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疯狂发展史:像极了二战德国
1939年,德国人史无前例的集中利用大规模的装甲、空军、摩托化快速推进部队,采取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突然袭击,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这就是闻名后世的“闪电战”
在后人对“闪电战”的分析中:“适时”、“快速”、“机械化”、“制空权”成为出现率最高的词汇。尽管有如此辉煌的战绩,但德国后期依然由于扩张速度过快、进攻方向过多、资源匮乏、核心科技落后、盟友实力不济、种族歧视等等原因,难逃投降战败的结局。
当回顾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争史,再回头看看当前风头正劲的小米科技公司的行进路线,发现他们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011年8月份,小米公司以1999元的超性价比价格,在外有苹果、三星、诺基亚;国有中华酷联、金立、OPPO围剿中,率先通过“互联网”这个纵深直至消费者的通道,通过“饥饿营销”、“粉丝营销”,将“双核高配置”的智能手机,打入到2000元以内,5分钟售罄30万台,一举成名。无论是后期的小米2、红米系列,都是以在同等配置最具性价比这个概念连创销售奇迹,在中国国产手机销售中,攀登到了一线品牌,势如破竹。抓点之准、模式之梦,如同德国闪电战。
而从2013年开始,小米开始陆续推出小米盒子、小米耳机、小米电视机,到2014年之后,更是接连推出小米路由器、血压仪、智能手环、摄像机、体重秤、净水器、空气净化器、运动相机、智能插座、移动电源等多大几十项电子产品,范围之广、战线之长让人瞠目结舌,堪称N条线作战。
它智能家居生态圈包含娱乐、健康、监控、运动、家用智能终端等未来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有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性智能生态公司的迹象。
然而,小米在打造一个“智能家居生态圈”时候,似乎和德国人一样,在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从智能家居生态圈“三大硬杠杠“深入分析下,看看小米公司到底处于怎么样一个境地,它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风险又是如何:
1、 杠杠一:集中平台及操作系统;不得不佩服小米公司,在把手机打造成家庭生活中心这件事情上,小米是倒是先行了,MIUI7的推出,就有一个“智能家庭”的APP,在这个APP中,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来与小米智能插座,小米空气净化器等小米智能家庭设备相连接,加上MIUI有1.5亿激活用户,潜在用户数也不成问题。
2、 杠杠二:产品必须兼容,要开放式经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小米目前所做的事情,倒更希望自己创建一个封闭的开放式产品联盟,所有产品必须挂着小米的品牌,不在这个联盟内就无法实现智能化,而且大家可以找到一个规律,小米寻找的很多都属于不入流的团队或者企业。这种模式有利有弊:
利在于“速度“:就如德国闪电战,迅速占据领地。
1) 节约了大量需要和成熟品牌、企业在产品创建、利益分成、资源共享洽谈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筹码,用一体化的产品接口和协议,来快速支撑创建一个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圈。
2) 合作伙伴可以依靠小米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与粉丝群体,实现快速产品的扩张,在市场占有率上获得一席之地。
弊在于“持久“:也如像德国般遇到战线过长,合作伙伴实力不济,核心科技研发能力较弱等种种问题。
1) 小米核心业务的后续力: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目前小米手机销量环比下滑,质量门事件频出,如果这样的趋势不改变,小米市场将会遭受重创,创伤的不单单是收益,更是“粉丝圈”的用户,毕竟不是所有小米拥有者都是忠诚的死粉,当“粉丝经济”发生动摇的时候,就无法牵动起整个生态圈的运作,生态圈无法高速运作,就没有办法吸引更多的资本融资。
2) 资金链风险:由于小米走的是极致低价路线,对于合作商的收益率问题是个挑战,量大是目前的表象,如果一旦涉及该行业不怕死的切入者,或小米所树之敌的联盟反扑,合作伙伴的资金链很有可能出现危机,很容易造成这个生态圈的连锁反应,不救,这个产品肯定死,再要做一个新的产品替代,时间周期是个问题;救,其他合作伙伴会跟风,凭借当前小米的利润情况,做不到这个资金大佬的身份,若再动用资本融资,也需要看资本对小米的前景是否看好。
3) 质量保障风险:目前小米的各个系列产品,并非都是小米直接生产,而是有合作伙伴代加工或生产,没有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随着低价策略豪赌,如果合作伙伴要实现提高收益率,很容易在材料、质量上动作手脚,就容易导致一锅粥坏在一个老鼠屎上,失去了客户的信任。
4) 养肥破圈风险:一旦该产品真的引领的市场,形成风潮,就会激发合作人做大自身、独立品牌的欲望,毕竟智能家居生态圈并非只有小米一个公司在运作,要获得更大的空间,需要整合更多的合作伙伴。于是,养肥合作人,破圈自立的风险相当有可能。而囊括专利、塑造核心竞争力,一直是小米科技与国际一流公司之间的差距。
3、 杠杠三:满足客户的刚需,必须有粘合力。小米不会像德国人一样出现种族歧视,但是要稳定民心,实现民心所向才能真正持久兴盛。
我们在小米销售量、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风光数据背后,一直忽略一些真正可以反映小米客户需求和粘合度的数据,那就是基于“客户”、“生态链合作体”的数据分析:
1) 小米产品叠加购买率及趋势:所谓叠加购买率,就是当小米客户购买了某一款小米产品之后,购买其他小米物品购买超过2个及以上的用户数量及占比,并需要关注这个数据的月趋势,要想打造一个智能家居生态圈,只有1个、2个产品是失去意义的,所以这是反映小米是否可以实现“家庭模块化”的重要数据。
2) 小米产品重复购买率及趋势:所谓重复购买率,当小米用户同一类产品购买之后,会不会产生持续的订单,这是反映用户对小米产品的信任度的数值。
3) 小米单产品的使用频次与趋势:这类数据在血压仪、净化器、插座、体重秤等新兴产品上最有说服力,需要关注这种频次的月度变化,这是反映小米新兴产品对于客户粘合度以及客户刚需的数值。
4) 小米生态圈合作商的盈利情况:与小米共同在这个生态圈打拼和奋斗的企业,目前所有销售产品所带来的盈利率到底是几何。低价是把双刃剑,淘宝因为低价而盛,却也因为低价而衰,当所有的小米生态圈合作伙伴都在寻求低价倾销的模式的时候,也就暗示着材料、创新、做工等各项事关以上三个指标会因为盈利能力的不足和变的浮躁,走向和淘宝一样的向下曲线。
5) 小米客户数据沉淀分析能力:BAT的强大,是在于对客户海量数据分析之后,可以由被动变为精确性的主动服务,产生链条式的资金再造能力。而目前小米虽然面上的客户达到亿级,但是对于客户使用数据沉淀及分析、解剖能力,是否可以和BAT相提并论,没有对客户深入的研究,就不能实现精准化的需求辨析,撒网式的主动服务会在短期内有资金再造力,但从中长期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损毁自身品牌美誉度的招式。
德国闪电战,胜在速度,毁在持久,和中国有句俗语不谋而合,叫做“攻城容易,守城难”,要打造一个生态圈容易,但是,要想让生态圈生生不息的良性运作,小米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问题要攻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