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mio 于 2016-11-26 21:59 编辑
今年1月,美国下一任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时曾承诺:“要把iPhone带回美国制造,不在其他国家生产”。为达到这一目的,他甚至提出要向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5%的关税。如今成功当选,苹果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胳膊拗不过大腿,再牛的科技公司也干不过政治。日前,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苹果已在考虑将生产线搬迁至美国,其主要组装厂富士康已开始就此展开研究。 其实,这已经不是苹果第一次面临政治干预了。在此之前,奥巴马ZF也曾向苹果施压,2013年,苹果的应对措施是向新加坡合同制造商Flextronics提供帮助,让它在美国德州Austin制造Mac Pro,随后富士康也在该州开设了iMac生产线。 既然有前车之鉴,半数以上营销额都来自苹果的富士康很有可能会选择再次妥协,但现在这种情况低头也并不容易。
成本太高 首先想要在美国建厂就必须先拿出一笔资金,据了解富士康在印度建厂前期投入了650亿,在人均GDP超过印度10倍以上的美国,建厂投入应该不会少于印度。 其次,在美国组装iPhone需要给工人支付更多薪资。美国的电子产品组装工作的小时工资约为十三美元,而中国全天仅为三十美元,据了解,在富士康有很大一部分员工每月的基本工资是在3000元以下,这意味着富士康在美国建厂需要支付更高的人工成本。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今年6月发表文章称,就算苹果只是单纯地在美国组装iPhone,每部成本都将从当前的4美元至10美元提高到30美元至40美元。这意味着即使其他成本保持不变,iPhone的最终价格也要高出约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像屏幕、芯片、镜头等iPhone的元器件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回到美国制造同时也意味着支付更多的物流成本。
美国缺人 富士康搬到美国,就算苹果愿意不计较人工成本以美国的薪资水平对待员工,但他还是会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人”。 苹果CEO库克(Tim Cook)表示,选在中国制造iPhone是因为“技术”,而不是低成本。美国缺少中国所特有的,拥有足够吃苦耐劳精神,且具有基本专业技能的工人。这也是iPhone回归“美国制造”的最大瓶颈。 库克称:据美国苹果的高管估计,如果降生产线搬回美国他们将需要8700名工业工程师来监督20万装配线工人,而在2014年,只有7000学生在美国完成大学级工业工程项目。 相反,中国极其专注制造业,适合生产iPhone的工人很多,仅深圳就拥有240000名富士康员工以及数百万其他工程师和工人。” “供应商集群” 就算解决了成本和员工的问题,富士康也很难在美国建厂,因为缺少制造iPhone所需的“供应商集群”。 在亚洲,台湾台积电制造一系列iPhone所需的芯片。日本的夏普和显示器公司提供iPhone的显示器。此外,韩国的SK海力士和日本东芝生产iPhone所需的内存芯片。如果要生产iPhone,在同一个地方就需要一群供应商,但是美国并没有这种条件。
埃姆斯实验室的埃里克斯也未曾表示,在美国采购零部件也存在很大的困难。iPhone使用了75种化学元素,占元素周期表的2/3。其中不少是稀土元素,比如磁性材料金属钕用于制造iPhone的振动马达、麦克风、扬声器等,但目前稀土元素主要来自中国,中国的供应量占全球85%。即使是iPhone外壳也使用了美国几乎没有的材料,如铝合金,而美国没有铝土矿。 有消息称,如果在美国生产大部分零部件,每部iPhone最终成本可能会提高100美元,当然这些成本都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是因为缺乏原料资源,即便投入再多资金也无法改变现状。 难以忍受的企业文化 提到富士康大家很容易联想到跳楼事件,2010年富士康的14连跳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关注。在很多人看来员工的频繁跳楼与富士康所采取的军事化管理和重复性高强度的工作有关。
在富士康,员工与其说是人,更像是一台赚钱机器,每个工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在生产线上最普通的一道工序是贴胶纸:在主板上贴18张胶纸,两分钟内完成。每个工人每天要完成220块这样的主板,这些工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的底薪都在1000元左右,如果他们想赚取更多的钱,就不得不选择多加班,所以加班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超过12小时。. 组装工作单调乏味,据了解富士康还曾实行过“静音模式”:员工在进入车间后不能说任何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即使谈论工作也不能让第三人听到,三人以上的谈话必须要在线长办公区进行等。 无论是超时长的加班,还是所谓的“静音模式”,对于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约只有34.4小时、主张人权的美国人来说恐怕是难以容忍的。 中国人那么吃苦耐劳,都会发生14连跳,如果把富士康搬到美国,恐怕跳楼就要跟下饺子差不多了吧。 牵一发而动全身,将生产线搬回美国绝不像特朗普说的那么简单,即使苹果最终选择了像美国ZF低头,在美国建厂的计划也需要仔细筹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