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硬盘的历史:
硬盘技术是比较古老的(在计算机历史上)。众所周知,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1973年IBM 3340问世,它拥有“温彻斯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日立企业级硬盘
1980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这是首款面向台式机的产品,而该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此后不久,20世纪80年代初硬盘接口的标准化。内部电缆接口已改为从串行到IDE的SCSI到SATA,但它基本上做同样的事情:硬盘驱动器连接到电脑的主板,让你的数据可以被处理。今天的电脑几乎全部采用2.5和3.5英寸硬盘采用SATA接口(至少在大多数PC和Mac)。机械硬盘的存储能力已经从多个兆到多个TB的百万倍的增加。目前的3.5英寸硬盘最大为4TB,2TB最大的2.5英寸硬盘。
代表厂商:
希捷公司
成立于1979年,现为全球第二大的硬盘、磁盘和读写磁头制造商,希捷在设计、制造和销售硬盘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提供用于企业、台式电脑、移动设备和消费电子的产品。2005年并购迈拓(Maxtor)2011年4月收购三星(Samsung)旗下的硬盘业务。
日立(HITACHI)
HITACHI日立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之一. 台式电脑硬盘,笔记本硬盘都有生产。于2002年并购IBM硬盘生产事业部门。于2011年3月被西部数据收购。
固态硬盘的历史
固态存储并不是一个新鲜和前沿的技术,早在存储技术发展之初,固态存储就作为存储领域的一个分支技术方向,默默无闻的向前发展延伸。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进步,在传统磁盘存储性能停滞不前的今天,固态存储却犹如一朵奇葩,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静悄悄的盛开。
据了解,SSD最早在1990年年中登场,当时相对于硬盘更为出色的性能以及高昂得多的成本,使其长期被限制在军事、航天等特殊领域里应用。随着SSD固态移动硬盘技术的发展和闪存价格的持续走低,SSD固态移动硬盘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其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和利润空间十分巨大。
Intel SSD
IDC调查研究表明,2010年固态盘采用率将继续呈明显增长趋势,出货量有望实现54%的年复合增长率,超出2008~2013年的预测期。到2012年固态盘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0%,其中企业级存储应用将在I/O密集型应用中扮演关键角色,在2013年达到每年165%的增长。SSD的主要市场将从笔记本电脑向外扩展(如消费电子存储、台式机存储、企业级存储等),SSD的市场规格预计到2013年会突破1亿台大关,2016年达到2.8亿台。
代表厂商:
英特尔公司(Intel)
英特尔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擘。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其中SSD固态硬盘就是近年其在存储领域的代表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