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与大家说道说道MTK联发科的发展史,联发科起初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山寨”的代名词,往往与低端手机密不可分,但联发科在舆论的漩涡中屹立不倒,这几年顶住了外界的重重压力,不屈不挠的专心钻研技术。如今的结果也正应了那句老话“人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作为台湾芯片厂商,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现在逐渐征服了众多品牌,成为小米、索尼、华为、联想、魅族等很多国内外厂商的另一块芯片选择的余地。
而联发科究竟是怎样完成的逆袭,这一路都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就跟着小编走进神秘的MTK联发科。 重大决策:转型手机行业
蔡明介 1999年,那时的联发科还只是一家研发光盘存储技术和DVD芯片的厂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将DVD内分别承担视频和数字解码功能的两颗芯片整合到一颗芯片上,并提供相应的软件方案,受到当时DVD厂商的大力追捧。而且正是这些多媒体技术的沉淀以及产品的思路,为联发科之后在电子芯片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2001年,在DVD芯片市场上摸爬滚打4年有余的联发科。凭借着优秀的企业精神,已经占据了60%的DVD市场份额。台湾上市后首日便封涨停,黑马势头凶猛。但是蔡明介却开始面临抉择,是继续在已经逐渐饱和的CD-ROM、DVD芯片市场保持平稳发展,还是率先求变开拓更大的新领域市场。
联发科艰难的做出了决策,但原本擅长的光盘储存技术与这个新领域毫不相关,台湾当时的相关人才储备有相对有限。蔡明介本人全身心投入,将手机芯片研发作为公司优先级最高的项目到处挖掘人才和技术,并投资许多以发展手机技术为主的公司。 就像每个公司都将经历的转型阵痛期一样,联发科遇到了转型发展的阻力。2003年联发科首颗手机芯片问世,但是由于品牌新,认知度不足,即使在DVD领域已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手机厂商貌似还是信不过这个刚刚起步的芯片公司,不敢冒险采用其首批芯片。芯片业务不理想加上DVD的市场趋于饱和,一度让抑制了此前良好的发展势头,蔡明介也苦恼不已。 但聪明的企业从来不缺主意,经过全局的考量后,联发科意识可以把原来擅长的DVD储存领域和发展中的芯片领域相结合,走出一条绝处逢生的新路来。 逆境中自救:偶遇“山寨”打开契机 时间来到2004年,蔡明介与正崴集团董事长郭台强合资成立手机设计公司达智,达智按照手机厂商的要求为其设计手机相关硬件,联发科充分利用之前在多媒体领域的技术积累,在手机设计上大展拳脚,在相关调研中,联发科了解到大陆手机用户对于MP3和调频收音机的使用频率相当高,相关功能手机也很受追捧,于是整合了一整套的多媒体解决方案放入到手机设计中。 联发科的这套方案成熟,先进,集成度高,最为关键的是价格实惠,随即受到大陆厂商的追捧,敲开了充满机遇的大陆市场的大门。联发科的“保姆式”手机解决方案已初见端倪,实惠成熟的一站式方案,给厂商节省了大少人力财力。 联发科出现之前,像是德州仪器、高通、英飞凌等国际芯片厂商都只提供芯片平台给手机生产商,而从手机芯片平台到手机成品的过程却需要手机厂商自己解决,要么自己去研发,要么将这个系统整合、UI设计、应用软件集成、调试等一系列过程外包给专门的手机设计公司,这个技术门槛就导致了手机的生产成本提高,周期也被拉长。
“保姆式”的解决方案随着联发科的技术投入的增加,它的“周到”显得愈加可怕。联发科首先自己设计生产处理器,之后在主板内整合进多媒体系统,基带芯片甚至已经帮你想好了屏幕和摄像头相关的解决方案,最后再给你搭配上一个操作系统。双手呈上告诉手机厂商:您再整点其他硬件,套个壳攒一下就可以开卖了! (哈哈,其实说的有一点夸张啦) 到此为一个重要时间截点,这个时间点上联发科已经亮出了在之后发展中自己的必杀技,这个技能对于手机厂商来说简直是正中下怀,几乎踏平了手机制造的门槛,节约成本的同时将原来普遍需要半年以上的手机研发周期缩短到三个月之内,可以说是征服了一众手机厂商。 2007年10月,中国取消手机牌照核准制度,转而对手机颁发进网许可证。本意是为了让整个行业更加公平透明地竞争,但也让生产手机的门槛大幅降低,之前的那些“黑作坊”的生产商们不再“黑”,可以光明正大地开始制造手机了。联发科也掀起了进军芯片市场后的首个企业发展高潮。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 “没错,这些都是我们的回忆。记得那年夏天,那些内置四五个喇叭的山寨机,那轰隆隆的网络歌曲,而你不知道的是一切都是联发科所提供的动力,说到现在你可能心中有些怨念了,但联发科对于变成山寨王的事情也很无奈。当时黑手机和山寨机的泛滥的确和联发科的解决方案密不可分,但其实联发科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一本烹饪手册,它只能保证厨师不会把鱼香肉丝做成京酱肉丝,至于这道鱼香肉丝做出来的色香味如何,那还是看终端厂商的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