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SONY的C1系列机种,可以算是 笔记本电脑中的一个异类:),C1系列机种一直保持特殊的屏幕比例,内置可以旋转的 摄像头,体积非常小巧,一度是全球最轻巧的 笔记本电脑,SONY的超群创意在C1系列机种上表露无遗。
要说C1,要先看看四代C1的历史,我之前写的一篇《C1家族演变史》被国内一家著名的电脑媒体要去了(将在10月号刊登),短期内不会在SunDigi刊登,这一度使得我几乎很难写下去,后来我拖延到自己都有罪恶感,我想为什么我就不能写一篇更好的呢?难道自己就不能突破自己吗?
于是就有了这篇评测,个人认为这反而是发挥最好的一次:)所以朋友们有什么未达成的心愿,一定不要让自己偷懒……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上天赐福行动者:)。
四代C1的发家史
第一代的C1于1997年夏天开始设计,当时开发出的原型工程样机和大家所熟悉的C1有很大的不同:),请看下面的两幅图:
是不是和我们所熟悉的C1大相径庭!呵呵……换了你去设计,你自问可以得到SONY这样的出色创意吗?在几次大幅度改变外形和构架设计之后,1998年9月第一代C1诞生。而且这个架构沿用多年,直到第四代C1也没有大的改变。
第一代C1采用 Intel的MMX 233MHz CPU,没有JogDial,没有MS(记忆棒)插槽,但是标新立异的8.9英寸宽银幕1024x480分辨率屏幕(当时许多 笔记本电脑还是800x600的分辨率),屏幕上方的内置 摄像头和超小的机身,都是当时 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开天辟地之作,虽然第一代C1端口少,键盘僵硬,喇叭只有微弱的声音,速度在当时也只能算是很一般,采用升级不便的专用 内存,价钱还特别贵……即使如此,C1还是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消费者对于这个全新的产品简直是到了抢购的地步,一看见C1的魔鬼身材就忘记了它的缺点。
C1的摄像头可以说是一绝,即使是MMX233第一代C1的35万像素摄像头,实际效果都非常流畅,即使是在640x480这样的摄像头极限分辨率下面也几乎没有什么拖影,这使得C1可以作为一个简易DV来使用,时至今日售价近千的名牌外置USB摄像头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许多人买C1就是冲着这个摄像头去的:)。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到C1就是被它出众的摄像头效果所吸引。
下图是第一代的PCG-C1-S,可以配合SONY自家的USB软驱和PCGA-CD5 PC卡光驱使用,在使用PCGA-CD5时,可以支持PC卡光驱引导机器。
第一代C1面世时,IEEE1394接口还没有400Mbps的标准正式出台,所以第一代C1用的是200Mbps的上一代产品,在1394端口处写着S200。C1算是最早在机身上设计IEEE1394接口的机型之一,非常具有超前意识!
直到现在,第一代的C1在二手市场上抢手的热门商品,单看配置许多人对这样的机器会嗤以耳鼻,但是实际见到后,呵呵!能够控制住自己不心动的还真是不多。
第二代C1最大改变的就是 CPU升级了,采用PII266或者400MHz的CPU,板载 内存也扩展到64M, 硬盘加大了 摄像头的分辨率也有所提高,从第一代的35万像素上升到40万像素(不过我比较过是看不出和以前的35万像素有什么区别),这是C1家族中的最高规格,随后的第三和第四代C1又回复到35万像素,第二代C1也首次加入了Jodail设计。
下图是第二代C1的代表作PCG-C1-XA。仍然是可以配合SONY自家的USB软驱和PCG-CD51A PC卡光驱使用,在使用PCG-CD51A时,可以支持PC卡光驱引导机器。
下图是第二代C1的Jogdial:
第二代C1采用了400Mbps的IEEE1394端口,因此标注为S400,同时可以兼容以前200Mbps带宽的S200设备。
第二代C1有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改变,就是其VGA输出端口改变了形式,下面我们对比一下第一代C1和第二代C1的VGA输出端口:
两者虽然都是采用转接线的设计,但是转接线是不同的。两者的转接线不能通用。第二代C1和第三代C1也都采用这样的VGA输出转接线接口设计,但是第一代的VGA输出转接线只能输出VGA信号,第二代C1的输出转接线可选是带有视频和VGA输出的,不过两者不能同时使用,这个也理所当然……第二代C1的NeoMagic256AV只有2.5M显存,怎么可能同时带三个 显示器,呵呵!
这是第一代C1的VGA转接线连接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到转接线的构造:
这是第二代C1的VGA和视频输出两用线:
而第三代C1则似乎是取消了视频输出的转接线设计(没有见过带视频输出的第三代C1 VGA转接线),实在令人费解。
第四代改为将VGA输出放在端口复制器上。
而且端口复制器上带有视频输入输出!!
部分无良的JS将第二和第三代C1的VGA转接线拿出来单买……售价要600大元……我倒!但是没有这根线,的确是误事……各位请注意新机都是配有这根线的。
第二代和第三代C1(尤其是第二代C1)是C1家族的全盛时期,市场上当时还没有类似的竞争者,C1系列卖得非常火爆,而且逐渐趋于成熟,当时SONY曾经推出以第二代C1为蓝本的变种机型PCG-C2,带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可以在阳光下观看的反射式屏幕,采用PII266PE(就是0.18微米工艺的PIII Ready PII)CPU和64M内存,不过现已绝种了,对于C1迷来说是绝顶珍贵的收藏品……哪位拥有的朋友……希望能够提供照片,我只在SONY官方的日本网站上发现了这么一张……:(。
看看SONY令人匪夷所思的反射式屏幕附件吧:
当然……如果你购买SONY的USB接口GPS适配器,你也可以把你的C1变成PCG-C2,呵呵!但是不适用于第一代C1:
第二代C1最令人不满的就是热量高和电池寿命短,小小的机身热量惊人,电池也只有区区的70分钟不到(PII还没有PIII的SpeedStep功能)。SONY为此推出了双倍和4倍容量的C1专用电池,但是售价惊人……
下图是C1双倍容量电池PCG-BP52系列,可以用于第二,三,四代C1:
下图是C1的4倍容量电池PCG-BP54,可以用于第二,三,四代C1,是C1玩家渴求的补品配件:)
第二代和第三代C1是一个分水岭,在前两代的C1设计中,都采用 Intel的CPU,随着C1内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和 笔记本电脑的发展,为了吸引用户势必要用更高主频的CPU,这就带来了机内空间和散热的紧张,而且C1的外观设计注定它不能采用高容量的 电池,也许是出于这个考虑,从第三代C1开始,C1家族转向新兴的Transmeta Crusoe CPU阵营,第三代的C1采用了Crusoe的TM5600 CPU,运行频率600或者667(视不同CPU型号而不同)。
下图是第三代C1中的代表作品PCG C1-VGT,除了CPU架构的变更,第三代C1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SONY特有的移动 存储器MS(记忆棒)插槽和采用了ATI的Rage Mobility-M1显卡(8M SDRAM显存)。仍然是配合SONY自家的USB软驱和PCG-CD51A PC卡光驱使用,在使用PCG-CD51A时,可以支持PC卡光驱引导机器。
虽然第三代C1的板载内存上升到128M,而且提供专用内存的扩展插槽,同时采用了更加高速的硬盘(600MHz的C1配12G硬盘,667MHz的C1配15G或者20G硬盘),但是第三代C1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尴尬,主频为600或者667MHz的TM5600在CPU性能上根本不是第二代的IntelPII400MHz的对手,而且首批的Crusoe中部分产品因为处理器的Bug将导致用户不能自行重装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开始灌入时就导致死机,这在当年曾经严重打击了SONY和Transmeta,使得两者要大量回收产品,这在当年是轰动业界的新闻,可能也是导致Crusoe CPU初期的代工者 IBM放弃在自家笔记本电脑中采用Crusoe CPU的原因。
Crusoe CPU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需要调用16M的主内存作为Buffer(缓存),请看C1VGT的BIOS界面照片:
这使得第三代C1本来就勉强的内存容量又打了折扣,采用Crusoe CPU虽然令到第三代C1在性能上被人垢病,但是CrusoeCPU也为C1带来了好处,就是超级省电,在电池容量和第二代C1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第三代C1的电池寿命比起第二代C1延长了近一个小时!!为自称省电低热量的Crusoe CPU打了活广告!C1可以算是最早采用Crusoe CPU并且获得成功的机种。
此处也要提醒大家注意,Crusoe CPU是一颗构架完整的RISC处理器,但是很可惜它没有得到 Intel的X86指令集授权(只有AMD和Intel有),所以不得不调用16M的内存来作为Buffer,将RISC代码翻译为X86指令集,这是Crusoe的先天特性,而且它为纯32位的操作系统设计,因此在内存一定(大于128M)的情况下,运行纯32位内核的Win2K会比运行16位32位代码混编的Win9X和WinME好些,系统会较快和稳定,各位第三代C1的用户我推荐你们安装Win2K,至于WinXP就不要尝试了,可能慢得你受不了,而升级内存代价又过于高昂。
所幸……第三代C1中由于采用了ATI rage Mobility-M1显卡,在显卡性能上领先于第二代C1的NeoMagic 256AV,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由于第二和第三代C1拥有量十分巨大,解决C1性能低下的一个办法就是升级内存,而SONY只推出了单面单条64M的内存供用户选择,因此SONY的官方网站上第三代C1规格表中内存扩展最大值都是192M(板载128+64M),实际上第二和第三代的C1其 主板芯片组是可以支持128M单条内存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一些公司开发出C1系列专用的双面单条128M内存,这可以算是 笔记本电脑中少有的“特别内存”,为什么这样说?呵呵……因为C1的内部空间是如此的紧凑……根本放不下双面的内存,而C1机底离放置的机器的平面又非常低,以至于这些公司要随内存附送一款全新设计的加高内存盖板和用来垫高机器的全新支脚……呵呵!
下图是第二和第三代C1的内存插槽和日本著名 硬件生产商Buffalo推出的C1专用128M内存。
请注意!!第一代C1所采用的内存插槽和前面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代的C1有两条内存插槽(不过每条只能支持到32M:(),见下图(摘自SONY官方网站C1内存升级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