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小编今天文章的主题也呼之欲出了,其实就是想看看如今的存储卡和手机内置ROM之间,在传输速度上的区别?还有不同品牌存储卡和存储卡之间传输速度能够拉开多少差距?大容量的存储卡和内置ROM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竞争关系?这一次小编准备用实验的方式和各位读者一起得出上面这些问题的结论。
实验前常识扫盲
正式开始今天的实验之前,小编觉得有必要为各位读者扫清行业术语和专业技术的门槛,让各位更容易把握实验部分的内容。
1、存储卡分类(micro-SD/TF、SD、CF)
关于存储卡我们需要了解的指标
此SD非彼SD
这里小编想带各位读者走出一个常见的误区,常见存储卡大致分为CF卡、SD卡和TF卡,而我们平时在手机中所说的SD卡,其实并非指SD卡,而是micro-SD卡,两者在外观大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避免混淆,下文的实验部分,小编将简称micro-SD卡为存储卡,而不是SD卡,望各位读者知悉。
从外形大小就能够清楚分辨出三者之间区别
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分别用到三种不同的存储卡
粗暴简单,大卡放进大机器,小卡放进小机器
存储卡和SIM卡类似的地方
数码设备(摄像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手机等)之间相互转移数据,需要像手机SIM卡那样借助卡托(存储卡领域称为适配器)解决问题,一般来说,CF卡和SD卡多用于摄像机和数码相机,而TF卡则多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CF卡和SD卡都用于数码相机领域,CF卡比SD卡诞生时间更早,虽然这些年用SD卡取代CF卡的声音源源不断,但是CF卡凭借着在速度和可靠性(数据更难丢失)上的优势,目前依然有不少数码相机爱好者采用了CF卡作为存储卡,或者对于那些支持双存储卡的数码相机来说,拍照时候采用JPEG+RAW格式存储方式,JPEG文件存储在SD卡,RAW文件存储在CF卡。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存储卡,下面还有几款比较特别的存储卡,简单地介绍一下:
记忆棒/XQD卡(主要是索尼电子产品自用)
WiFi存储卡(将无线传输和存储卡结合)
MacBook扩容卡
MacBook扩容卡比标准SD卡长度要短,塞入MacBook之后不影响整体外观设计,同时也方便MacBook更容易塞进去保护包中。
普通SD卡塞进去MacBook之后露出一大截
2、NTFS、FAT32、exFAT
exFAT文件支持Mac 10.6.5、Windows 7、VISTA和安装了最新补丁的Windows XP系统,exFAT的设备将不能够使用Windows的ReadyBoost功能。纵然VISTA是一款很失败的操作系统,但是部分创新点还是能够名垂青史的,例如exFAT这种全新的分区格式。
exFAT分区格式针对存储卡而言,能够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相比FAT32优势在于支持4GB以上单个文件存储,相比NTFS则减少了日志文件的频繁生成,从而降低存储卡的读写次数寿命折损。
两张存储卡都自动地采用了exFAT分区格式
3、Class和UHS-I是不同的性能标识规范
Class分类(参考自百度百科)
UHS-I标识规范
Class是旧总线下的性能标识规范,而UHS-I总线诞生后采用了全新的性能标识规范,例如UHS-I Speed Class 1。关于总线的概念,下文会详述。
4、实战时间,一起辨识存储卡上那些数字和英文字母
SDHC和SDXC存储卡
SDHC和SDXC区别
SDHC和SDXC的区别更多表现在存储容量上,而不是传输速度上。
创见存储卡
东芝存储卡
索尼存储卡
5、影响闪存传输速度的因素
影响传输速度的内因和外因
接着让我们逐一看看上面提及到的那些影响闪存传输速度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SLC、MLC、TLC
三种闪存类型区别
也正是因为TLC每个单元需要存储更多的比特位,从而导致这种类型的闪存也是最不稳定的,在寿命和传输速度上大打折扣,不过如今由三星主导的厂商,通过高性能主控和算法,逐渐弥补了TLC在这些方面的缺陷。
闪存和CMOS传感器共性
闪存这种特性其实和摄像头CMOS传感器十分相似,说到底都是半导体嘛,苹果坚持了那么多年的800万像素,主要还是因为在相似的传感器尺寸下,塞下2070万像素或者1300万像素的话,会让单位像素面积急剧下降,最大的弊端就是,这些密密麻麻的像素粒子接收光线的面积少了,在弱光和夜景中,这种问题更加明显,造成的具体表现就是生成的照片噪点很多,涂抹现象严重,曝光不足,从而影响到解析力下降。
综上所述,单位面积下,无论是摄像头CMOS传感器还是存储卡,塞下的信息(像素、比特位)越少,对于成像表现和存储卡的表现都会有更好地发挥,谁也不愿意去游泳的时候发现泳池早已人满为患,变成了“下饺子”的难堪场面,半导体粒子和人一样,不喜欢过于拥挤的环境。
(2)闪存颗粒供应商(美光、SK海力士、三星等)
另一个内因就是闪存颗粒的供应商,除了排在前列的三巨头:三星、美光(收购尔必达)、SK海力士以外,SanDisk、东芝的闪存颗粒也是比较知名的。还有就是德国的奇梦达(从英飞凌独立,之后破产被我国浪潮集团收购),以及台湾的茂德、力晶和南亚。
不同厂商之间在挑选闪存颗粒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准则,这就决定了闪存颗粒本身的体质,正如人一样,不同体质遭遇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抵抗力强的人和抵抗力弱的人,面对感冒、发烧这些疾病侵害的时候,抵抗能力和复原能力都是不同的,闪存颗粒也类似,面对长期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不同体质的闪存颗粒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抗干扰能力,体质差的闪存颗粒可能很快就挂了,体质好的闪存颗粒可能能够服役到消费者“贪新厌旧”,更换新设备的时候还能够当二手商品卖出去。还是那句话,不要贪小便宜,知名厂商和山寨厂商采用的闪存颗粒区别还蛮大的,存储设备有价,但是数据无价,且买且珍惜。
另一方面,在幕后功臣 智能手机背后的半导体产业中小编也提过,工艺制程和架构依然是闪存颗粒永葆活力和竞争力的来源,这一点和CPU类似,所以不同厂商之间在闪存颗粒的工艺制程和架构上也是不断革新。
(3)传输总线(可以简单地看成是传输数据的通道)
聊完了内因,接下来我们聊聊外因,什么是传输总线?
针对ROM而言,eMMC、UFS
针对micro-SD卡而言,UHS-I
针对SSD而言,M.2、SATA、PCI-E
针对HDD而言,PATA和SATA
科技宅可能已经明白了,但是其它读者可能还需要再解释一下,简单来说就是传输数据的通道,上述这些什么规范、协议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传输数据的通道,打个比方,王府井大街、万寿路、板井路可以看作是不同的数据传输通道,和公路类似,数据传输通道根据设计的不同,在吞吐量、车流量等指标上都会不同,简单地说,就是读取速度和写入速度不同。
还是用回公路的例子,拓宽公路、引入高架桥、划分出双向行车道、减少红绿灯灯位安置等措施,对疏通道路都有一定作用,将这些措施用在传输数据的通道上同样能够加快读取和写入速度。最简单例子,PCI-E就是一种双向传输通道,类似公路上双向行车道,有利于交通(传输数据)畅顺。
提高总线传输速度还有很多其它方法,除了引入双向传输(全双工和半双工)的方式,还能够通过并行改串行的方式改善传输速度,HDD的PATA和SATA,ROM的eMMC和UFS就是最经典的例子。
还是在幕后功臣 智能手机背后的半导体产业中说过,PATA和eMMC都是并行总线,也是HDD和ROM刚开始的时候采用的传输方式,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并行总线虽然能够一次传输多位数据,但是传输过程中(例如同时传输8位数据),只要有一位数据出错,所有数据必须丢弃,然后重传这8位数据。看上去每次传输多位数据是一种效率的提升,但是由于线缆、接口等介质抗干扰能力直接和出错的几率挂钩,所以如果采用抗干扰能力较弱的介质负责传输,经常出错并重传数据,最终效率反而会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SATA和UFS都是串行总线,每次只能够一位一位数据进行传输,但是容错率相对高了,而且只要技术成熟,提高单次传输数据的速度,最终能够实现PATA总线传输1次(假设为8位数据),SATA总线已经传输了8次(合计也是8位数据)甚至更多次,这也是如今部分传输介质已经用串行总线取代并行总线的原因。
接着聊聊micro-SD上UHS-I这种总线,在UHS-I诞生之前,旧的存储卡传输总线最高只能够达到Class 10级别,伴随着3D、4K视频的普及,Class 10最低不少于10MB/s的写入速度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传输速度更快的UHS-I总线应运而生。UHS-I总线既然是专门为全高清和4K视频高速传输而生的,在读取和写入速度上肯定采用了不同的思路,相比旧的总线主要集中火力提升读取速度,写入速度基本上都不太高的情况,新的UHS-I总线在写入速度上提升比较明显,部分品牌的UHS-I Speed Class 3存储卡写入速度已经能够持平读取速度。
存储设备不同传输接口间速度对决
如上图显示,即使Class和UHS-I等级不断提升,但是micro-SD卡相比其它传输设备采用的总线协议,理论上的传输速度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正如巷子和大街的车流量和吞吐量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横街窄巷无论如何拓宽,也不可能达到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速度。顺带小编也来聊聊传输总线的问题,如上图所示,USB 3.0相比SATA III而言,理论速度上的差距已经很小了,除了得益于USB协议的不断进步,也得益于SATA协议遭遇了技术瓶颈,正如UFS 2.0在未来将会逐步取代eMMC 5.0成为新一代ROM采用的总线标准。
和ROM不同,硬盘接口不可能由USB接口取代SATA接口,而是PCI-E、M.2、U2这些接口。这也是建立在HDD市场份额逐步被SSD瓜分的大前提下,还是上面小编提到的原则,内因和外因,只有内因传输速度优化到一定程度,例如用SSD换掉HDD,外因才能够进一步发挥传输速度上的优势,SATA III传输速度理论值最高只有600MB/s,但是对于HDD而言,目前来说自身结构对速度的限制(内因)相比总线速度的限制(外因)更大。正如一台自行车,无论如何提速、拓宽道路,也不可能达到宝马、奔驰的行驶速度,内因才是瓶颈。
但是对于SSD而言则不同,SSD由于并不像HDD采用了物理结构(磁盘、转轴等零件),所以在数据存储原理上是不同的,能够达到更快的传输速度(内因),这个时候总线传输速度成为了瓶颈(外因),SATA III接口明显会对SSD传输速度造成限制,PCI-E、M.2和U2自然就大派用场。
这里小编不进一步展开传输总线的内容了,免得大伙关闭浏览器,这里小编只介绍PCI-E总线的版本更新和传输速度变更。如下图所示:
如何熟记PCI-E总线传输速度
只需要记住了左上角的PCI-E 1.x的传输速度为250MB/s,结合上面小编总结的两条规律,这样就能够把整张表格记住,等同于我们小时候记住一张9*9乘法表一样。PCI-E总线常用于显卡上,这几年随着SSD的兴旺,PCI-E总线才用在了硬盘领域。
(5)最后,既然提到SSD,小编也不厌其烦地强调多一次,对于SSD而言,主控、存储颗粒、缓存三项因素(内因)都很关键,但是传输总线/接口(外因)对于整体表现也很重要,所以购买SSD用户注意了。
6、数据恢复
和HDD不同,恢复SSD、micro-SD卡需要专门的数据恢复软件,因为磁盘和闪存的物理性质不同,这一点技术宅应该很了解,那些常用于HDD进行数据恢复的软件在面对SSD时候也只能够缴械投降,作为消费者切记不要乱用数据恢复软件恢复不同存储介质数据。
创见的数据恢复软件
索尼的数据恢复服务
实验过程
扯了那么久原理,是时候开始今天的正餐了,实验素材如下:
实验用两张全新的micro-SD卡
小编只列出了两张存储卡的信息,手机部分不具体标明是哪两款手机,只告诉大伙是采用了eMMC存储介质的手机,至于是4.5还是5.0、5.1版本,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那是理论传输速度,我们待会看实际的表现,另一方面,为了让存储卡和ROM之间分数差距没那么大,小编并没有加入采用了UFS 2.0机型进行测试,而且UFS 2.0取代eMMC成为市场的主流方案还有一段日子,所以本次实验只测试不同存储卡之间,存储卡和ROM(eMMC)之间在传输速度上的差距。
两张存储卡除了牌子,其它参数基本上一致:
存储容量:64GB
理论传输速度:Class 10、UHS-I Speed Class 1
官方公布的实际读取速度:最高能够达到80MB/s
micro-SD卡阵营
实验素材
两张micro-SD卡在笔记本中显示情况
让我们先从micro-SD卡阵营开始,本次实验小编找了一台性能上十分接近笔记本的大尺寸平板(Windows系统)进行辅助测试(本文简称为“笔记本”),这台平板电脑既拥有USB 3.0接口,也支持存储卡扩展,根据小编在上面理论部分所说,影响存储卡传输速度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鉴于小编没有USB 3.0读卡器,如果采用USB 2.0读卡器,USB接口(外因)就会变成传输速度的瓶颈,从而干扰存储卡(内因)最终跑分,所以小编分别将两张存储卡插入平板电脑的扩展槽,从而模拟插入手机的实际传输速度,这也更符合本文的定调:探讨如今手机中存储卡和ROM之间,在传输速度上差距究竟还差多少?
ATTO Disk Benchmark
正如上文理论部分提及到,存储卡的写入速度相比读取速度普遍都要慢,下面的两张存储卡表现也一样,写入速度能够达到Class 10的最低标准(10MB/s)也已经算是及格,如果超过了10MB/s,能够攀升到20MB/s左右已经算是良心了,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有理由督促厂商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在写入速度上提一下速,毕竟旗舰级别的存储卡是能够达到90MB/s的写入速度的,这明显是技术不够成熟,所以中低端存储卡暂时无法享受到这种福利。
金士顿存储卡两次跑分
SanDisk存储卡两次跑分
第二个规律是,无论是金士顿还是SanDisk,读取速度都没有达到官方所公布的80MB/s,这一点不禁让小编有点惋惜,当然,网上也有不少网友反映,如果将存储卡放在USB 3.0读卡器,并插入到平板电脑的USB 3.0接口进行数据传输,跑分成绩会好看一点。小编还特意翻查了采用同一款平板电脑进行存储卡跑分的其它案例,发现这款平板在内置存储卡扩展接口的传输速度上还是比较靠谱的,虽然无法媲美采用USB 3.0接口传输速度,但是并不会大幅度拉低跑分,造成数据传输的瓶颈。
CrystalDiskMark
第三个规律就是传输单个大容量文件的速度(持续读写)和传输多个零碎的小文件速度(随机读写)相比,前者传输速度会更快一点。这个规律即使买了90MB/s读写速度的旗舰存储卡也是不会改变的,这和闪存本身的内部设计有关,由于牵扯到结构原理,又是长篇大论,姑且略过。
金士顿存储卡的两次跑分
SanDisk存储卡的两次跑分
CrystalDiskMark相比上面的跑分软件更加人性化,除了界面更直观,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设置跑分的次数,方便核算多次跑分的平均值,小编一共跑了两次分,每一次运行,跑分软件其实已经跑了5次分并核算出平均值,所以上面的得分每一项都是经过10次跑分计算出来的。另一方面,这款软件还能够设置跑分的样本文件大小,小编分别设置了1GB和500MB各跑一次分,最终结果显示,这款软件的样本文件大小和跑分结果并没有强关联,所以消费者不必过于纠结应该选500MB样本还是1GB样本进行跑分。
从上面的跑分结果显示,SanDisk的存储卡跑分在这个环节不再是不分伯仲,而是稍微比金士顿的存储卡分数更高。对于外行人来说,我们不必详细了解上面4行数据分别代表什么,只需要知道第1、3行数据代表持续读写传输速度,第2、4行数据代表随机读写传输速度即可。
FastCopy
高潮来了,关注过小编以前的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跑分和实际表现还是存在着一定距离的(带你领略Hi-Fi手机上视听功能之视频篇),所以小编决定用实际的应用场景考察一下这两款存储卡的表现,小编找了一款能够模拟实际场景的软件进行快速读写操作,还是围绕着写入到存储卡、从存储卡读取两个方向,而每个方向又分别传输零碎的小文件(合计超过1GB),和单个大容量视频文件(超过1GB),合计四种常见传输数据情况。
从笔记本写入到存储卡
从存储卡写入到笔记本
从笔记本写入到存储卡
从存储卡写入到笔记本
最终结果显示,除了“从存储卡读取多个零碎文件到笔记本”这种情况,两张存储卡的传输速度出现了5MB/s左右的差距外,其它三个环节实际传输速度还是比较接近的。
删除速度
最后我们看看删除速度上的对比,单个大容量视频文件的删除,两款存储卡表现都比较快,而多个零碎图片文件的删除环节,两款存储卡都表现出类似的速度,虽然不算很快,而且在刚开始的阶段速度还比较慢,但是最终还是以40-44个项目/秒的删除速度完成了测试。
批量删除相片
小结一下,我们以FastCopy为例,两款存储卡在持续读取速度上虽然都无法达到标称80MB/s,但是70MB/s左右的速度也不算虚标。持续写入速度方面,两张存储卡大概都能够抵达20MB/s的数值,还算可圈可点。随机读取速度下滑到60MB/s左右,随机写入速度也下滑到5MB/s以下,但是也象征了中高端价位的存储卡(micro-SD/TF卡)如今的综合水平发展。如果把实验素材换成旗舰版的存储卡(价格至少翻倍),显然能够带来更好的成绩,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投入和产出是否均衡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ROM阵营
下面看看ROM阵营方面两款手机的表现,这也是本文重点探究的内容,存储卡能否在这几年的潜伏中逐步逼近ROM的传输速度。
实验素材
其中一台样机的ROM来自三星闪存
很多消费者看完上文理论部分肯定会分外关心闪存介质的来源,小编也通过其中一台手机的工程模式核实到来自三星的闪存,另一台手机工程模式只能够测试闪存是否正常工作,无法查阅相关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两款手机(均不支持USB 3.0)用USB线和笔记本连接后,需要在手机(Android系统)中把连接模式调整为“U盘模式”,笔记本(Windows系统)才能够识别出盘符,从而进行下面的测试,MTP模式或者PTP模式(无法识别出盘符)是无法进行下面传输速度测试环节。
两台手机插入电脑后需要调整为U盘模式
两台手机在电脑显示情况
ATTO Disk Benchmark
如下图所示,左边的机型是14年的旗舰机,右边的机型是15年的旗舰机,ROM的传输速度,无论是读取还是写入,后者相比前者都要优胜,从下面柱状图能够看出,14年的这款旗舰机出现了上面micro-SD卡常见的问题——写入速度比读取速度偏低。
14年旗舰机 VS 15年旗舰机
CrystalDiskMark
另一款跑分软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14年旗舰机8个项目的成绩都要比15年旗舰机分数低,但是,写入速度和读取速度明显接近了不少,两款旗舰机的ROM在读写速度上保持着均衡发展,而不像存储卡那样,刻意提高读取速度,最终表现为ROM在读取速度上明显不如存储卡那样快。当然,这只是持续读写速度,而在随机读写的速度上,ROM具有绝对的优势。
14年旗舰机 VS 15年旗舰机
FastCopy
跑完分我们看实际应用场景。随机读写速度方面,14年旗舰机明显落后于15年旗舰机,可见eMMC技术一年内的进步有多大。
从笔记本拷贝到存储卡(零碎的图片)
从存储卡拷贝到笔记本(零碎的图片)
持续读写速度方面,15年旗舰依然凭借最新的eMMC技术,领先14年旗舰机。
从笔记本拷贝到存储卡(单个视频)
从存储卡拷贝到笔记本(单个视频)
删除速度
两台手机的删除速度对比
删除速度方面依然毫无悬念,15年旗舰机表现出2倍于14年旗舰机的删除速度,可谓大获全胜。接下来,是时候验证一下micro-SD/TF卡和ROM之间传输速度差距是否缩小了?
实验结论
随机写入速度方面,现阶段存储卡和ROM之间距离还是比较大的,体现在实际场景中就是,拍照时候,如果我们把存储位置选择了在存储卡而不是ROM,那么你就会发现每次按完快门保存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的卡顿,这种卡顿伴随着照片分辨率的提升(1600万像素或者2070万像素)变得更加明显。
随机写入
随机读取速度上,存储卡反而更有优势,毕竟厂商重点优化过,实际体验表现为,将手机的照片备份到电脑的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是存放在存储卡还是ROM的照片,传输速度都比较快,而且存储卡更快完成拷贝的过程。
随机读取
持续写入速度上,两种存储介质的表现都很快,硬要分个高低的话,ROM的表现更胜一筹,体现在实际场景就是,录制视频时候,两种存储介质都能够稳定地配合摄像头进行拍摄,但是小编选购的这两款存储卡只是UHS-I Speed Class 1级别,只适合录制1080P全高清视频,如果想要录制4K视频,需要购买UHS-I Speed Class 3级别的存储卡,这种级别的存储卡才是专门为拍摄4K视频而生,写入速度会有明显的提升。这一点很重要,部分智能设备,在监测到存储卡传输速度过慢的时候,会在屏幕上显示让用户更换更高速的存储卡,同时暂停录制摄影,直到用户换上更高速的存储卡为止。有些机型能够勉强录制一小段时间不报错,但是最终还是会强制退出录制视频界面,对于用户而言,精彩的瞬间可能稍纵即逝。
持续写入
持续读取速度方面,存储卡再次超越ROM传输速度,具体表现为,从手机下载完电影、连续剧,或者录制完DIY视频之后,想拷贝到电脑上备份,这个时候,存储卡读取速度快优势突显出来。
持续读取
总结:存储卡主要胜在读取速度上,而ROM主要胜在写入速度上,尤其对于游戏玩家,把游戏副本存放在ROM才是明智的选择,否则每次写入进度和记录的时候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除此以外,牵扯到读取速度的场景,存储卡和ROM的表现其实都不会让用户体验扣分。庆幸的是,读取操作占我们日常操作的比例还不低,消费者可以放心地把部分系统程序和第三方安装应用转移到存储卡上,为ROM腾出更多的空间存放经常需要写入的文件夹和文件。
聊到这里,本文的结论也基本上全部揭晓,存储卡和ROM并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互补。纵然ROM的容量在不断提升,但是存储卡也不甘示弱,旗舰机中128GB ROM的版本估计也依然有不少消费者买不起,但是128GB存储卡并不昂贵,而且现阶段小编做了统计,买两张64GB存储卡更划算,也间接规避了部分手机和平板最大只支持64GB存储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