0 W @ 367-800 MHz, 0.9-1.3Vrunning typical multimediaapplications(当运行常见多媒体程序时,电压0.9~1.3V,频率367~800MHz,功耗0.4~1.0W)和150 mW indeep sleep(深度睡眠模式时150mw)。此外还增加了对PC266 DDR内存的支持(Transmeta官方的原话是DDR SDRAMmemory controller with 100-133 MHz, 2.5V interface)。
L1 Cache是128K,L2 Cache是512K,和TM5600相同。
对于不了解Crusoe CPU的朋友而言,也许很难理解它的工作方式,因为Crusoe CPU是一款“半软件”的CPU!!
CPU还有软件的?正是:)Crusoe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在处理器内核中采用自己的VLIW(Very LongInstructionWord=超长指令集),但是带有一个可升级的软件的代码翻译器来将我们日常试用的X86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的指令翻译为自己能够识别的指令,下面有一些Transmeta自己的说明图片,我翻译了部分希望对大家的理解有所帮助。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7133542.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42363.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52599.jpg
在Windows XP的系统属性或者C1-MSX的BIOS中,大家可以见到256M内存只剩240M,那么有16M到哪里去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61827.jpg
答案就是被Crusoe的软件代码翻译器占用了作为Buffer,Transmeta将这种软件代码翻译器称为CMS(Code Morphing Software代码转换软件),从第三代C1开始,BIOS中就可以见到“+16M For CMS”的字样。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68893.jpg
Crusoe的Code Morphing Software效率很高,据说模拟运行X86的指令可以达到70%左右,对于软件模拟来说,这个Code Morphing Software的效率算是很惊人的了。而且他还支持Intel CPU的MMX指令集。
正是因为采用软件的形式来翻译X86的代码,然后用自己的高效率内核来执行,所以Crusoe CPU实际上的硬件晶体管数量只有PIII CPU的零头,Crusoe CPU低耗电和低热量也就是必然的了。
Crusoe的CPU一直都有自己独特的电源管理技术,称为LongRun,它可以根据系统的负荷来调整CPU的工作频率和电压,比起Intel的SpeedStep和AMD的PowerNow!有更多级别的变化,下图是TM5800电压和工作频率的对应关系: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77785.jpg
和Transmeta公布的TM6000蓝图相比,TM5800虽然没有那么高的集成度和工作频率,但是也算是目前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Crusoe CPU中最强悍的了,在TM6000还没有上市之前,TM5800是C1-MSX唯一的选择。
之前Crusoe的CPU一向在效能上为人垢病,我们以前的试用也发现TM5600的C1-VGT尚且不如PII400MHz的C1-XA,那么这次TM5800又如何?
从Sisoft Sandra2001Pro的CPU Benchmark可以看到,整数运算能力上TM5800已经超越了PII400和PIII500,直逼用于对比的Celeron 600。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86776.jpg
而在CPU Multi-Media Benchmark测试中,TM5800的表现尚不如PII400MHz……测试时CPU均为最高速。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194917.jpg
当然,Sisoft Sandra2001pro并没有为Crouse的CPU做过什么优化,但是主频为867MHz的TM5800在某些项目甚至比不上PII400……大家现在可以明白为什么第二代C1(采用PII400MHz)是最超值的选择:)。
在实际的使用中,也就感觉TM5800在运行Windows XP中并非十分流畅,在开机一段时间后,有时候点击WindowsXP的菜单有一点延迟,而且实际上在刚刚启动后未执行任何程序时,于桌面上按F1键启动XP的帮助(这是最直观和简单的测试方法:)),速度感觉比较慢。
在此我们列出用于对比的几款机型的数据这些数据受芯片组,L1、L2Cache、外频和操作系统的影响比较小,主要是和CPU的种类和主频有关,所以机型虽然不要测试平台不同,芯片组不同但是仍然有比较的价值,大家一看便明白,其中最高分数用蓝色标出,最低分数用红色标出: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7207596.jpg
Dell C400因为CPU主频最高取得了胜利,但是同样是866MHz(TM5800还是867MHz),C1-MSX的分数比起Intel组最低主频的Toshiba Portege2000(PIII-M 750,曾经在本站评测中认为性能较低)还要差了30%左右,可见CPU性能的确不是TM5800所长。
很有趣的,也许是Transmeta自知旗下CPU性能不高,于是搞出了一个TDPMax(最大散热系统设计功率)的对比,图中可见即使是和超低电压版本的PIII对比,TM5800的TDP Max还是要低30%以上,不过耐人寻味的是,Transmeta没有列出用于对比的Intel CPU主频和具体规格。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222976.jpg
C1-MSX之所以要内置MPEG2硬件编码器,看来也是自知CPU的能力不济,很讽刺的,C1-MSX在通过摄像头,Ilink接口或者是模拟视频输入端子输入信号来实时压缩成MPEG2格式文件时,因为有MPEG2硬件编码器的帮助,所以CPU的负荷尚不算很高,同时聊聊QQ或者MSN还是可以的(只是比较慢),但是反过来由CPU软解压播放C1-MSX自己制作的MPEG2编码视频文件……就会不时的出现跳帧等现象,显然是CPU不胜负荷,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当然……灵活变通一下,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是有的,就是使用WinDVD(推荐使用,因为支持的文件格式较多)或者是PowerDVD来播放这些文件,记得要把选项中的打开硬件加速器的选框勾上。如此一来虽然播放DVD或者MPEG2编码视频文件的时候CPU占用接近80%,但是总算也是可以流畅播放了。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236675.jpg
下图是C1-MSX的硬件MPEG2编码器和C1-MSX配机软件的关系,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哪些操作应该用哪些软件来完成,图中未曾列出Giga Pocket El的通道,不过反正这个软件在中国是没用的,我们用的最多的应该是负责DV采集和压缩的DVGate,负责特效和导出的Movie Shaker和用于导入模拟视频和摄像头视频的Smart Capture Premium: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246914.jpg
硬盘和迷一样的芯片组
C1-MSX的芯片组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要以为很好回答,它足足让我头痛了半个晚上……由于Crusoe CPU的特殊构架,CPU本身有北桥芯片组的功能,因此主板上只有南桥芯片组,Transmeta自己的官方资料说:“The AcerALI M1535 southbridge has been fully qualified by Transmeta for usewith TM5500/TM5800 processors, and is the recommended southbridgesolution. Other PCI-interface southbridge devices can also be used withTM5500/TM5800 processors. Contact your Transmeta representative forqualification status of other southbridgedevices.”大意是Ali的M1535南桥芯片组是可以最好的支持Crusoe的TM5500和5800,推荐使用。但是根据Ali的资料,M1535只能支持ATA33和66,再看看从C1-MSX得到的截图,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DMA5(ATA100):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255574.jpg
显然M1535是不能支持ATA100的,而SONY官方没有就C1-MSX和整个第四代C1的芯片组做出任何说明,查阅过种种的资料,加上以往使用Ali芯片组的机器的测试信息,数据和结果,我推断出C1-MSX的南桥芯片组是Ali的M1535+,它和C1-MSX的测试信息完全吻合。但是因为手上没有软件能够详细测试出芯片组的型号,这里的结论只是一个可能性很大的推断,供朋友们参考。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265540.jpg
从TM5800的CPU结构示意图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275214.jpg
和Ali M1535+的结构示意图: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282823.jpg
可以看到,两者都没有对AGP接口提供支持,Sisoft Sandra2001 Pro和3Dmark2000也显示出不能调用AGP纹理和不支持AGP显存的信息。这也就解释了C1-MSX和整个第四代C1为什么采用PCI接口的ATIRadeon Mobility-M显卡,不是不想用AGP接口……实在是不能用而已……
下图是3D mark2000的系统信息显示(注意看右上角),显然C1-MSX只有自身的8M DDR显存而没有可以通过AGP接口共享AGP纹理的能力。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292225.jpg
所幸……虽然采用Ali芯片组,但是C1-MSX采用速度很好的IBM Travel Star40GN系列硬盘的最高型号(40G),我们的WinBench99测试中显示这款硬盘没有在C1-MSX中发挥全速,不过至少达到了30GN的水准。我们把这些结果整理了一下给大家看,所有硬盘的分区都是FAT32,同样是其中最高分数用蓝色标出,最低分数用红色标出,此测试结果受操作系统,系统内存和分区情况影响,因此结果仅供参考: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7303853.jpg
这一仗算是表现不过不失,C1-MSX在以前硬盘子系统的弱势随着装备40GN系列的IBM硬盘终于算是告一段落,对比中最差的仍然是Toshiba Portege2000的1.8英寸硬盘。然而,从规格中可以看到C1-MSX的40GN硬盘是最强的,不论是单碟容量,内部传输速度都要比别人的硬盘领先……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312937.jpg
IBM 40GN系列硬盘的进驻使得C1-MSX至少在硬盘子系统一块有了大多数主流超轻薄笔记本电脑的水准,这和它装备视频捕捉,DV捕捉端子是有密切关系的。
下图是C1-MSX的IBM 40GN系列硬盘内部传输速度曲线,看起来还不错: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7322504.jpg
关于DDR内存
C1-MSX采用128M DDR内存和128M PC133 SDRAM混合的构架,实际上通过Sisoft Sandra2001Pro测试的内存带宽超越PC100 SDRAM,但是并没有达到PC133SDRAM内存带宽的水平。看来两种内存一起使用的时候,效率也就是接近PC133内存,比起第三代C1大约上升了30%左右。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331362.jpg
但是即使我们拔掉那条PC133的SDRAM,仍然是只有几乎相同的结果,这不仅让人对C1-MSX的所谓128M板载DDR内存有点怀疑。具体原因……因为没有充分的资料,在此也不便过多的猜测……就留给大家自己思考了。
在以上对比的机型中,有相当部分是采用芯片组内置显卡共享主内存作为显存的设计,我们以前的测试已经证明这样的结果就是内存带宽低下,所以在此就不再给出对比表格了。实际看C1-MSX的内存带宽是接近PC133内存的带宽。
关于显卡和屏幕
C1-MSX采用ATI RadeonMobility-M显卡的消息在发布前着实让C1迷兴奋了一阵子,但是……SONY没有告诉大家它采用了PCI接口……呃……在下面的测试中它的表现实在不敢让人相信是来自ATI radeon Mobility-M:(。主要测试2D和DirectX性能的Business GraphicsWinmark99中,C1-MSX得到90.8分,这个分数算是很低的,这个分数只有上一代显卡ATI RageMobility-M1的一半左右(测试得分取自Compaq N400C),呃……更加不要说和同样采用ATI Radeon mobility M的IBM X22相比了。至于Hi-End Graphics Winmark99和3D Winbench2000,则因为显卡不支持AGP而运行失败……:(。
我们在下表中给出了Business Graphics Winmark99的测试对比结果,因为C1-MSX的Hi-End Graphics Winmark99测试没有通过,就不再给出这个项目的对比。
在以下对比的机型中,有相当部分是采用芯片组内置显卡共享主内存作为显存的设计,这样的显卡在先天架构上就是一种低成本的设计,在显卡核心相当时,理所当然的比不上独立显存的显卡,即使如此,这些机型的分数无一例外的要比C1-MSX独立8M DDR显存的ATI RadeonMobility高。同样是其中最高分数用蓝色标出,最低分数用红色标出,此测试结果受操作系统,CPU性能,系统内存(对于共享主内存作为显存的机器),显卡驱动程序和显存大小,种类和显卡芯片运行核心频率的影响,可以说是最能反映系统综合性能的指标之一,此处给出的结果仅供参考: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7341196.jpg
由上表可见,在显卡一役中C1-MSX输得一塌糊涂……简直不敢让人相信它的显卡是ATI Radeon Mobility-M,我们估计Transmeta TM5800 CPU在此的影响非常之大,因为Radeon Mobility是没有硬件T&L的,这使得它仍然是相当的依赖CPU。加上芯片组不支持AGP接口,使得C1-MSX和同样采用ATI Radeon Mobility-M的IBMX229JH相比分数只有后者的1/4左右……唉……虽然这个比较不太公平,不过我们由此可知C1-MSX的显卡在一般图形处理中的表现实在是强差人意。根据这个分数,我们推断它的3D测试分数也不会高,而后面的3D mark3000测试也证实了C1-MSX的显卡在3D上确实没有给人什么惊喜。
在3Dmark2000的测试中,由于C1-MSX的特殊分辨率1280x600……使得许多3D游戏都不能在这种非标准的分辨率下满屏运行(或者是画面被压扁了),很多时候你必须要选择800x600来跑。下面的测试中,我们选择了800x600和1024x768分辨率来运行3Dmark2000,也尝试了在C1-MSX自己的1280x600分辨率下运行……所有的测试,色深均为16bit,CPU全速运行。
在SVGA(800x600)分辨率下,C1-MSX的得分为1248,这个成绩和R505AFC(815EM芯片组内置显卡)在XGA(1024x768)下面的分数接近,这是C1-MSX可以达到的最高满屏显示分辨率,因此在游戏中有实际的意义。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348932.jpg
如果换成和R505AFC一样的XGA,分数更是惊人……只有可怜的336分!!!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分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至于我好一会才回过神来,第一反应就是我不是设错了什么吧,于是检查设置再反复测试了不下3次……每次的误差都只在2分以内,属于正常的测试误差范围……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384027.jpg
我实在对这个结果难以置信,要知道上一代的ATI Rage Mobility-M1(8M SDRAM显存,测试样机CompaqN400C)在1024x768下都有576分啊!即使是C1-MSX如此不堪,但是至少不应该和之前SVGA分辨率下的分数差异如此之大吧……怀着尝试的心情换到1280x600分辨率来测试,游戏画面看起来是被向两边拉长了(或者说是被压扁了),不过分数居然还有367分,比起XGA分辨率的得分还要高……@#@%$#$%^^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370762.jpg
经过在互联网上的苦苦搜索,我在一个日本网站(网址是http://kettya.on.arena.ne.jp/notebook/crusoe.htm)发现了大量Crusoe CPU机型的3D mark2000测试数据,全部和我得到的差不多,呃……看来我的结果并非偶然或者失误……
即使如此,到现在我还搞不懂为什么XGA和SVGA的分数相差那么大……难道和C1的屏幕分辨率有关?看来也不象……因为配置类似的SONYPCG-U1是标准的XGA分辨率屏幕,但是分数也是和我的结果差不多(比我测试C1-MSX的结果还要低一些,应该是U1所采用的1.8英寸 Toshiba硬盘惹的祸),难道Crusoe CPU的性能在驱动1024x768分辨率3D游戏时就会出现大幅度下降?我实在百思不得其解……故不好妄下结论,此处尚请高手赐教。
在有正式的结论之前,C1-MSX是不是就不能玩3D游戏呢?这也不是,起码在SVGA分辨率下面它还是可以得到一般机型的游戏效果,而且对于大多数游戏来说,在C1-MSX上采用SVGA分辨率是唯一可以显示全部画面的选择……
有见于3D Mark2000测试的惨况……Quake III和3D mark2001就没有跑,估计跑完了又要大喷口水,我已经是被C1-MSX的显卡问题折磨得筋疲力尽了……
Well……很显然C1-MSX的显卡性能完全不能算得上好,但是至少它比起之前的第三代C1中采用的ATI Rage Mobility-M1(TM5600 600MHz,128M内存,8M SDRAM显存)要进步得多了,第三代C1中我们测试未果的C1-VGT在VGA(640x480)分辨率下3D mark2000得分只有区区的642而已。似乎是在Crusoe平台上的显卡都比Intel平台上的同样显卡弱了一截。
下表是我们测试过的超轻薄机器中3D mark2000的分数对比表格,因为分辨率和平台的不同,同样的显卡性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对比其实不算很公正,但是至少可以让朋友们了解机器本身的性能。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7393231.jpg
IBM的X229JH仍然是以2450分高居榜首,要知道它还是本站最早测试的采用Radeon Mobility显卡的笔记本电脑,如果现在测试(装上最新版本驱动),分数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
呵呵……虽然C1-MSX中的CPU相比起Intel的产品来说效能不敢恭维,但是并没有影响到ATI Radeon Mobility显卡的优秀画质,3D和2D测试中游戏画面仍然效果精美。
关于电池
呵呵!TM5800大显神威的时候终于到了,以低耗电著称的Crusoe CPU在C1-MSX上表现出色,C1-MSX本身标配电池只有11.1V 1800mAh(19.98Wh),但是凭借CrusoeCPU与生俱来的超强省电架构(天分?),当CPU处于电池优化模式时获得了2小时41分的测试结果,比起上一代的C1-VGT,在电池容量规格完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使用寿命还要延长了10分钟左右,要知道C1-MSX的内存容量更大,硬盘速度更快,这些意味着耗电量将要更大,但是C1-MSX的电池寿命不降反升,说明了Crusoe CPU及其配套平台在省电方面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408894.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427202.jpg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1128767434900.jpg
因为我们用于测试的Battery mark4.01是会不断的模拟各种较高负荷操作来在使用电池的过程中“折磨“笔记本电脑的,因此实际应用如果只是上网、QQ或者播放MP3的话,使用时间完全可能超越3小时。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关闭了内置的蓝牙装置和拔掉了无线网卡与端口复制器。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未来得及测试它的全负荷运行电池使用时间Conditioning Run。
下表是我们整理的超轻薄机器电池使用时间测试结果,全部在CPU为低速,亮度一半,关闭所有Windows电源管理选项,拔掉所有外接设备的情况下面测得,如果有无线网卡或者红外线接口,则在测试过程中保持关闭或者禁用。按照电池容量和使用时间的比例,C1-MSX的省电系数是最高的,当然……它有着最小的屏幕,而且每一台机器的配置都不同,因此这个临时的“省电系数”仅供参考:)实际上,对于用户最有意义的也许不是严谨的比较,而是“C1-MSX能够使用那一根火腿肠差不多大小的电池工作近3小时!!”,呵呵!!
http://myarticle.enet.com.cn/images/200510/r_1128767444535.jpg
C1-MSX在所有对比机型中是最省电的,而且以19.98Wh的电池可以有这样的电池寿命,我们也不能再要求什么了……
总评
C1-MSX是SunDigi正式测试的首台采用Transmeta CrusoeCPU的机器,这篇评测报告也应该是SunDigi有史以来最详尽的一篇,从以上的种种介绍可以看到,C1-MSX走的是和一般超轻薄机器不相同的路线,定位有很大的差别,它追求的是精美的外观,时尚的功能,极高的集成度和软硬件结合带来的数码时尚,从我们以上的试用看来,C1-MSX已经很好的达到了它的设计目标!绝对是Crusoe阵营的成功之作。
至于实际性能方面,显然867MHz的TM5800配合Ali的南桥主板芯片仍然未能达到Intel的同频率产品水准,综合实际的数据看来,TM5800的效能大概相当于PIII400的水平(我没有打错,笔记本电脑的Mobile PIII是有400MHz的,是最早的Mobile PIII产品)。而显卡在3D水平方面稍弱于Intel 815EM芯片组的内置显卡,也能够满足一般的应用。
SunDigi把C1-MSX推荐给日常应用负荷较轻和需要C1-MSX的视频压缩功能的朋友,如果你只是上网,聊天,做一些简单的office应用,但是你喜欢时尚的数码产品,外表和功能对你来说更加重要,而且极度追求笔记本电脑的小巧,视重量为头号大敌,经常携带笔记本电脑到处游走,那么C1-MSX是你的不二之选。
C1-MSX是鸡肋吗?对于性能至上的朋友来说,是的,C1-MSX的平平无奇的性能,乏善足陈的使用舒适度会让这些朋友不屑一顾。但是对于追求时尚和轻巧至上,不太在乎性能的朋友,C1-MSX能让他们的眼球和钱包都痴迷得丧失活力……
如果说C1-MSX是鸡肋,那么它也是最美味的一块鸡肋,即使是背着一只肥鸡的朋友,也难免要为之心动,如果你经济宽裕,个人建议你买C1-MSX作为第二笔记本电脑,它能够带给你时尚的享受和艳羡的目光,而这些东西往往是高配置的大型笔记本电脑所不具备的。
从1998年发售起延续了4代的C1家族,在SONY笔记本电脑中可算是最长寿的产品之一。从一开始,C1系列就有着别人不具备的个性,发展到第四代C1,这种个性愈趋浓烈,C1-MSX尤其是非常有个性的机器,因此,喜欢它的朋友,不管别人说什么,喜欢你就买。不喜欢的朋友,也不要管别人说什么,不喜欢就别买,但是至少不要抹杀它。在笔记本电脑日趋千篇一律的今天,我们实在是很需要C1-MSX这样个性鲜明的设计。
个性不是被追捧就是被排挤,不管得到哪种对待,至少它已经引起了你充分的关注,从这一点上来说,SONY C1-MSX做到了其他人没有做到的东西。
[ Edited bysea2007 on 2008-12-7 12:05 ]
[再转]四代玲珑――SONY C1系列笔记本电脑家族演变史
答应朋友们的C1-MSX因为个人原因拖了很久了……抱歉:(最近又忙于广州网友聚会,实在是没有时间写这一篇大作(对我来说写得不好宁可不写!),在此先推出“SONY C1系列笔记本电脑家族演变史”给朋友们解解馋,呵呵!网友聚会后会有C1-MSX的完整测试奉上:),本文中的部分测试数据出自C1-MSX的正式测试。前言
说起SONY的C1系列机种,可以算是笔记本电脑中的一个异类:),C1系列机种一直保持特殊的屏幕比例,内置可以旋转的摄像头,体积非常小巧,一度是全球最轻巧的笔记本电脑,SONY的超群创意在C1系列机种上表露无遗。
不论是哪一代的C1,都有精美绝伦的屏幕,玲珑小巧的身形和巧夺天工的内置旋转摄像头设计,这个几乎成为C1的标志的Motion Eye,时至今日仍然是众多VAIO迷的追捧对象。
要说C1,最好先看看四代C1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加深读者们对C1家族的了解,更加有助于大家理解C1系列的独特设计,C1家族的发展历史,也间接的反映了SONY笔记本电脑的成长历程。在这里我们会先带大家回顾一下这个有趣的历程:)。
C1家族历史简介
第一款C1诞生于1998年9月,当时的笔记本电脑已经开始步入PII年代,SONY仍然大胆的推出采用Intel Pentium MMX233 CPU的PCG-C1,而且卖得比大多数PII的机型还要贵!!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代C1了,在笔记本电脑上内置摄像头和采用这种比例(当时是 1024x480)的显示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加上机器小巧得令人爱不释手,显示效果精美绝伦……这种异类的设计震撼了整个市场,引起了疯狂的抢购。下图是第一代C1中的PCG-C1S,之后C1系列的造型就没有大的改变。
基本上,第一代C1只在日本发行,所以几乎全部是日文键盘,时至今日,第一代的C1系列仍然可以在二手市场上见到,并且是非常抢手的机型,一款MMX233的机型可以如此长盛不衰,足以证明SONY在C1机型上的成功创意和设计。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第一代C1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的,接口奇少(只有一个USB接口,一个IEEE1394接口和一个红外线接口,外接显示器的VGA端口需要用转接线).
电池寿命短(不到90分钟),也没有我们现在见到的SONY笔记本电脑上普遍的JogDial和Memory Stick插槽(当时这两种设计还没有面世),性能低下的Neomagic显卡,僵硬的键盘……但是它漂亮,轻巧,时髦,充满未来高科技的味道,这就足够了,SONY这一设计使得C1系列独霸市场多年,一直到2001年才有Toshiba的Libretto系列和Fujitsu的P1000加入竞争,但是影响力显然不如C1系列机型。
第一代C1也是最早装备IEEE1394接口的机型之一……当时IEEE1394接口还没有400Mbps的标准出台,所以第一代C1上面装备的是200Mbps的IEEE1394接口。
C1系列和另外一个异类设计的GT资料是SONY笔记本电脑中为数不多的指点杆设计机型,狭小的机身使得SONY的设计师别无选择,在之后的C1系列中……也一直沿用指点杆鼠标的设计,所幸C1系列的指点杆表现一直不错:)。
第一代C1-S的内存只有32或者64M,而SONY为了迁就C1狭小的机身,不得不采用了专用内存,这使得C1的内存升级非常困难……国内也很难找到合适的配件,下图是第二代C1(PCG-C1XA)的内存插槽照片:
C1的内存扩展空间是如此的紧凑,SONY自己只提供单条的64M扩展内存,机内的空间也是刚刚好容纳一根单面的内存,这使得日本电脑产品大厂Buffalo在开发C1第一代和第二代128M双面专用内存的时候,不得在附件中增加一块全新设计的内存插槽盖板……呵呵!
2000 年,第二代C1面世了,采用的是Intel Mobile Pentium II 400MHz的CPU,内存也提升到64M,IEEE1394接口也提升到400Mbps标准,当时笔记本电脑已经开始步入PIII的年代,SONY采用的PII400MHz CPU已经是PII中的最高规格,为了迁就C1内部的狭窄体积,这块PII400选择了BGA1封装的产品来省去CPU插槽的高度:
第二代C1是值得怀念的,它是最后一代采用Intel CPU的C1系列,在此之后,C1系列就开始转向Transmeta的Crouse CPU,由此,C1的定位更趋娱乐性,更加追求功能和外表的多样化,SONY很清楚的知道C1在采用了Crouse CPU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的性能优势,但是随着用户对性能的要求提高,更高主频的Intel PIII CPU显然是不能满足C1在散热和耗电上面的要求……
第二代C1的显卡性能仍然没有什么改进,2.5M显存的Neomagic 256AV使得C1可以播放DVD,但是3D就不要指望:)
下图是第二代C1中的代表作:PCG-C1XA,相比起第一代C1,不但内存,CPU和硬盘容量和摄像头的像素(从第一代的35万像素提升到40万像素)提升了,而且加入了SONY特有的JogDial。不过第二代C1的改进就仅止于此……电池容量,接口种类和数量都没有任何的改进,这使得第二代C1在电池寿命上很尴尬……大约就是60~80分钟的样子。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SONY推出了加大容量的超强电池,作为附件给有需要的用户选购,该电池设计和Compaq的Armada M300类似,可以向下折起来使机身具有倾斜度,打字更加舒适……不过却没有Compaq Armada M300折起电池后会挡住机身后面端口的弊病……这个当然,因为C1所有的端口都在两侧,后面根本就没有端口:)。
以下是我们拆解PCG-C1XA时的照片,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研究一番:)
第二代C1是C1家族的全盛时期,以C1原型机为蓝本的变种机型层出不穷,例如带有GPS能力的PCG-C2GPS和简化版的机种,这些机器采用 PII266PE(就是采用0.18微米工艺的Pentium III Ready PII),带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方便阳光下观看的反射式屏幕附件,取消了C1都有的摄像头。这些机器是SONY的传奇机种……没有继续发展(也许是过于超前),现在这些机器都已经成为极具价值的纪念品。
第二代C1的威名一直延续到第三代,因为对于采用Transmeta Crouse TM5600(600MHz或者667MHZ) CPU的第三代C1来说,单论CPU的性能,根本不是第二代C1 Intel PII 400MHz的对手,呵呵!一时间网上骂声不绝……这也笔记本电脑行业中少有的新机在性能上不如旧机的典故:)。
然而第三代C1还是在这吵闹声中登场了……相比起第二代的C1,第三代的C1采用Transmeta 的Crouse TM5600 CPU,运行频率是600MHz或者667MHz(视不同的CPU规格而定),板载内存扩充到128M,硬盘容量进一步增大,显卡终于也换成了ATI的 Rage Mobility-M1(4M SGRAM显存),第三代C1首次加入了SONY的Memort Strick插槽,终于……C1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SONY数码设备的中心:)不过很奇怪的……第三代的C1又将摄像头的像素由第二代的40万下降为35 万,实际比较过效果,却是看不出什么差异。
下图是第三代中的代表机种SONY C1-VGT:
从采用Crouse CPU的第三代C1开始,系统的主内存将要划出16M给CPU作为缓存,因此第三代C1的内存只能是短斤少两的128M……@$#$%$^&&*&%$@#
还有部分的第三代C1是有内置蓝牙设备的,属于第三代C1的高级机型,配备256M内存和30G硬盘,例如日本版的PCG-C1VSX/K,见下图,但是这种机器在国内非常少见。
第三代C1是市场上拥有量最大的C1机型,无他……相对便宜的价格(这是Crouse CPU的功劳)和尚可接受的性能,加上时尚漂亮的外观(第三代C1大多数机型为珍珠白顶盖)和众多的功能……使得这一代的C1尽管存在性能缺陷……仍然是大受欢迎。
就在我们还在为第三代C1的优劣争论不休时……第四代C1登场了。
第四代C1的性能有了相当大的改进,采用Transmeta的Crouse TM5800(867MHz)CPU,终于是可以摆脱了第三代C1性能不如第二代C1的尴尬,而且显卡也由大路的ATI Rage M1上升到ATI Radeon Mobility-M(8M DDR显存),内存上升到256M,而且配备40G的IBM Travel Star 40GN系列硬盘,相对前几代的低速Toshiba和Hitachi硬盘,C1在硬盘速度上有了根本的提高。第四代C1也是第一次随机附带10/100M 网卡的系列。
如果说这些改进还不足以推动C1系列的机主换机,第四代的C1还有一招:就是屏幕的分辨率提升到1280x600!!足足上升了一个档次……现在在第四代C1上面基本上避免了前几代C1运行某些程序时不能显示全部界面的尴尬。
不过也由此带来了新的尴尬,同样是8.9英寸的屏幕,第四代的C1分辨率更高,喜欢的朋友说是“前所未有的细腻!!”眼睛不太好的朋友可能会看得快瞎掉……呵呵!
还不够心动的话……第四代C1中部分型号(PCG-C1-MSX)带有内置蓝牙模块,随机附送IEEE802.11b规范的无线网卡,而且还带有视频输入输出端口,居然还有有线电视接受和内置的MPEG2硬件编码器!!
下图就是第四代C1中最强的型号C1-MSX:
由图片可见第四代C1的造型也有较大的变动,外壳变为银黑色,打开后是灰黑色:
延续了几代的鼠标按键也改为和主机更加协调的金属管按钮,Jogdial改为放在屏幕的下方,Memory Strick插槽也改在了机身的前方,其他细微的端口变化更加是多不胜数,第四代的C1是历代C1中改动最大的一款:
未曾亲眼看到之前……真是难以想像SONY可以在一部C1中集成如此之多的功能……要知道连许多大型的笔记本电脑都没有它这么功能强悍……我看过、拆过了四代C1,亲手使用的C1机型无数……还是第一次对这款异类机器怦然心动……
除了规格上面的改变,第四代的C1在一些无法用技术指标描述的细节上也有进步,例如两个扬声器的音质好多了(用来看DVD你不会相信是出自这么微型的机器)!可以支持带有DC Out辅助供电接口的SONY新版本I link Combo光驱。
键盘的手感也是历代C1之冠,虽然比起IBM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是相比起前几代僵硬石板一般的键盘已经是好太多了。
新一代C1的屏幕依然有很好的色彩表现力和亮度……但是不是超黑晶,很奇怪的,这一代C1的屏幕视角反而比不上第三代,视角比较狭窄。
电池寿命得益于最新的Crouse 5800,还算是不错,在CPU跑低速,屏幕亮度一半的时候可以跑到160分钟,想想他只有11.1V 1800mAh的电池……有这个表现算是相当不错了。
几乎在第四代C1推出的同时,SONY发布了号称全世界最小的可以运行WinXP的笔记本电脑,就是NoteU,据说将是C1系列的接班人……但是 NoteU在欧美接受程度不高……在国内好像也不大受欢迎,个人认为这是因为除了小(或者说太小了,小到不便使用),它没有继承C1系列不可取代的独特:)
我还是喜欢C1,尤其是第四代的C1,虽然它把网卡放在端口复制器上(这可以说是第四代C1被骂得最多的地方),虽然它跑WinXP还是有点勉强,虽然它的有线电视接收功能在中国不能用:(,但是即使除去这些亮点,第四代C1独特的外观,成熟的设计和轻巧玲珑的身形还是让我把它列位个人的第二笔记本电脑首选。
SONY为C1系列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软件,从第一代开始,SONY的摄像头配套软件Smart Capture就是C1系列的标配,Smart Capture可以让C1的摄像头拍照,摄像并且即时以AVI格式保存在硬盘中(因为没有压缩能力,所以文件超级大)。
Smart Capture不但界面酷玄,而且动作搞笑,比如你拍摄录像或者图片后,删除的时候它会当着你的面把照片撕掉,居然还有撕碎的配音……我倒……
在Smart Capture的配合下,C1的摄像头效果绝对超越市面上最佳的USB摄像头,不论是流畅程度还是画质都要好的多,即使在640x480这样的大画面下,图像的流畅程度都非常出色,这使得C1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简易的DV来使用:)
之后更有可以配合摄像头的通讯软件(名字忘记了)和最稀奇古怪的Cybor Code Finder。
如果我不告诉你Cyber Code Finder的作用……你绝对想像不到……它是一个智能点歌器!!!!
只要用Cyber Code软件创建一张有特殊符号的卡片,然后把它打印出来,在C1的摄像头前面晃几下,C1就能理解你的卡片,然后调用你卡片对应的歌曲。
想不到吧?是不是很Cool?虽然这个程序的实用价值不高,但是毕竟SONY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体验!
结语
C1 家族已经走过了6年的历史,这个在市场上红极一时的系列产品,经历了四代的演变,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可取代的魅力,其他厂商仿照 C1外形的产品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向C1那样,在小巧的同时具备如此丰富的功能……SONY为C1配套的软件之精彩有时往往让人膛目结舌,加上C1 的外形设计,这是C1得以在市场上长盛不衰的原因。
[转坛内]Sony超小机PCG-C1驱动程序(例如:PCG-C1XA驱程)下载网址
坛内原贴 :http://www.ibmnb.com/tid5418761.参考如下资料查出你SONY C1机器对应的美国C1的机型;
例如:Sony PCG-C1XA对应的美国机型为PCG-C1XS
2.到SONY美国网站查询你SONY C1机器的驱程;
SONY美国网站:http://esupport.sony.com/US/perl/swu-list.pl?mdl=PCGC1XS&UpdateType=Everything&SelectOS=6
在"Change your model"写入你SONY C1机器对应的美国C1的机型,
在"For which operating system do you need information"选取操作系统;
例如:在"Change your model"中输入"PCG-C1XS"
3.下载驱动程序,可以选择采用"use Download Taxi"方式进行下载比较方便;
4.驱动程序的安装可以参考:
http://www.thinkpad.cn/forum/viewthread.php?tid=259840&highlight=C1
http://www.thinkpad.cn/forum/vie%20...%2033&highlight=C1
中的驱程安装等相关内容.
---
Sony超小机PCG-C1驱动程序(例如:PCG-C1XA驱程)下载网址
WINDOWS 98 SE 或 WINDOWS ME驱程:
http://www.css.ap.sony.com/vaio/website/General/Download.aspx?ID=1325&Model=PCG-C1XA
点击最下方的"proceed",然后点击第二页最下方的"Agree",分别选择第三页的驱程"download",
按照第三页说明的顺序安装驱程;
WINDOWS 2000驱程:
http://www.css.ap.sony.com/vaio/website/General/Download.aspx?ID=1378&Model=PCG-C1XA
下载参见上述方法.
windows 98 SE的补丁参见:
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s/results.aspx?freetext=&productID=E884B137-98CA-464B-964D-1BDDCAF3081A&categoryId=&period=&sortCriteria=date&nr=20&DisplayLang=zh-cn
**************************************************************************
C1机型对应资料
(参见:http://www.thinkpad.cn/forum/vie ... 33&highlight=C1)
有个c1的资料,让大家看看
一代
CPU 型号 销售地区
Pentium MMX 233 C1 日本。64M 3.2G硬盘。
266 C1R 日本。64M 4.3G硬盘。
C1X 美国。64M 4.3G硬盘。
C1F 欧洲、香港。64M 4.3G硬盘。
C1S 日本。64M 6.4G硬盘。
二代
Celeron 266 C1XN 欧洲、香港。64M 6.4G硬盘。没有内置Modem。
Pentium II 266 C1XE 日本。64M 8.1G硬盘。
C2GPS 日本。64M 8.1G硬盘,没有摄像头 , 但内置了GPS模块。
Pentium II 400 C1XF 日本。64M 12G硬盘。
C1XS 美国。64M 12G硬盘。
C1XA 香港。64M 12G硬盘。没有内置Modem。
C1XD 欧洲。64M 12G硬盘。
C1XG 日本。64M 12G硬盘。
C1XG/BP日本。64M 12G硬盘。
三代
CrusoeTM5400 600C1VM(T)亚洲、澳洲 、非洲、中东。128M 10G硬盘。无红外线, 有记忆棒端口。
C1VR/BP日本。128M 无红外线, 有记忆棒端口。10G硬盘。
C1VJ/BP日本。128M 无红外线, 有记忆棒端口。12G硬盘。
CrusoeTM5600 600C1VJ 日本。128M 无红外线, 有记忆棒端口。12G硬盘
C1VN 美国。128M 无红外线, 有记忆棒端口。12G硬盘
C1VE 欧洲。128M 无红外线, 有记忆棒端口。12G硬盘
C1VS/BW日本。128M 无红外线, 有记忆棒端口。15G硬盘。
C1VGT 香港。128M 无红外线, 有记忆棒端口。15G硬盘。
C1VG 香港。128M 无红外线, 有记忆棒端口。15G硬盘。
CrusoeTM5600 667C1VRX/K日本。128M 使用无线蓝牙技术。20G硬盘。
C1VSX/K日本。128M 使用无线蓝牙技术。30G硬盘。
C1VPK 美国。128M 使用无线蓝牙技术。15G硬盘
C1VP 美国。128M 15G硬盘
四代
CrusoeTM5600 667C1MR/BP日本。128M 20GB硬盘。
CrusoeTM5800 733C1MRX 日本。256M 使用无线蓝牙技术,无线网卡,30G硬盘。
CrusoeTM5800 867C1MSX 日本。256M 使用无线蓝牙技术,无线网卡,40G硬盘。
CrusoeTM5800 933C1MZX 日本。256M 使用无线蓝牙技术,无线网卡,60G硬盘。
CrusoeTM5800 867C1MWP 美国。256M 30G硬盘。
CrusoeTM5800 867C1MW 美国。256M 30G硬盘。
CrusoeTM5800 733C1MVP 美国。128M 20G硬盘。
CrusoeTM5800 733C1MVMP 美国。128M 20G硬盘。
CrusoeTM5800 733C1MVM 美国。128M 20G硬盘。
CrusoeTM5800 733C1MV 美国。128M 20G硬盘。
CrusoeTM5800 733C1MTL 香港。128M 20G硬盘。
CrusoeTM5800 733C1MT 亚洲、澳洲 、非洲、中东。128M 20G硬盘。
CrusoeTM5800 867C1MAH 香港。256M 30G硬盘。
CrusoeTM5800 867C1MHP 欧洲。256M 30G硬盘。
CrusoeTM5800 933C1MEL 韩国。256M 60G硬盘。
CrusoeTM5800 933C1MZH, 256MB 使用无线蓝牙技术,无线
[ Edited bysea2007 on 2008-12-7 14:49 ] 这个帖子好多年没看到了,很怀念当年的sundigi啊,也不知道站长现在怎么样了。 这个确实不错 哈哈,太详细了 正在研究我的小本c1mah 和mzx的杂交 本呵呵 挖坟,好帖子。C1还是挺CLASSIC的 的确好帖子,c1不愧为经典! 摸金校尉 ^u^ 我也还有个C1二代P2-400的,发热量跟什么似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