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守望雷亚 于 2022-8-2 12:19 编辑
本次仅仅是作为简单估算,方法不是特别严谨,但也足够说明问题,请较真的大佬直接忽略
首先是台式机的大小核心,我们能比较简单的换算出小核心对成绩大概的贡献,我们以两个处理器来举个例子
1、12400F,6核心12线程,全核心睿频4.0GHZ
2、12600KF,6核心12线程+4核心4线程,大核心全核睿频4.5GHZ,小核心全核频率3.8GHZ
如果按照理论的大核心频率差距来粗略计算大核心频率差距会对跑分造成多大的影响
即,0.5GHZ/4GHZ=0.125
而12400F的R20全核跑分大致稳定在4800分左右的样子,那么就可以算出4800X0.125=600分
与此同时,12600KF的R20全核跑分成绩,大概稳定在6800分左右(有些体质好的可以7000出头?)
那么可以算出小核心对跑分的贡献,6800-4800-600=1400;
1400/6800≈20.6%
即4核心4线程小核心能提供大概1400分左右的r20成绩加成,占整个跑分的20.6%
单看分数,可能有人觉得这个影响并不大,但看到占比,整个人都不好了,4个核心都占了20%+,那八个核心呢?
不过有一说一,alderlake的大核心ipc确实比tigerlake更强了点,但也可以理解为特挑体质,或者体质增强...工艺也有提升,自然而然有了性能提升,就像11900H同功耗下,频率就是比11800H高一点,跑分也高一截。。。
比如,i5 11400H全核心睿频3.7GHZ,不做太多限制,大概r20跑分在3850分左右(比如y7000p在3850-3900之间),单纯算下频率差,大概全核心4GHZ的状态下,r20稳定成绩在4200分左右,对比4800还是差了400分的
而锐龙那边,全核心睿频仅4GHZ前后,频率不如intel,自然单核或者多核就不如英特尔
单从频率来说,同样的架构,4c8t的全核心睿频5GHZ的跑分,理论是和6c12t的全核心睿频4GHZ差不多的
更别提,移动zen2仅仅ipc小超了skylake,而移动zen3的IPC相对移动zen2的提升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台式机跳过tigerlake,直接变成了异构
ps:这里有个冷知识,11代移动端和桌面端制成与架构不同代,移动端是10nm++搭配tigerlake,桌面端则是icelake(sunnycove)+14nm,前者的能耗比强于后者,IPC也强于后者
图为10代低压icelake(10nm+)与11代低压tigerlake(10nm++)的功耗与频率比,也可以明显看出能耗比差异
在10nm+上,icelake的表现就是能耗比比较差,且越往高频,需要的功耗越多,以致于其无法达到更高频率,有说法是因为10nm+的问题,所以11代桌面端采用了14nm来堆核心、提频率,但依然功耗爆表,相比而言tigerlake好很多了,只不过依然远不如锐龙
这些导致了,alderlake的大核心IPC骤然比skylake提升了一截,再加上睿频比锐龙高了许多,自然性能也就高了
也就是10代及之前的牙膏,以及11代桌面端能耗比的拉垮,凸显了12代巨大的提升,而理论12代的这个状态,应该在7代kabylake上就出来了,只能说可惜intel的10nm难产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看似进步,其实更多还是堆核心为主线而已。
当然12代alderlake异构性能高了,其功耗也高了
以锐龙6800H在80瓦下,以全核心4.2GHZ的频率,r20稳定在5450分,而12700H跑到7050分则用了120-130瓦
全核性能提升了22.7%,功耗高了33.3%-38.5%
而12700H若无法给足功耗,比如缩水到55-65瓦,其全核性能可能还不如95瓦的12500H。。
而 说到移动端,我们来简单换算一下功耗和性能差距吧
就拿性能释放公认异常激进的y9000p 2022举个例子,这里拿笔吧评测室猪王的数据
i7 12700H 6核心12线程+8核心8线程,跑r20循环成绩,大概能稳定在7050分,功耗120-130瓦,大核频率稳定4GHZ,小核频率稳定3GHZ
由于大核心架构和频率与台式12400F基本相当,那么我们假设它对跑分的贡献也是差不多的,即在这个7050分里,大概有4700-4800分是大核心贡献的
那么8个小核的分数贡献大概在2250分左右,大概贡献在33%
也就是近1/3的跑分成绩是小核心贡献的
与此同时,y7000p的12500H,由于只是规格下降了2c4t,睿频对应可能也有些许差异,但同时功耗也低了一些
在r20循环成绩中,稳定在5700左右,大核心4.2GHZ,小核心3.1GHZ
由此可以计算出2c4t带来的跑分差距
首先是i7 12700H的跑分差距,大概是7050-5700=1350分
而考虑到大小核心均高了0.1-0.2GHZ,这个分数将会缩水小几百分,我们这里假定差不多实际在1200分左右的样子?
那么可以大致算出,8核心8线程的小核心带来的跑分增益,占用了两个大核心的节点,却带来了3.5-4个带超线程大核心的跑分增益...
且八个小核心的功耗绝对是要比3-4个大核心的功耗要低很多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差不多功耗的条件下,12500H这种4大8小的跑分成绩就是持平,或者超过12650H这种6大4小的成绩
但这里面也有个问题,这也是12代酷睿出来之前,我在知乎里和一些人争论的焦点
即大小核心的调度,以及其实际的性能表现如何
首先是调度,很多吹intel或者正在用12代酷睿的用户,为了吹捧,会说异构的调度前景一片大好 ,从跑分的层面来说,确实很好,英特尔大胜amd
但是从日常使用来说,即便win11着重优化,但日常软件和游戏的调度还是很差
微软并没有那么强的开发者管控和号召能力,这一点已经是共识了(windowsphone的失败)
手机用了很多年以及全行业的推动才逐渐实现了大小核心的普及,PC得多久才能做到?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就是小核心性能,从跑分来看,确实小核心达到甚至小超了intel的宣称,已经达到甚至小超了skylake的效率
但借用一些公知带路党的名言,alderlake的小核心毕竟是从atom这个系列里演化来的
atom效率多烂,当年win8/win10平板两开花的时代大家已经见识过了,即便进入了10nm,即便经历了好几次架构的迭代
但atom骨子里的劣根性,并不是那么好去除的,英特尔不可能说从底层开始,把atom重新设计一遍,那不如重新设计个新的小核心架构了,成本太大
所以小核心的劣根性依然存在,这个是很多B站/知乎大佬们不会探讨的,这也是受到了国内新老交替以及大环境和舆论所致
但国外一些小众的团队却在一些不太明显的渠道给出了一些不同于主流舆论的看法
由更新后包含 Alder Lake-N 部件的启动日志可知,英特尔将 Atom 处理器描述为具有两组 @ 四核 E 核集群。
此外每个集群带有 2MB L2 缓存(L3 未知),辅以酷睿 i5-12600 同样的 32EU 核显。 预计这些 Atom CPU SKU 会作为商用 SoC,用于 OEM 系统集成商的嵌入式平台(比如 Chromebook 上网本)。 英特尔还指出,新一代 Atom 芯片的 E 核性能与 Skylake 大致相当。然而游戏体验上,TechSpot 发现这种说法有些投机取巧。 虽然在某些游戏中,Gracemont 核心确有不错的表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E 核不仅吞吐量较差、内核间延迟也相当拖沓。 抛开游戏,并非所有应用程序都对延迟如此敏感。比如在 Blender 之类的多线程生产力基准测试中,英特尔的表述还是没撒谎的。 最后,预计 0P + 8E(八核 / 八线程)设计的 Atom 处理器在面对 2P + 0E(双核 / 四线程)的赛扬时,其性能差距不会太明显,且有望占地更小、能耗更低。
也就是小核心吞吐量差,缓存小,延迟高,在运行一些游戏或者程序时,效率会明显低得多(人话就是,按时小核心能力差,刷分为主)
最后,劝大家一句,性能这种东西够用的基础上留少许冗余即可,不要过分去一味追求所谓更强的性能,给自己强制刺激性消费,形成惯性的超前需求,超前消费!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i7 7700HQ+1060 6G这种配置就已经足够应付95%以上的事情了。
|