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拆解辨真相
移动电源纷繁复杂,工模与白牌产品混杂,辨别困难。它们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特意选择了一款高端品牌移动电源(3000mAh)与白牌电源(5000mAh)进行硬件拆解对比,其中白牌电源是100元以内的典型代表。
材质对比
这款获得苹果经销商渠道认可的BG微络斯电源采用了半透明的白色工程塑料外壳,圆润与无螺丝的外观设计颇有苹果风格,看起来相当精致。
白牌电源使用的为工模外壳,做工尚可,高光的白色外壳塑料感略强,接缝处理也不错,只是按钮显得较为粗糙。
模具结构
BG微络斯接缝很小,需要使用薄卡片插入缝隙,顶开内部的5个锁扣,撬开面板。产品内部使用了硬质透明塑料作为支架安放电路板及电芯,做工精致。
白牌电源有3层结构:面板、电源盒盖和内仓组成,面板是通过锁扣和胶水粘接在电源盒盖上的,应该是方便贴牌考虑。盒盖上预留有按钮孔,白牌电源使用的是用胶粘连的塑料按键。
电芯对比
BG微络斯搭载的为著名的ATL聚合物电芯(ATL电芯为苹果电芯供应商)。移动电源使用了两块电芯并联,单枚电芯的容量为1030mAh。电芯带保护板,前后都贴有防震胶垫。
白牌电源同样使用了两枚电芯并联,但在外部用金属箔进行了塑封,无法看到容量信息和电芯品牌。电芯输出端用导线直接焊接至电路板上,无芯上保护板。电芯直接用胶水粘接在底板上。
电路做工
BG微络斯使用黑色PCB板,板上元件布局整齐,所有元件均为贴片焊接,无手工焊接痕迹。USB接口甚至使用镀金处理,以减少损耗。
白牌电源PCB看起来略显凌乱,尤其是USB接口一面的元器件布局。但整体做工还算过得去,并没有想象中的诸如飞线、搭焊之类的设计。
关键元件
从PCB布局已可以看出BG微络斯在元器件选择上十分考究。大量采用了日本公司的元器件,如升压电感、钽滤波电容、低功耗肖特基二极管等。除此之外,移动电源还引入了单独的充电管理芯片。
白牌电源在电路上使用了简单的两片并联8205A+DW01芯片为两枚电芯提供PCB上的保护,升压模块电感和电容用料简陋,可以看到裸露的电感和最廉价的电解电容。
小结
从拆解对比看,低端或者说山寨移动电源在外观做工上与品牌产品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模具,特别是工模设计已具备成熟的品质,区别仅在于厂商对材质的选择上。两者最大的差异体现在电芯和电路的设计与用料上:高端品牌移动电源大多会选择高品质的电芯,考究的电路设计和出色的用料,而低端电源电芯容量、品牌混杂,电路用料节省,电芯上保护板缺失,存在安全隐患。
性能测试识真品
平时我们使用移动电源最关心的有哪些呢?使用容量、充电时间、安全性可能是最主要的,这其中使用容量包含了因转换效率造成的与标称容量的差异,而安全性则包含了移动电源的短路性能等。
充电时间
使用常见5V 1A充电器对移动电源进行充电,记录充电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充电结束以移动电源充电指示灯指示为准。
BG微络斯 3小时40分
产品拥有四段电量指示灯,充满后四段LED灯全亮。日常可长按开机键获得剩余电量信息。
白牌电源 >8小时34分
产品为三段电量指示等,前两段充电时间较快,最后一段异常缓慢,总充电时长达到8小时34分依然显示未充满。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停止了对其的充电。
短路测试
输出端直接短接,测试电源的异常处理能力。
BG微络斯 自动关闭电源
移动电源会在短路瞬间关闭输出,此时开机键也将锁定,只有使用充电器对其再次充电才能激活电路,安全性高。
白牌电源 电芯保护
直接输出端短路后,电量指示很快下跌至一格,并闪烁报警,接口输出部分有发热现象,但电芯无明显升温。
转换效率
以普通智能手机作为负载测试移动电源的升压转换效率。注意,转换效率并不是一个恒定值,它会随着负载的变化而改变。一般而言,负载越轻,转换效率越高。
BG微络斯 91%
满电后,电芯输出电压4.12V,USB口输出稳定在5.01V。更换连接负载,输出电压恒定。BG微络斯电路十分灵敏,在电芯与电路间接入检测设备时,若线路连接阻值过大,会拒绝输出,保护电芯。
白牌电源 72%
充电8小时候,电芯输出电压为4.0V,USB口连接负载后只有4.97V电压,测试过程中,电流输出稳定性不佳。
容量估算
双端口同时输出,同时对两部手机进行充电,依据充电完成度,估算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的差别。
BG微络斯 约2444mAh
1A输出接口为内置1680mAh手机充电至9 4%;500mA接口为1730mAh手机充电至50%。移动电源电量在40分钟内耗尽。
白牌电源 约2076mAh
白牌电源的电量变化幅度很大,且无法准确测出充电终点,几次测试数据差异极大,充电时芯片发烫明显,最高输出电量不到标称容量的50%。
写在最后
选择移动电源的最核心参数是什么呢?在之前,可能大家主要关注的只有容量,而我们的拆解和测试则显示,容量并不是最核心的,电芯品质、电路设计和用料选择可能会让相当一部分容量的电能在转换过程中耗损掉。但除了拆开电源观察和使用仪器测试,用户其实无法在购买时了解到这些信息。在市场建立起一套标准的移动电源规范之前,用户依赖的或许只有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