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422|回复: 0

[其它] 【新闻】五年技术进化论(二):有用的创新是怎样的

[复制链接] |自动提醒
阅读字号:

12万

回帖

981

积分

21万

资产值

版主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注册时间
2010-9-27
年全勤勋章2023年全勤勋章2017年全勤勋章2018年全勤勋章2019年全勤勋章2020年全勤勋章2021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月全勤勋章年全勤勋章2022年全勤勋章2024
发表于 2016-1-29 08:44:43| 字数 3,235| - 中国–湖北–武汉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五年技术进化论(二)

    眼下似乎没有什么别的行业能像手机圈一样容纳如此密集的创新,恨不得每天都在上演一场新品发布会,恨不得每个发布会上的主角都想穿一身乔布斯的打扮来高喊改变世界;被这样“逼”出来的那些改变世界的想法多少成为了你的日常习惯,又有多少成为了食之无味的过去时?五年智能手机及技术进化论(二)我们来聊聊过去那几年的那些“创新”。


五年技术进化论(二):有用的创新是怎样的

以“更智能”为借口的体感操作

    我们曾在《五年技术进化论(一):手机如何改变了生活》提到,顾名思义,传“感”器就是内嵌到手机当中用来模拟人感官的部分,自然会被加以利用创造出众多有用的创新;不过在过去的几年里用偏地方的也不少。

    相较于智能手机当中利用陀螺仪和重力加速感应来实现的游戏不同,“体感操作”因为需要计算的用户动作更加复杂,而且需要调用更多诸如前置摄像头等作为传感器,因此推出的时间要比前者晚一些,在智能机上的大规模爆发大概要从2012年中的三星Galaxy S3开始,当时它几乎史无前例的支持了体感拨号、智能拍摄、智能传输等功能。

    以“Smart Stay智能睡眠”为例,通过检测人脸和眼球的动作,手机会判断你在阅读屏幕内容一段时间之后脸是否离开了屏幕,如果是则可以关闭屏幕来省电,如果不是则延长锁屏等待时间,从而使屏幕常亮。

    至于后来出现的更加丧心病狂的转头翻页的功能,我们就不多吐槽了,至今已经销声匿迹的它大概失败于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机器再精细都比不过人类的细微动作,以三星S3的“Smart Stay智能睡眠”以及后来众多的类似功能为例,前置摄像头对于人眼的动作捕捉总是存在非常可观的误差,对于一个需要用户从零学起的新交互来说,这样的误差几次就能让人彻底失去兴趣。


第二则是培养用户习惯的问题,拿起电话拨号、隔空操作这些需要用户建立起一套不同于多年常规使用习惯的使用习惯,两者的冲突使得你会在面临真实场景时难以抉择;有时候传统习惯会更加条件反射的出现,有时候则需要接触屏幕而非“隔空”这样有切实感觉的操作,“体感操控”因此被忘记或取代也就容易理解。

    第三则是交互上的矛盾了,“智能睡眠”大多数情况下针对手机阅读这一场景,根据我们的经验,一屏的阅读量持续不长的时间就需要进行翻页,此时即使不用手指点击屏幕来避免黑屏,也要手指接触滑动屏幕来进行翻页了,本就使用频率不高的智能睡眠又会因此被忽略。


2
受限于硬件的裸眼3D


受限于硬件的裸眼3D

    因为强调便携性,在手机上实现3D观感就不能像在电影院里那样戴个专门的眼镜了,因此裸眼3D这一概念在3D电影广泛流行之后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至今;但说实话这样的创新看起来很难普及,无外乎生态与本身的限制两方面的问题。

    与电影、电视行业当中能够拥有的完整的从生产到上映的完整3D产业链不同,手机行业在过去的几年里还仅有终端设备在宣传裸眼3D技术,换句话说巧妇无米;虽然真的有专门专注于裸眼3D的内容提供商,而版权管理越来越严格的今天,这样的资源找起来恐怕要比在各大视频网站找一部能免费看的并且超清的新电影的难度高不少;况且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从2D转制,你大概也听过一个工具就能将给iOS或者Android编写的APP就能转制成Windows Phone或者BlackBerry平台这些不靠谱的事情。


    联想一下IMAX 3D电影的观影体验,荧幕加3D所形成的空间要形成包裹人体的效果,我们才有切实的置身其中的感觉;这就很容易理解尺寸所限的手机屏幕自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加之手机上的外放系统也很难模拟多声道环绕的效果,“身临其境”更无从谈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3D”也会就此没落(也或者说裸眼3D会延伸到电视这种更具表现力的设备上面,而不可能依托于手机平板这类的小屏幕设备),技术发展的“拟真”化必然是以我们生活的真实三维世界为导向和最终追求的,取而代之的更有可能是VR,就目前的VR所需的头盔之类的硬件设备来看,也就不能再叫“裸眼”3D了。

HTC Vive Pre


3
被其他行业反攻的无线共享


被其他行业反攻的无线内容共享

    相信两三年前你大概都听过MHL、DLNA、Miracast、WIFI直连等等有线或者无线共享内容的技术,它们诞生于电视机比较傻瓜的年代,也就是说那时候的电视还是以“单机”的形式存在,除了接收有线电视信号之外你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而那时的电脑和手机因为有网络的存在而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手机上有点儿什么新鲜玩意儿无线分享到电视大屏上一起看算是容易理解的逻辑。

    而此后的电视与电视盒的发展则把这条路几乎断掉,有了网线的电视跟之前的电脑和手机能获取的内容没什么两样,无论看视频,还是游戏社交购物;手机“无线分享”这种需要网络条件操作也并不简单的功能又被遗忘在了角落,除了偶尔能把自己用手机拍的照片视频拿到电视上分享一下之外几乎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与此同时手机本身的发展也有“贡献”,同时具备HiFi音效、6英寸SuperAMOLED艳丽大屏、外放优异的手机本身就是很好的内容展现平台,“输出到电视”只能算多此一举。

    无论怎么说,手机与电视之间的连接还是让我们比较早的见到了多屏联动的雏形,只是这种手机作为内容输出端的方式好景不长;另一方面来说,“多屏联动”的模型当中还是该侧重“联动”,而非这种有一屏输出另一屏只能被动接收的“1屏+1屏”还是只有1屏效果的方式,比如一屏上看到一半的视频在另一屏上接着观看,一屏上处理到一半的文档在另一屏上接着处理的Mac和iPhone之间的HandOff;而且手机应该起到更多的控制作用,比如Mac与iPhone之间的电话信息互相打通。




4
有用的创新是怎样的?


有用的创新是怎样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并不是否定技术进步与创新,也不是在这些创新看似失败之后再来挖苦它们;手机远不完美,智能也还远非智能,这条路上一直需要持续的创新来推动它前进,只是有时它并不是你想的样子。不妨来盘点一下几年下来那些“切实有用、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创新点,比如与支付有关的NFC和指纹识别、与充电有关的各项快充技术和无线充电、老将焕发新生机的协处理器、与拍照有关的就更多了。

    依附于摆在实际当中的“刚需”,或者几年的大环境发展已经让某些比如移动支付的行为形成了习惯,付诸于这些领域的创新自然会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并且被绝大部分用户欣然接受。


高通快速充电2.0技术

    而这些看似不成功的创新,粗略来看,之所以当时盛极一时而如今销声匿迹,可以说一来这些新技术本身实现的并不完善,或者效果上存在误差,或者需要特别的体位和操作方式,这就让本该简化操作的功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累赘,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不良风气在过去几年内肆无忌惮的蔓延;二来作为对智能机的“通用功能”的修饰和补全,部分新技术不是可学习成本高、就是使用频率少,最好的结果只是在小部分对这些功能有刚需的用户群当中流行,次之只能存在于发烧友这种“真爱”群体当中或者拿来偶尔炫技,总之很难培养成大众用户群体的日常使用习惯。

固步自封?也不是

    那就因此无所作为?当然也不行。举个例子,目前单价5000与1000元的手机在实现90%的日常功能上体验没有本质区别,这4000元的差价绝不会因为某个“颠覆式创新”而存在,而存在于看起来特别“虚的”(比如设计、自主OS、品牌忠诚度等)与特别“实的”(比如同为1300万像素之间的画质差异,硬件配置相同条件下的做工差异,掩盖于参数数字下很难被察觉和营销的标准差异)这两个极端;后者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游厂商,这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是个很高但有志于长久发展的话则不得不逾越的坎,欣慰的是已有人走在前面,比如OPPO对于充电技术的改进,小米华为的自主处理器;而前者有决心自我突破的话还是相对容易实现和看到效果的(参考华为2015年的成功)。说句题外话,就拿硬实力积累和品牌忠诚度来看,这似乎对新兴品牌来说很残酷,但这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创新的道路上体察用户需求任重而道远,谨以此致敬那些前仆后继的人们。


手机卡交流qq群73943237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3 15:57 , Processed in 0.125697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OPcache On.

手机版|小黑屋|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Archiver|备用网址1|备用网址2|在线留言|专门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