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 这款12.3英寸3:2的PixelSense显示器也是(和i7版本)完全一样,有着2736x1824的分辨率以及267的dpi。对比度在463nits下达到了惊人的1447:1。 在2017年,我们曾测量到在50%及以下的亮度时,PWM频闪达到非常高几乎感知不到的20800Hz。这也和i7的型号一样,差别受制造的影响在容错范围内。 X-Rite i1Pro 2 最大: 496 cd/m2 平均: 450.3 cd/m2 最小: 5.3 cd/m2 亮度贡献: 83 % 电池供电屏幕中心: 463 cd/m2 对比度: 1447:1 (Black: 0.32 cd/m2) ΔE 彩色3.76 | 0.4-29.43 Ø6.3, 矫正: 2.68 ΔE 灰阶3.18 | 0.64-98 Ø6.5 90% sRGB (Argyll 3D) 59% AdobeRGB 1998 (Argyll 3D) 伽马: 2.53 色彩空间覆盖则相对来说比之前要低,Surface Pro从2017年的99% sRGB到现在的仅仅90% sRGB。鉴于屏幕本身是一样的,这也只能说是由于制造产生的误差。 开箱的DeltaE偏差测量结果为3.2,这对于没有接受过训练的眼睛来说接近完美,渲染偏微蓝不过无法察觉。我们成功将灰阶的DeltaE降低到1.15,彩色下则由3.8降低到2.7。理想情况下,这些数值要低于3。 由于最高亮度的表现不错,户外的使用也很正常。不过,高反光的外屏在阳光直射下会由一定的不便。 显示响应时间显示响应时间表示屏幕在由一种颜色切换到下一种颜色的快慢。过慢的响应时间会导致残像以及运动物体的模糊。快节奏的3D玩家更应该十分关注快速的相应时间。 响应时间黑到白25ms 屏幕的测试结果对游戏玩家来讲过慢。 相比较而言,所有的受测设备从0.8(最小)到240(最大)ms,打败全部设备的40%。 也就是说,结果和平均值相当(25.6ms). 响应时间50%灰到80%灰 42ms 屏幕的测试结果慢到游戏玩家不会感到满意。 相比较而言,所有的受测设备从0.9(最小)到636(最大)ms,打败全部设备的54%。 也就是说,结果和平均值相当(41ms) 屏闪/PWM(脉冲宽度调节)为调暗屏幕的亮度,有些笔记本会采用将背光不停的开关——这个方法叫做脉冲宽度调节(PWM)。这个循环评论理想来说应该是不会被人眼所觉察。如果调节频率过低,敏感的人会感到眼酸甚至头疼,乃至察觉的到这个闪烁。 这款显示器的背光在50%亮度以下为20800Hz的闪烁频率。高于这个设置的情况下则没有PWM或者闪烁。 20800Hz的频率相当高,大多数对PWM敏感用户都无法察觉的到。 作为对比:52%的受测设备不用PWM来降低屏幕亮度。如果PWM被检测到,平均为8781Hz(最小: 43 – 最大: 142900) 可视角度依然很高,显示器从各个角度都观测不到颜色和亮度的变化与衰减。 性能微软的中档Surface搭载了英特尔酷睿i5-8250U处理器。和i7(酷睿i7-8550U)的型号一样都是来自Kaby Lake Refresh一代的四核处理器。入门级m3-7Y30也可选,和i5款一样都是无风扇。M3-7Y30的型号去年上市,今天的型号只是在名称和预装的软件上有所不同。 整机配备8GB板载内存,以及128GB的东芝SSD(KBG30ZPZ128G)。还可以选256、512、1024GB的SSD。 处理器酷睿i7的型号有着出色的性能,仅靠空冷就和厚达20mm的14寸笔记本打了个平手。那这款无风扇的i5又怎么样呢?一起来看下Cinebench R15的循环测试结果。在第一轮测试中,i5拿到了584分,然后在第二到第四轮中跌落到553分。第五次仅得437分,这个分数在接下来得20个测试中保持住。总之,整体性能下降达到25%。和衰减11%的i7比,i5的型号整体慢了23%。 在Cinebench循环开始的几秒中,i5跑在3.4GHz,然后降频到2.8GHz,在第二圈到第四圈为2.6GHz。接下来,始终维持在2GHz的频率跑完全程。 功耗从最初的22W降低到16.5W,然后到第六圈左右达到10W上下。由于温度达到了70℃(对无风扇设计来说温度过高)CPU会强制降频。温度最终稳定在62-64度。有风扇的i7型号则允许运行在71-74度,运行速度相对来说也更快(2.5-2.6GHz)。 电池供电时,设备运行在2.2-2.3GHz,而且从来没有达到过70℃的临界点。也就是说,在电池供电的情况下,整体性能比外置电源时,多核要低18%,单核则低27%。 尽管有着明显的降频阈值,在持续负载下这块i5(2018),也比2017年的Kaby Lake 7300U处理器的Cinebench跑分要快47%。这个情况我们在i7型号上也观测到了。 对手型号的阈值则小得多(戴尔Latitude 5290),甚至没有(惠普Elite x2 1013 G3)。这两款也有着更快的CPU(酷睿i5-8350U),Cinebench测试也多出3-6%的起始成绩。持续成绩则是戴尔领先9%和惠普领先10%。 由于这款酷睿i5-8250U非常受制造商的喜爱,很多笔记本包括一些低端本到高端商务本都在采用。联想的T480s在持续负载下快上个35%,就连更小的,起始阈值为22%的ThinkPad X280,最终跑分都要快17%。上述两款都有风扇。 换句话说,搭载了风扇的笔记本也没有能突破瓶颈限制,不过由于主动散热的原因,在持续负载下也会快个15-20%。有个理想散热系统的i5笔记本,将会把排位在65%的Surface Pro 6(2018)甩在后面。 下面的Cinebench分数在冷启动后开始记录。处理器将可以完全发挥睿频加速带来的潜力,因为这个时候尚未达到热量的限制瓶颈。在单线程测试中,2017款和2018款旗鼓相当。然而,2018的型号由于从双核升级到四核,在多线程测试中要快上个75%。总体上,2018款的i5的分数比酷睿i5-8250U的平均成绩要好。2018款i7的型号在多线程中要更快9%。
对比型号(联想Miix 520-12IKB, 惠普Elite x2 1013 G3,以及戴尔Latitude 5290 2-in-1)则在多线程中要慢10-12%。不过,这也仅仅是最初的几圈测试,在持续性能模式中结果则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