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mio 于 2017-2-4 09:07 编辑
2012年6月诺基亚曾推出过一款名叫808的塞班贝拉系统手机,这款手机当时一战成名的绝技既不是所谓砸核桃的情怀也不是号称“最后的塞班贝拉”的悲情,而是4100万像素的顶级拍照水平。
或许用过诺基亚808的人很少,我在多年前曾经用过它,且第一眼就被它背面的一大块摄像头凸起所吸引。诺基亚808的后置镜头像素为创纪录的4100万,有效像素7728*5368,根据所选择的图像比例,可以拍摄7728*4354分辨率的16:9图像或是7152*5368分辨率的4:3图像。
至于它的CMOS面积呢?1/1.2英寸,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直到4年半后的2017年初也没有任何一款智能手机能够与其比肩。另外这块1/1.2英寸的感光元件让诺基亚808的画质达到了逼近松下、奥林巴斯微单的水准。可是这种高画质是以12.9mm的机身厚度换来的。
曾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薄智能手机”的金立S5.1
全球最薄手机——4.75mm的vivo X5 Max
然而诺基亚808这种牺牲厚度成全拍照质量的手机在随后几年淡出市场,人们见到的新手机越来越薄。这种竞争在2014年达到最高潮,先是金立的S5.1声称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薄手机,后是OPPO马上推出4.85mm的R5打脸,紧接着蓝厂vivo以4.75mm的X5 Max终结了最薄手机之争。两年多后的今天,全球最薄手机的数字仍然停留在4.75mm。
手机行业最近两年已经不再拼纤薄,或许有着对续航能力下降的担忧,但即便引入了索尼定制CMOS、双镜头这样的新理念和新玩法,手机摄影的成像水平却再也无法超过当年的诺基亚拍照神机。实际上,诺基亚808这样的手机不是有意将手机做得那么厚,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这其中的关键便是镜头尺寸与感光元件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镜头模组当中镜头负责汇聚光线,而感光元件(CMOS)负责收集光线信息。现在手机上面使用的感光元件其面积大多非常小,小到甚至不及你的手指甲,而专业相机上面使用的APS-C画幅和全画幅CMOS,它的面积是手机上面CMOS的十几甚至几十倍。具体的尺寸差异。大家可以看上面这张图来体会一下。
如果镜头与CMOS成像圈不匹配就可能出现照片黑圈(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GUGU摄影)
而对应的,更大面积的CMOS需要更大面积的成像圈与之匹配。为了不让最终输出的照片因为成像圈太小出现暗角和黑边,镜头的法兰距(焦平面与CMOS的距离)就必须拉长,这也就意味着镜头的尺寸必然增大。想在大幅增加CMOS面积的同时保持原有的镜头长度还不产生暗角,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手机内部的镜片不仅仅是一两片,通常会是5-6片组成的镜片组。一旦镜头长度增加,如果想保持对色散和边缘畸变等因素的控制,就必须要增加镜片组来抵消掉这种影响。而增加镜片组的同时,摄像头模组的体积也会增大。
诺基亚808的背面摄像头凸起(图片来源the verge)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观点就是——感光元件面积越大,镜头体积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因此当初质疑诺基亚808机身太厚的朋友应该可以理解了,并不是诺基亚的研发团队不给力,而是1/1.2英寸的大底CMOS所对应的镜头体积本身就不可能小。上面是我们一位论坛网友早年拆解诺基亚808的图片,这个角度看这枚摄像头的凸起有多明显,又如何能做薄机身呢。
如今市面上在售的智能手机,即便声称自己是旗舰拍照手机,它的CMOS尺寸也很难超过1/2.3英寸。这个尺寸是早年消费级数码相机(俗称卡片机)的常用尺寸,对智能手机来说,这个尺寸基本可以兼顾纤薄外观和相对不错的画质所以成为厂商的选择。而诸如诺基亚1020和808那样的大底CMOS智能手机由于机身尺寸太厚已经成为“传说”,毕竟好画质不如好卖相。
那么手机厂商就束手无策了?并不是,2015年兴起2016年普及的彩色+黑白双摄像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CMOS过小的缺陷。通过一枚黑白摄像头记录细节信息,并与彩色摄像头进行数据融合,一组两枚镜头所呈现出的成像效果相比传统的一枚后置镜头要好不少。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考虑到了手机厚度的要求,平行排列的两个镜头组不会增加手机的厚度,这样既可以让手机继续做得纤薄,又能给相对大容量的电池留出放置的空间。 双摄像头虽然仍不及大底CMOS但至少是个努力的方向
手机行业高速发展的这些年,有一些技术的进展和突破显然跟不上,比如电池技术的革新和厚度与画质的矛盾。不过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个好策略,比如电池续航技术没突破我就研发快充,CMOS面积和厚度兼顾不了我就研发双镜头,归根到底还是希望给用户带来更完善的使用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